位于北京市安定门的三利百货近日打出了“8月31日闭店”的告示条幅,这家已有十几年历史的老牌百货商场即将谢幕。近年,北京不少“老牌百货店”开始被挤向边缘地带。天桥商场已经改行销售民俗特产,地安门百货、三友百货成了“老人商场”,与周边商圈的时尚、新潮氛围差距很大。
数年以前,人们买东西,会选择去百货商场,因为那里商品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可以尽情的挑选;现在,人们会在网络上解决一部分的购物需求,而百货商场则渐渐变成“实物体验店”、“试衣间”,利润下降、关店的新闻不时能够听到。
那么,在未来呢?到了2020年,传统百货是否还存在呢?
谁革了百货业的“命”?
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瑞银就发布报告称,2012年,百货店内人流量开始负增长,百货业成为相对不被看好的产业。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百货行业的净利润平均水平仅有2%—3%。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该协会统计的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2012年销售总额2282.7亿元,同比增长仅8.92%。对比2006年至2011年百货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长率,2012年全国百货零售业增速下滑明显。
举例来看,在中国拥有55家百货商场的百盛集团,今年一季度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销售总额仅增长了2.1%,而经营利润同比下降了27%,经营利润率也从去年同期的8.3%下降至6.0%,同时还关闭了上海虹桥和贵州金凤凰两家门店。当然,百盛的遭遇不是个例。今年2月,广百百货就正式宣布关闭成都店;去年3月,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停止营业,而19年前,这家百货店还是该地段的地标性百货公司。
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24日来到北京翠微百货牡丹园店发现,虽然是晚8点的黄金时间,但店内顾客却稀稀落落。散落各区间的服装柜台店员们或是玩弄手机、或是在与相邻店员聊天……都以各自的方式打发着时间。偶尔有一两位顾客过来询问商品情况,她们才会打起一些精神。
“肯定有差别,不过有些事情不好说”。当记者向一店员询问今年销售情况跟之前几年的差别时,店员对记者这样表示。
是什么原因导致百货业陷入颓势?有观点认为,革掉百货业“命”的就是电商,有人曾形容,它是导致传统百货陨落的一个导火索。让传统百货业更加郁闷的是,自己已经逐渐沦为人们只看不买的“试衣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对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表示,渠道分流对百货来说影响是巨大的,现在我们也在和一些企业了解,不同类别的产品,电商对百货业的销售分流在5%到30%。
“目前现状来看,百货业受网购的冲击特别大。”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也对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表示了同样的看法,“百货业在2012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毛利率的低谷。”
而在商场的采访中,一家服装店的店员的话也印证了这个事实,“不止年轻人,我们现在买东西、买手机也去网商那里买。”她表示,比较知名的电商确实很影响实体店的生意。
对于百货业的“冷”态,杨青松认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也是一个原因。“百货的价格虚高,而消费者追求物有所值。”杨青松说。
此外,由于现在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大,杨青松认为“卡”的消费大幅减少对企业影响也是特别大的,一方面是销售额带来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利润的影响,“因为卡是沉淀资金,余下来的钱没有人用,沉淀资金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实际上,各种成本的上升也让百货业的利润受到挤压,包括房租和人工成本的增长,据悉,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连锁百强为例,去年平均房租上涨21%,人工上涨20.5%,水电费上涨16%。
不过,“最关键的是自身没有做好。从我国零售业态标准来看,百货分为时尚百货、高端百货、大众百货。但我总觉得,中国的百货有点畸形发展,大部分百货公司都是自说自话,根本没有考虑到顾客的感受。”周勇说。
没什么别没“个性”
“中国的百货店没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是众多业内专家的共同看法。
转型已不是一个还在探讨层面的事情,而是目前百货业正在做的。出路就在如何转变,坚守单一、毫无个性的经营模式,是根本无法适应目前竞争环境的。
针对于缺乏个性化的问题,周勇认为,未来“定制百货会流行,如衬衣,包袋,服饰等都可以定制。大批量生产服饰的时代可能会被定制服饰取代。”周勇说:“个性化也意味着百货营业面积的两极分化,大型百货向购物中心方向发展,百货公司成为购物中心的开发管理者,使百货公司有了新的发展。另一类百货公司则向某个特定的品类发展,如海外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生活百货。”
周勇解释道,生活百货没有一个严格的品类规定,有以妇女为目标顾客的生活百货,有以青少年为目标顾客的生活百货,共同特点是目标顾客明确,品类服从目标顾客需要。比如,在商业区中,把食品、电脑产品、药品、文具、化妆品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活百货,以适应青少年顾客为主,把化妆品、妇女的内衣裤袜、食品、小百货、药品、文化用品等放在一起形成一种以中青年妇女为主要目标顾客的生活百货。
“我觉得百货店这种形式还会继续发展,尤其是购物中心的发展,为百货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业发展空间。”周勇对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说。
与周勇观点相近,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购物综合体将在未来一点点取代现在的百货零售等业态。
营销专家臧文辉表示,体验性消费的实体店是不会被电商零售所取代的,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的零售企业。此外,传统零售企业要加速转型,比如百货公司向大型购物中心转变。
“从百货店和购物中心之间,特别是城市购物中心,区别并不大;现在很多百货店也在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的功能,向购物中心发展。”杨青松表示,未来的热点将是一大一小一网,“大”是购物中心;“小”是便利店,它可能会是下一步发展最快的业态;“网”就是网络购物。“百货店并不是未来的热点。”
但是对于购物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专家同样亦有担忧。周勇认为,“购物中心在建项目,全球有一半是在中国,购物中心已经过剩了。”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大型购物中心在去年也出现快速发展,预计中国的购物中心在2015年将会达到4000家。杨青松表示,单纯从业态上看,购物中心是好的,但是存在结构上的问题。他认为,目前购物中心总体的开发量偏大,像成都已经出现关店,撤出的现象。
百货业还会有“春天”么?
百货业还有其他的出路么?
其实,“大家比较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业怎么样实现转型,虽然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但还是比较迷茫,不知道要怎么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说。
看到电商的发展,很多企业也想到了发展网络零售以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据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发布的《2012年度零售业报告》显示,传统零售企业大规模进军网络零售,成为2012年零售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连锁百强中,2012年传统零售企业已有62家以不同方式开通了网络零售平台,开展网络零售业务。
不过发展效果怎样呢?杨青松对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表示,传统企业做电商目前还没有什么竞争力,除了苏宁外,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而且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更多企业进来。
此外,“对纯电商来说,未来的发展速度会降下来,慢慢会理性增长。而发展模式上,原来是靠资本补贴价格,成本费用率大于毛利率,因为有资本运作,所以敢于亏损;但是之后,肯定是要对利润的需求会高;而行业的监管,以前意见政策上是发展中规范,之后会是规范中发展。”杨青松说。
但无论是百货业,还是前文中我们说到的“一大一小”(购物中心和便利店),没有一种能够逃过电商的“洗礼”。单纯的购物需求,一定会面临被电商分流份额的情况。如何做好线上线下的关系,更好的融合两者,十分关键,尽管目前零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胜者不多,但无法否认,这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认为,“下一步零售业的发展,具体讲一个是实体店与网络零售将融合发展,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将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成为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选择。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将加快拓展网络零售的业务,有的企业将自建网站,有的是并购方式来进入和占领网络市场,更多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苏宁广州地区管理中心总经理范春燕此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实体店+电商”双线融合才是未来商业的主流。范春燕表示,经过今年以来的多次试水,证明了线上和线下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关系。
一直以来,在消费市场都存有一种论调,认为电商是新经济模式,而实体商业是传统旧经济模式。在范春燕看来,不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都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她认为,单一渠道既不可能消失,也不是绝对主流,双线融合才是主流。没有品牌的电商模式是注定无法持久的。
易观国际的电商分析师陈寿送也认为,未来商业需要全方位、多渠道,电商、传统实体店必须不断融合,才能避免发展瓶颈。不过,他也指出,要打造线上线下双模式还应根据自身特点,不能急进和模式化。
也许到了2020年,百货这种业态真的会消失成为一段记忆,但是它可能会是以其他形式在继续发展着,更加有特色,更能服务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