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对话:如何打造零售企业“家”文化 8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商报社主办,《中国商报·超市周刊》与湖北宜昌雅斯集团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连锁商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河南大张实业集团董事长张国贤、湖北雅斯集团董事长杜晓宜、
贵州合力超市董事长李德祥与上海尚益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春才在会上探讨了如何打造零售企业的“家”文化。
以下是现场实录:
上海尚益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春才(以下简称主持人):如何打造中小企业“家”文化?一个是美国模式,一个是日本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来管理他,激励他;Y理论,人本性善,就是要相信他,激励他。后来,在日本出现了Z理论,这是基于日本的东方文化,其认为人是值得信任的,人与人之间会产生默契,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
什么是家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去打造家文化?请三位老总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河南大张实业集团董事长张国贤:首先我们对文化应该有一个认知,然后再谈家文化。什么是文化?我的理解是,文化就是传递善良和爱,我想这个家文化一定是以一个区域、一个平台连接到一块的,我们共同来传递善良和爱的。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商业企业来说,还要传递给我们的顾客,带给我们可以影响到的社会,从这个定义上来讲,就把文化与家结合在了一起。家这个概念在中国很模糊,两人在一起形成家,加上孩子又是一个大家,加上父母、兄弟姐妹形成一个大家,如果在这个家中互相不理解,这个家就没有了。
家文化的外延就是社会和顾客,如何成为一个家,这个家的文化能高效地传递善良和爱,我们做了,但不一定做对了,找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然后大家达成共识,这才是建设家文化的正确做法。
湖北雅斯集团董事长杜晓宜: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对家、家文化的理解是什么?不是简单的血缘,兄弟姐妹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果兄弟姐妹在一起就是吵架,或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这与一个人的人生、事业、快乐、幸福理想的家文化,其实相距很远。
我们讲的这个家文化,不是真正兄弟姐妹的家,而是一个大家;第二个概念就是大家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喜好、共同的性格、共同的习惯。
总裁联谊会今年7月在江苏连云港举行活动,那种大家庭的感觉是很疯狂的,确实不得了,那种状态,就感觉是到了家的感觉。谁都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那为什么当时大家都忘记了?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的快乐、幸福都释放出来了。
贵州合力超市董事长李德祥: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对此的理解是,文化只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家文化,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一种信仰,也说不清楚,就那种感觉,一种味道,一种习惯,一种模式。
主持人:我们看到的零售行业比较典型的两家企业,一是兴隆大家庭,二是胖东来,这两家企业都很好地运用了家的文化理念。
还有两种状态,一是好的状态,父子兵,另外一种是同床异梦。家要打造好,要有共同的理念去凝聚共同的梦想,家是传递幸福、传递梦想,把大家凝聚起来。之所以有同床异梦的状态,是因为没有共同的目标。你的企业如何具体建设家文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国贤:其实家是生存的概念,文化是层次的概念,实际上家文化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要生存,能不能让我们生活得有境界,有层次;我们能不能在内部传递爱、传递善良;我们工作的时候不要相互扯皮,家文化应该围绕这个来思考。
我们要有物质生活的条件,生活的层次问题,我们一群人去考虑,去打造,出去了我们的家人就感觉到我们是一个有内在一致理念的大家族。
其实对家文化,我的理解是,一个家里面一定要有精神支柱。小的给我们带来快乐,老的给我们带来经验,我们超越了亲情。特别是,过去的时候我们大家组合在一起是为了赚钱、发财、生存,现在不应该是这么低的层次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希望组成一个家,缘于快乐的家。
杜晓宜:家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有这么几个层次,初期是为了抵抗外来的压力,用家文化增加温暖。最开始下海就我一个人,后来就打算把我的爱人带到我身边。初期是为了抵抗一种竞争,凝聚一种家文化。在这个阶段,当你积聚了一定财富后,最高层次来了,变成了一种责任。如何传递给公司的其他人,或者说是社会上与我们的信念、爱好差不多的人,这个时候别人要跟你混,你凭什么?你要当老大,就变成了一种责任。
财富本身是产生不了快乐的。所以现在大家叫我校长,我不是在做企业,我们是在做教育,教育一批人跟随你去追随一样的东西。钱本身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对我来说,2000万元够了,是最幸福的,喜欢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喜欢按照公众的、别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李德祥:在打造家文化的过程中,贵州合力很有感受,如何打造家文化,有以下几点体会: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信仰,或者爱的东西,大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其次就是打造家文化,分两块,一块是精神,一块是物质。
不能只是说,说了没有用,就像我们分钱,其实之前当你决定用这种模式让他感觉到我们是合伙人,让他自己感觉到自己就是企业的老板,这也许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信仰。倡导员工利于社会,这也是一种文化,给你的家人,你身边的人带来了什么,就像我们现在这种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追求的。有些人认同,有些人不会认同,是一家人就进一家门,不是一家人就不要进一家门,异父异母,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愿意就一起,不愿意就拉倒。
主持人:如何培养员工家的理念,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打造家文化时,如何提升企业凝聚力?不可否认,有个别员工在家文化里就有一种负作用。这时候,有些企业就提出企业不可能对你终身负责,企业只是你工作的一个阶段,我们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来处理?
杜晓宜:地产行业不一定适合这种管理,但零售行业很适合。超市零售没有哪一个员工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他愿不愿意干,上班时卫生做不好,家里面的卫生做得很好,在做生鲜时做不好,回家却做得很好。这说明他不把单位的事当作自己家的事,这个行业非常适合用“家文化”。
再就是我们企业的老板,我们这几位都没有外资工作的背景,以前做的事与现在做的零售相差很大,比如我原来学习西方哲学、美学,如果在外资企业工作过,可能对我的能力帮助更大。我们的员工干不好,说明他的心不在企业,或者说我们的企业没有解决好他为什么不能干好的问题。他干不好,他在反对你,甚至抱怨钱太少,你却不开除他。员工不追随你的老板,就是混不到一起的,他压根就不想跟我们干,这时我们要欢送他到沃尔玛。
对我们企业来说,现在是在摸索、探讨,时间非常短,但方向是非常清楚的,家文化更多地从关爱、感动员工方面考量,怎么为员工多做一些事情,怎么去抓住员工的心,让他们把我们的店经营好,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李德祥:家文化应该是团体的一种信仰,一种风趣,首先应该是坚持,比如我们提了很多东西,如果坚持不下来,那就不是文化。
大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爱,但是为了让他感受到这种文化,我们得努力。比如有的员工分了钱之后,还认为分少了,并不会感谢你,怎么办呢?你需要坚持,这些都是困惑。我们每年都要投资50万元做引导基金,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对大家的教育。除了我们自己的教育,还要强调家文化具体的事,不断的去坚持,倡导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最后就成功了。
张国贤:我对家的理解不在乎大小,家一定是我们彼此都需要的,才能成为一个家。我们在企业不大时,这些人愿意在一起,我们才能组成最初的家。
去年我们销售突破了50个亿,企业的大小与你自身一定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我的期望是不管是大家还是小家,始终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聘请过来的人不合适,高薪聘请的人不好用,这就是我们在家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尴尬。如果是以人为本,做到了真实,我想这种尴尬是可以消除掉的。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