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台东商圈便利店云集 迷你岛便利店有近10家 青岛台东成必争之地
台东商圈内集聚的便利店品牌有友客、可好、迷你岛等。其中,友客和可好是本土便利店品牌。迷你岛是永旺集团旗下的便利店品牌。新进入驻青岛的“7-11”便利店在山东的经营活动由众邸便利生活有限公司负责,该公司为中日合资企业。
目前,各品牌新开门店不断聚集在台东街头。今年五月到十月,青岛迷你岛便利店的数量由53家增长至64家,其中台东商圈附近店铺数量近10家。可好、友客在台东商圈附近的门店总数也超过了10家。在商圈内部,步行街、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处是便利店扎堆经营的地方。
便利店在成熟商圈集聚,这一现象与实体零售业取得利润的方式密切相关。由于零售行业一直以来都以薄利多销为盈利逻辑,所以,客流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零售终端能否生存下去。
按人口总量计算,北京需要7000家便利店,而这一数量目前仅为千家。这一切,都旁证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数量关系:人口密度越高,便利店的数量越多。
“店铺为临街一层,人流量较大;店铺周边有大型写字楼、住宅小区、人流大、商圈条件成熟。”青岛迷你岛便利店有限公司(24小时便利店)向社会求租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青岛,台东商圈的特色区位优势在于人气旺。众多便利店将新开门店设置在台东及其周边,主要目的是在商圈客流量红利中分一杯羹。
印象
郭口路和威海路交会处。行人如织,三家便利店在这里比邻而商。
“卤肉饭,台湾卤肉饭!”“7-11”便利店的店员把保温箱搬到了室外,招揽路人,高声叫卖。紧邻的是“友客”便利店,一只冰柜和一个单薄的报刊架立在自动门旁。对面的“可好”,门前无物,静静地等待随时上门的顾客。
便利店,诞生于美国,成熟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这种小型零售终端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为入口登陆中国,逐渐培育消费者对于便利零售的认知度。在青岛,本土和外资便利店品牌加紧扩张,这门街角生意的角逐在台东商圈尤为明显。
便利店的台东试验
值得关注的是,品牌便利店纷纷把在台东立足当作开拓青岛市场的第一步。培育、盘活潜在消费需求,是这一新型零售终端微利扩张的重要动机。
下午一点半,一家便利店威海路分店的二楼就餐区内,6名顾客在用餐。靠窗的位置,一名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女孩儿在妈妈和外婆的照看下边吃边玩。一旁的妈妈在等待女儿期间,先后下楼两次,购买了多种零食和饮料。
由于在店内停留时间延长而进行再次购买,类似的现象在早晚餐时段也经常出现。店内桌椅在为顾客提供了就餐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同一消费者的多次购物需求。
商家瞄准成熟商圈,自然是看中了这里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是以客流量为基础的弹性盈利空间。在房租不断上涨的台东,以增开门店、扩大营业面积的方式来培育市场需求,前期成本很高。
“7-11”威海路店以北约100米处,一家街角门脸正在招商,记者询问得知,这间面积约7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为10万。台东三路另一处正在招商的店铺,面积为156平方米,年租金26万。
“微利前行”的奥秘
如果仅以当下的盈利能力来衡量,以这样的成本来开便利店风险很高。但回顾成熟便利店品牌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看到前期扩展店面的后续效应。
据了解,大面积扩展中国业务的全家连锁便利店,其在华业务预计在2015年扭亏为盈,在全面盈利之前,全家仍坚持扩展门店数量。其实,在微利、甚至亏损阶段,门店不仅仅是盈利终端,不断增开的门店还承担着品牌展示功能。
据记者观察,各个便利店品牌在核心商圈开设的门店,面积较大,多利用大面积落地窗为展示平台。尤其是在夜间,“24小时”营业的彩灯标识更具视觉传播力。各家便利店将这种布局定义为自身的竞争优势之一,即展店能力。当门店渗透至各个消费场所、生活社区的时候,其品牌影响力也随之扩散。
青岛日报官方微博话台东
mo灯:最重要是很多便利店24小时营业啊!JennyLiu-:喜欢迷你岛的甜筒,“7-11”的便当和饭团,现在的24小时便利店遍地开花,不过我认为不同的店家还是应该拿出不同的特色,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不要趋同化。lym且行且吟:真的好方便哟,懒得做饭就去买便当,饿得不行了,看起来都好好吃。
(青岛日报 记者 吕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