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的乐城超市火了,因为每个400RMB的电子价签,因为高价购买动漫版权,因为自营比例高达80%。业内的人都称乐城超市为“未来超市”,这是中国首家设备设施实现高科技化的公司。自开业以来,乐城超市一直备受瞩目,也受到媒体的追捧,大有未来超市能够为不景气的实体零售打入一剂强心针的趋势。
不过,零售业的这些高科技在现实中的普及程度目前还没有想象中那么广泛和深入,甚至有些成熟的技术因为环境不适宜而被弃用。
2012年10月,优衣库在美国推出了试衣“魔镜”,你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站在镜子面前,简单地按动按钮,就能把镜子中的你身上外套的颜色——而且仅仅是这件外套——更换为白色或者其他店里正在销售的颜色!当时新闻一出,零售业就把这个试衣“魔镜”看作是一大创新亮点,不少人把它誉为实体零售应对电子商务的有力武器。然而,时隔两年,再没有了优衣库的试衣“魔镜”新闻,不仅没有在中国引入,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没有大面积铺开的新闻,可谓是“销声匿迹”。
没有大面积铺开的原因想来是因为成本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如果优衣库要在其门店大范围铺开这个“试衣魔镜”,成本是不可估量的,更重要的是“试衣魔镜”虽然在概念上足够酷足够炫,但是在实体零售中,真正能助推多少销售就不得而知了。一开始会有人因为“试衣魔镜”而到店,但不会有消费者因为这家店有“试衣魔镜”而成为忠实顾客。对于优衣库来说,“试衣魔镜”只能是尝试,只能是一个新闻点,却无法成为门店的标配。
另一个关于零售技术应用的案例,有关沃尔玛。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近年来更是关店不断。除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沃尔玛在中国水土不服等原因外,我还曾经在外文资料里看到过这样一种描述:沃尔玛在美国一直都是零售行业高科技应用的先驱者,包括在零售行业早期,沃尔玛引入了电子扫描系统,大大降低了它的用工成本,使得沃尔玛的商品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科技使得沃尔玛在美国零售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发现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使得它的这些高技术都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使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远比一些高科技设备引入折旧花钱少。这样一来,沃尔玛不得不放弃高科技,改用廉价劳动力,但这也使得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一直没有竞争力,无法实现它在美国所宣扬的天天特价策略。它和其他零售企业一样,站在了技术的同一起跑线上。
再来说乐城的未来超市,虽然没有机会亲身去他们店里体验过,但是从图片、文字描述以及王卫所传达的做未来超市的理念上来说,我是蛮喜欢乐城超市的。它愿意成为先驱者,敢为人先的勇气就值得欣赏和佩服。但是,从超市运用成本的角度来说,就不得不来算账了,400RMB一个的电子价签,按1万个算,就是四百万,仅一项投入就超出了一般超市的承受能力,再配以其他的高科技,算上折旧费用,如果没有高利润就不足以支撑整个超市的高支出了。在这种情况下,乐城超市工作人员配备170名,业内同等超市的人员配备为120人,人员反增不减,这更是进一步加大了乐城超市盈利的难度。虽然王卫对乐城超市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但是他似乎不是一个商业人,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理想主义者有时候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但也常常道路漫长。
高科技总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而且似乎只有高科技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媒体的热捧更是让许多企业玩高科技,玩概念玩得不亦乐乎。不得不承认,高科技必然是推动社会进步,产业变革的最好动力与契机,然而高科技的应用与引进却需要适合它的土壤。优衣库迟迟不推动“试衣魔镜”在世界范围内铺开,相信技术难题已经不存在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投入与产出比的考虑。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已经成熟的技术也不得不弃用,只是因为比高科技更廉价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是大企业在对待高科技上的态度和策略,是否值得本土零售企业参考?对于高科技,必然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零售企业高科技化亦是趋势,只是,要让趋势成为机遇,往往需要牺牲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大部分人在面对趋势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太大太空的概念,往往不太好把控和拿捏,在不断试错犯错以后,只为别人留下了无限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自己留下了无限的悔恨和惋惜。
零售企业的高科技该往何处去?它的未来到底在多远的前方?到底是零售的大企业能够引领科技潮流,还是异军突起的草根理想主义者能够成为零售业高科技的最好践行者?我们不妨持续跟踪乐城超市的发展,看一看,这苍茫大地,究竟会呈现怎样的景象。
- 该帖于 2014-9-1 11:27: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