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外资超市乐天玛特关闭了其在长春的1家门店。上半年,乐天玛特在国内共关闭了5家店。 上半年,家和超市关闭了其在四川的26家门店,另一家中外合资的百全超市关闭了位于河南、江西、山东的98家门店。 7月29日,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杭州凤起店宣布关店;同一天,沃尔玛河南新乡的一家购物广场店也宣布歇业。 国内百货业的旗舰王府井百货湛江店宣布停业。该店经营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开业于2012年12月。 广州最大的民营百货摩登百货在关闭新塘店后,再次宣布暂停西城都荟店的营业。 据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一共关闭了146家超市门店,12家百货门店。而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二、三线城市,成为关店最多的区域。
风光不再?
表面上看,传统零售业闭店风潮的原因只有一个:业绩不佳。虽然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经济下滑带来的消费力减弱和电商冲击。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君不见,CPI指数一路飙高,造一个节日打折时,销售额便屡创新高?万达广场为何还在向外扩张? 电商冲击巨大,但是电商绝不是零售业的全部。数据表明,目前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线上等电商营业额在逐渐提高,但网购是零售百货业的另一种形式,本质并无变化。电商也无法彻底取代传统零售业,道理很简单,因为消费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欧美日的互联技术早于我国,但是他们的零售百货业并没有迅速倒下。这也说明,电商的冲击是外因,传统零售业的自身模式问题是内因。 零售业的自身体制已经不适应现行的市场规律,被淘汰属于自然规律。零售百货业作为买卖中介,在前互联网经济时代,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进货成本,再加价卖出,实际是渠道资源型企业。在垄断了渠道之后,零售百货业采取了各门店独立进货的方式,有着各种“进店费”“扫码费”这样的“苛捐杂税”,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链条。互联网经济快速崛起,渠道和门店这样的垄断资源突然丧失了地理上的优势,而本身又缺乏经营特色或者良好的价值链条,零售百货业的淘汰是自然而然的。
木秀于林者
在众多零售百货业纷纷倒下的同时,已经在全国建有90座的万达广场,在建数量达到54座。举办了莫奈艺术展、拥有17组艺术珍品的上海K11商场和拥有500多件艺术品(含40余件达利作品)的北京芳草地购物中心却活得悠然自得。K11在特展期间,营业额增20%,侨福芳草地的客流量高峰提前到达。可以说,他们将消费者,特别是中高端消费者,重新拉回到商场里,给了他们新的购物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方式。 这就是秘密所在:作为城市综合体的万达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生活需求;以艺术为主题的K11和芳草地在利用艺术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追求。 如果实体零售业只提供交易方式,那么他们将在电商面前输得一败涂地,电商的价格更低,购买更便捷,服务更周到——而且送货上门,电商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率的交易方式。 浙江商业大佬银泰百货透露,从2014年8月1日起,银泰百货杭州西湖店将进行约100天的闭馆调整。作为银泰商业集团在杭州的主力店之一,西湖店计划投资超1亿元,将引进电影院、餐饮娱乐、文化互动等各类体验型业态,转型为休闲娱乐和购物中心双重功能的城市中心综合商业体。 笔者曾在北京做过一个以“网购能否满足你的所有购物需求和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商场”为主题的随机调查,对象为1986~1990年生人,职业为学生、教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等,共获得37份有效答案。其中16人表示线上购物不能完全满足日常需求;1人表示基本可以满足;10人表示完全可满足。不能满足的理由中,14人表示质量和种类无法满足;5人表示物流速度不满意;3人表示家具、家电和重要的服饰还是要到实体店去。 在最喜欢的商场类型中,60%的被调查者选择大悦城、翠微、百盛类的大型城市综合体;27%的被调查选择迪卡侬、奥特莱斯等专业类型的商场;13%的被调查者选择“距离近,价格低,物品全”的购物地点。
从让渡价值看零售业的优劣势
菲利普·科特勒先生在1994年版的《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来“顾客让渡价值”概念。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与顾客总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之间的差额。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从价值与成本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即“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产品作为优先选购的对象。 但在实际操作中,影响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的变量很多,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很难量化分析。在“线上购物”、“单一服务的零售业”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及主题购物中心”之间,可以用最基本的条目来分析:(见表1)
|
可以看到,单一的零售企业没有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交易需求,产业的附加值很小,在电商完善了其产品质量把控和售后服务保障之后,在城市综合体提供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相关服务之后,可以说,传统的单一服务的实体零售业所能给出的顾客让渡价值几乎没有竞争力。
将吃喝玩乐统一起来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以及专业性、主题性为中心的购物空间,之所以受到电商的冲击小,甚至逆势上扬,在于他们提供的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购物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功能,他们所提供的让渡价值是不同的。
电商只能改变生活方式,而不能把人固定在网络上,因为消费者作为“人”,他的需求是多样和复杂的,与友人喝咖啡,与生意伙伴共同欣赏艺术品,甚至于马上下楼买一袋醋,这样的需求暂时很难通过网络实现。不论页面多么人性化和美观,电商都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真实的、惬意的享乐环境。
综上来看,倒下的企业是在夹层之间,在便捷性上不如电商,在品类和舒适度上不如城市综合体。
空间增值,线售业转型新思路
商业的核心已经不仅仅是买卖,从营销的视角看,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说能够为消费者生活提供哪些价值,是营销者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战略思考的出发点。
简单来说,线上销售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消费者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看书、运动、工作、娱乐……那么对于线下的零售百货商来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自己提供的空间增值,就是增加顾客让渡价值的重要手段。那么,这样的转型思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空间增值的主题性原则
空间增值并非大而全就好,上海K11、北京芳草地都不超过6万平方米,但是空间设计精巧,布局合理,主题明确。实体零售百货业的转型核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根据自身辐射人群特点重新定位和布局。如果走物美价廉的路线,那么显然引进小众的艺术作品、雕塑、油画就不那么适宜,而是要根据目标人群的生活方式特点,从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生活方式出发,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附加价值。
空间增值的舒适性原则
空间增值不是满,而是适度留白,消费者对于传统实体零售百货店的微词多在于拥挤和排队。不论是城市综合体或者主题购物中心,前者留出KTV,影院,咖啡馆,后者留出私立博物馆、展览馆这样的公共空间,使消费者购物、娱乐、休憩、社交相统一,不仅增加了收入的多元性,更通过舒适的空间设计给予了消费者良好的购物体验。
商业原则第一性原则
不论是综合体还是主题MALL,商业性都是第一原则,不能将空间变成公园、博物馆,如果进驻的商家不能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利润,那么空间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要合理设计空间增值的项目与购物项目的匹配性和比例,淡茶无味,过犹不及,需要科学的调查和系统的设计。
最后,线上和线下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互补充。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综合体或者主题MALL,准备转型的商家都不应该盲目模仿,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空间特点、目标人群,产业链布局来进行设计。(第一营销网 刘旭明)
- 该帖于 2014-9-15 9:15: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