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逆袭
静待罗森、全家的7-11没想到在京最强的对手是一家本土品牌。2011年成立的全时四年便将门店规模冲到90家。可以比较的数字是,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4年底,进京11年的7-11门店173家;在京超过15年的好邻居门店200余家;全时2013年的门店总数为48家,截至去年底,公司已开门店90家,签约门店达105家。7-11在2013年底门店为152家,去年新增19家。
全时并不否认在借鉴7-11,包括商品品类和自有品牌的开发上,但现在,“对于外资强势品牌,全时一直是跟随,目前我们在北京市场已经给传统便利店大佬造成了巨大压力,下一步是超越”,全时在去年抛出了“五年万店”的计划,据公司负责人透露,“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一些知名PE的关注,相关资本也在接触当中”,全时方面强调,全新店铺模型研发、电子商务拓展、加盟市场开放,这些都将支撑万店计划。
急速式加盟
全时目前正在推广的2.0门店,单店面积180平方米以上,以此计算租金、人员成本、流动资金、盘亏控制上,每个门店的前期投入超过150万元,以公司现在的门店规模看,全时的快速扩张背后少不了巨量资金支撑。资料显示,全时是复华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复华控股是集资产运营、资产管理、投资并购三大业务板块的大型控股集团,下辖17家上市和非上市公司。
从目前国内主要便利店品牌看,一部分由大卖场业务延伸而来,如物美便利店、EASY家乐福、麦德龙的“麦合家”、华润万家VanGo等,另一部分则背靠母公司,如7-11、联华快客、全家等,便利店成本高、运营难度大,收益期漫长,注定了这是个巨头游戏。
显然,全时有备而来。除了有亲爹护身,据全时内部员工介绍,全时中层以上工作人员大多来自7-11等日资品牌。
不过,在加盟形式上,全时和7-11明显不同。全时加盟店主作为股东,不需要参与运营,只需出资和按比例分红。全时另外一种是“特许加盟”,加盟主需要参与店铺管理。预计加盟主一次性投入70万元左右(包括加盟费10万元)。开始运营后,三年左右即可回本,店面利润100%归加盟商,而且加盟费用五年后全部返回,如果加盟店铺不盈利,总部承担。
对加盟颇为谨慎的7-11要求加盟主需全职运营店铺,并将店铺作为事业经营,并强调便利店不是一个能获得高额回报的行业,掌握经营技巧、合理控制经费是获得利润的关键。相比之下,全时对加盟者的要求不高,具备门槛资金即可。全时方面表示,为实现五年万店,除了1.0和2.0门店,之后还会布局社区店,从各行业收购的换牌店也会加入。
龙头降身段
相比于上海、广州等便利店发达地区,北京市场长期7-11独大,内资便利店只能见缝插针。在7-11进入北京将近十年后,2013年北京才迎来第二家外资便利店罗森,随后全家在机场开店宣示对北京市场的觊觎。
罗森和全家的进入让一向布局严谨的7-11无法保持原有的节奏,为了避免丧失先入优势,最明智的手段是尽快扩大门店规模和覆盖范围。北京商报记者从7-11加盟会上了解到,7-11对加盟店的利润分成有所松动。
以委托加盟为例,之前采取的阶梯抽成法则为,月利润在4万元以下,总部提成56%;月利润在4万-10万元之间,总部提成升至66%;月利润在10万-22万元之间,总部提成86%。最新的分成比例已经改成,月利润在4万元以下,总部提成52%;月利润在4万-10万元之间,总部提成升至68%;月利润在10万-22万元之间,总部提成78%。
在悄悄将加盟利润分成放宽之后,7-11一边将“经营状况处于中端水平”的门店转让给加盟主,一边继续新开直营店。7-11在北京十几年都不屑于进入的南城也有了它的身影。
据7-11内部人士透露,早在2007年就开始内部员工接收门店做加盟试点,五年后才正式对外公布,目前北京的173家店中,委托加盟门店已经超过了100家。这也意味着北京市场上将近六成7-11门店为加盟店。
市场抢位战
尽管北京市场屡受便利店行业诟病,比如街道过宽、冬季太冷、商业物业缺乏、政策严格,但没有一家便利店品牌因此放弃这个市场。反而提前进入的品牌积累了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北京市场浸淫多年的联华快客、好邻居、物美等,虽然发展速度和门店销售等层面有待提高,但是由于进入早,在门店选址和消费者习惯培育层面优势明显,这对于后来者是个挑战。
全时方面表示,北京便利店发展最大的挑战一是选址,二是首都一些特殊政策。在便利店从业人士看来,政策限制导致便利店重要的增值业务和差异化业务缺席,比如提供各种餐饮服务,这也是北京便利店不便利,且更像小型超市的原因。
在不能完全涉足便利服务的情况下,社区001、爱鲜蜂等一批专注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电商企业很快就显示出优势,它们和大型商超合作,品类丰富;自建配送队伍或联合街边夫妻店送货上门。在产品和体验上,这种模式超越了传统便利店。这也意味着,便利店的竞争除了传统店商,还有时下最火热的O2O。
在北商商业研究院方面看来,北京便利店市场是一个巨大的金矿,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人均GDP角度看,北京现在便利店体量太小,还有很大的空白未被开发。从目前的竞争态势看,今年很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越来越多的品牌会进入便利店行业,角逐社区服务。今后五年疯狂扩张将是常态,全时的一番表态,也是便利店品牌的心声。
(北京商报记者 邵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