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市场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间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时间走到了公元2015年,面对着电商的“外部冲击”与自身管理的瓶颈,“内忧外患”,零售商超领域表现出哪些“新常态”?零售商超的发展何去何从?
常态一:行业竞争升级,倒逼企业“大洗牌”
从单纯拼价格战的“天天低价”,到“服务至上”甚至“服务至死”,零售商超的竞争在争取顾客这个层面上一直用心良苦。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价格与服务越发成为了实体超市的“弱项”。大型连锁商超也罢,小型社区店也罢,都在这种大的行业竞争中谋求重新的突围——且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企业面临着大的“洗牌”与“重组”,华润并购乐购等就是例子。
常态二:由“高大全”向“小精美”过渡
1996年是中国零售商超市崛起之年,前后大荣、人人乐、家世界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凡经营得有些眉目的企业都是“规模扩展”与“资金扩张”并举,“盘地割据,不亦乐乎”,希望通过规模效应而立“万代之世”。而今在新的消费形态特别是新的消费群体下,这种“高大全”的做法显然已经是不合时宜,“高大全”不仅仅容易造成尾大不掉,还无法抓住那“20%”。
常态三:“电商”与“电商”将长期共存
就像随着网络的出现,传统纸质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等媒体不会消融一样,“电商”还没有强大到把“店商”消灭的格局。在一定时间内两者仍会是一种共荣共存的状态,但竞争会日趋白热化——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国内零售业“标杆企业”永辉超市负责人曾言,“零售业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人’,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如何招徕外部顾客,更要考虑如何善待我们的内部顾客……”笔者进入零售业以来一直专注于基层人才梯队的引进与培养,就“新常态”下零售商超的基层人才梯队建设谈谈自己的想法。
对策一:做好源头人员甄别,“初心”最重要
零售行业有自己的行业属性,在搭建基层人才梯队的过程中,应聘者的“初心”最为重要——这其实与学历与家庭背景并无太大关系。笔者在面试应届毕业生时,大体会从三个方面考察:行业、企业、职业的接受度与潜力——三者缺一不可。
对策二:打造专业部门,丰富培养期培养内容,缩短人才养成周期
对于零售行业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许多大型连锁超市都在实践,但态度与出发点却不尽相同,人员招聘进来就在门店“放羊”的比比皆是,最终不流失才怪。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与监管力度——仍旧是停留在简单说教与粗暴管理上,是难以有大的成效的。必须要成立专业性的部门,建立起基层梯队人才与初始部门负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打造人才培养的特色内容,核心是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对策三:把“人才过渡平台”真正转化为“人才蓄水池”
零售商超往往是辛辛苦苦找来的大学生,结果人家仅仅是把你这里当作了“跳板”与“平台”,稍有积累便“天高任鸟飞”了。这里笔者说的“人才蓄水池”,一来说要使员工有归属感;二来讲能够一个“水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