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身兼两重身份:决策前,是决策的建议者;决策后,是决策的执行者。“专业影响决策”(这句是宗总的话),我的理解就是:在决策前,你的建议应当是专业的正确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被百分百采纳;而在决策后,落实决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有效的,即使这个行动与你当初建议的完全不相干。
现实中,管理者很难将这两重身份在不同的时间状态下清楚地分开,我们来看:
决策前,管理者提供用来决策的专业建议,一般是采纳、部分采纳或者不采纳三种结局,当自己的建议仅被部分采纳或不采纳时,管理者往往会采取放弃参与决策讨论的姿态,这个其实也容易理解:毕竟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思考的思想成果,怎么能说否定就否定呢,无奈之下就会演变成“你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决策后,管理者需要带领团队去执行决策意见,因为脑子里早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同时身背着被人否决的负累,于是,较低的执行效率、不符合预期的执行效果几乎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如果不怀好意地揣测一下,你会发现他可能更希望这件事情被搞砸,如果那样,不就凸显出决策讨论时他的建议的正确性了吗?这个时候,什么目标任务、执行力,走远远儿的吧“谁叫你当初不听我的来着?”
我想,良性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决策前,做个专业的建议者,应当深入调查、充分讨论,为决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最优方案;决策中,本着负责的角度阐释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地方,但不固执、不排斥,对不同的意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开放思维而不是固执己见,多元论证而并非“不是你说了算就是我说了算”。
决策后,做个专业的执行者,应当深刻、准确理解行动方案,把握价值点和机会点,把别人的思路转换为自己的思路,从执行的角度思考如何落地,进而设定目标、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和落实分工,心无杂念地带领团队完成任务。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专业建议,不会因为执行与否而失去它本身的价值,那是你丰富管理经验的积累和经营智慧的结晶,在职业生涯的未来案例中,总有机会证明个中的价值;而你的专业执行,也不会因为那不是你的方案而显得整个过程都没有意义,因为目标达成正是基于你的执行到位,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依靠团队执行力求生存、谋发展的企业而言,这其实是最能证明管理者价值的演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