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中国便利店大会,全国稍有名气的便利店品牌基本上都共聚一堂,一起探讨便利店的发展方向。
有趣的是,便利店在这次大会被其他行业异常高估,之前对便利店不怎么待见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弯下腰来跟便利店亲密接触,希望发生更深度的关系。
先说说工匠精神吧,互联网把这种精神搞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神乎其乎的概念,让世人都以为工匠精神已经是一个高高在天的层面。
其实,便利店的渠道中,早已经把所谓的工匠精神执行到了极致,不信且看同行某便利店品牌的咖啡,为了一杯小小的咖啡,便利店做了可以说叫研究的工作,从咖啡的销售分析,顾客喜好分析,人群分析,搭配购买分析,产地选豆,制作工艺流程研究,烘焙工艺,咖啡纸杯设计,咖啡营销,购买咖啡场景设计,针对中国人喝咖啡配套的设置等等多方面做足了功夫,并且让顾客喝到咖啡的口味能跟星巴克这些专门干咖啡的地方媲美,难道这不是工匠精神?个人认为已经是极致的顾客体验了,并且还提供了物超所值的价值(价格是星巴克的一半不到)!
再说说餐食,国内便利店同行做快餐的已不在少数,可以说越来越多的被列为很多便利店品牌的标配了。有些品牌每日三次的冷链配送就已经是够大的成本了,更别说对餐食做研究,然而你也会发现很多便利店品牌已经有动作了,他们基本能够提供你日常所需的所有餐食原材料,或者进行过专业的配菜和二次加工,你只需做一个微波炉加热的动作就能在家享受到美味的菜肴,而把做菜的时间留给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了。更有甚者,有些便利店已经提供了迷你厨房DIY做菜了,把你不想在家里完成的事情直接在便利店解决,可谓是把餐食的解决方案做到了别致。
金融方面呢,便利店也做了很多的尝试。社区里面是有很多金融需求的,当然ATM机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了,很多的便利店品牌都跟银行合作导入了ATM机业务。更有甚者,在ATM机的基础上叠加了很多的金融业务,如小额度贷款业务,信用卡在线办理,信用卡还款缴费等,这无疑是一种超强的结合,让金融在便利店飞起来了,这样的节奏,便利店离钱还远吗?
当然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工具当道,便利店跟互联网发生关系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了,跟互联网的延伸行业发生关系的也多如牛毛。什么代收,取货点,线上商城嫁入实体便利店,APP导入线下店,特产店线上线下,生鲜果蔬冷链线上线下融合等等,可以说便利店行业中早已经是在低调而疯狂的尝试着,进行着,就看你觉得哪个更适合你,花多少精力和财力去导入或融入这股互联网大潮中,而不被时代拍死在沙滩上。
再说说圈层经济吧,听起来可能很陌生或者接触不多的感觉,但是如果换成说社区来理解,你可能就不陌生了,这个本来很线下的词也是被互联网炒得发烫了。其实很多便利店一直就深处社区的中间,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和更多种玩法,很多便利店早有社区经济概念,比如记录下来顾客的信息有新的商品或服务就会发短信给顾客通告,上门送货的时候会帮忙把顾客的垃圾顺手带下楼,能叫出社区老顾客的名字,能跟社区的顾客自来熟,参加社区的运动会,做社区义工,拼命把社区变成便利店的舞台,跟社区发生关系。很多社区便利店的老板在该社区也是小有名气,甚至都是当地的意见领袖了,很多人都会找便利店老板代为发布很多信息,这也解决了公信力问题,是很多商业模式都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哦。
说了这么多,作为一个便利店行业老兵,看着这些风起云涌的变化,可以说是满心欢喜,因为这一群人曾经是社会最底层的生意人群体,正在被社会重估价值,而且被很多投资公司定义为不可被资本和互联网颠覆的行业,我感到很欣慰,作为一个老便利店人,经历过这些重塑,发现自己曾经经历和构建的那些关于便利店的无数次地推/加盟/拓展/路演/招商/设计/供应链/商品/陈列/开业/运营/管理等等片段,是人生路上少有的回味,可谓美丽而悠长,都有一点点雨巷中那个撑油纸伞女孩的感觉了。
后来听说,马云他们湖畔大学第一期的时候,讨论未来有机会成为千亿美金级别的公司,把便利店行业也列为其中的一种可能,我更油然而生一种对便利店从业者的尊敬感。原来高高飘在云端的互联网,也对实体便利店有过如此的肯定和期许。
或许,互联网在天上飘得太久,早到了要落地的时候,而这也许是便利店渠道价值再造和估值最大化的绝佳机会与风口。
亲爱的便利店店主们,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