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便利店为何那么吃香?

靖安先生

积分:4416  联商币:1315
  |   只看他 楼主

图/联商图库

联商专栏:这些年,便利店的热度不输于新零售。从当初的一批国产新生力量崛起叫板外资便利店开始,大家就对这个业态情不自禁。

然而随着几年的发展,当年从7-eleven离职创办了邻家便利的王紫团队失败,给这个行业抹上了一层阴影。但随着罗森开店步伐的加快和诸如猩便利等国产品牌的快速布局,资本似乎各位钟情便利店行业。

8月份,一份《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更是让便利店不得不再火一把!于是,笔者就纳闷了,便利店他怎么就那么吃香呢?

细看了商务部的通知,正文的一句“便利店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业态,是满足人们便利消费需求、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简直令人“喷饭”!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的杰作?

我就想问一句: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必须都是便利店能满足的么?如果能买菜、卖鱼,那究竟是叫便利店还是叫社区生鲜?作为政府部门,到底有没有搞清楚便利店的概念?关于这个怀疑,笔者赞同周勇教授的观点,便利店根本就算不得百姓生活的必需。既然是便利,他仅仅是个补位而已,不值得我们大肆将其作为政府主导力推的一个业态,除非不是出于市场原因的考量。

那么笔者又开始好奇商务部此举的动机。

文件原文解释“但仍存在品牌连锁门店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经营能力不强等问题”。简单地讲就是目前便利店业态发展的不好,咱们得给他规范规范。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推敲:一是门店总量不足,闭着眼都能清楚,肯定不足,但想请教门店要达到多少才算充足?还是老套路简单地进行人口门店比么?

关于这点,笔者在《中国的便利店市场并没理论上的那么大》一文中早有论述。二是布局不合理,便利店是最敏感的业态,也是最激动灵活的业态,他能极快地感知区域商圈的变化,出现与消亡市场早早就给出了信号,自我纠错能力完全不用政府担忧,也就是讲根本不需要宏观的规划。

作为城市规划者,商圈规划是务必考量的,但微观到门店的数量、位置这是否太过操心?可以这样讲,即使各地市真正落实了该通知的工作,进行具体的门店规划,最终也是难以实现的。笔者总是提醒大家去关注当年南昌市政府那次轰轰烈烈的便利店开店运动。

这是当年南昌市的宏伟计划,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南昌的便利店现状如何?为何没有持续的新闻关注报道?而可笑的是,笔者在8月初前往南昌市时,意外看到了当地的菜市场模样。给大家看几张图吧!

入口·藏于陋巷


通道·脏乱不堪


摊位·杂乱破败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省会城市市中心(朝阳中路附近)农贸市场,远不及开化县城的任何一个农贸市场。笔者想说,作为都市居民一日三餐食材主要来源的农贸市场才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零售业态,它的布局才是每个城市的规划者需要通盘考量的业态。

此刻诸如此类的现象,我想在全国应不止南昌这一个地方吧?随着地价、房价、租金的高企,农贸市场越来越缺少生存空间,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新鲜食材的强烈要求,农贸市场恰恰又是人们迫切需求的业态,如今强调便利店的极度重要性,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行文至此,已不想再做更多批驳。倒是很好奇此举的真正动因。思来想去,或许有这样几点原因。

第一,刺激消费。任何商业的发展与衰退都应该是一个全要素事件。这些年一方面我们在强调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视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公认的三驾马车中,两驾已经疲软,唯独内需消费持续强劲。

而便利店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在各个角落,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场所,单价虽低但频次较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17年便利店行业增速23%,市场超过10万家门店,1900亿销售额。

最近两年,随着各连锁便利店的不断扩张,销售数据想必会更加漂亮,这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市场。注意,《通知》中是对连锁门店的发展规划,连锁门店以其标准陈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又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理论上讲,这是不断激发消费潜力的绝好手段。

第二,便利社区。自从上海首推“15分钟便利圈”之后,各地在商业打造上都有类似的诉求,这和当前城市发展及人口结构变化是相契合的。便利店作为大卖场、购物中心的补位业态,很显然是能满足这个“便利圈”的诉求的。

第三,市场格局调整。便利店在国内的再度火热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那就是赶上了人口结构变化和内需市场得到重视的双重叠加。很多研究日本商业的人士都十分关注老年人与社区便利的关系,国内的主要代表有首都经贸大学的陈立平教授,其实日本便利店之父铃木敏文很早就指出了便利店要做足“少子化”“老龄化”文章。

国内的一二线城市率先感受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危机,所以对于便利店的未来期许也相对较高。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国内连锁便利店这几年的发展都有政府参与的身影。一旦政府入局,未来的发展就变得扑朔迷离,价值罗森、7-eleven外资品牌加速开店,市场调整在所难免。

作为资本,又为何对便利店这么着迷?

回顾零售这几年的发展,资本贡献功不可没。但问题也就出现了,其实国内资本对零售的投入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从全渠道到新零售,从社区生鲜到便利店,基本上什么火资本就投什么,资本投什么,什么就火一阵子,最后只留下一地鸡毛。那么便利店是否值得资本再这么热情地进入?

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便利店虽然未来的市场很大,但他却不是一个能快速盈利的行业。我们不应该像对待购物中心一样的心态去面对便利店。既然只是提供便利,他就不应该像卖场一样需要大排队伍等着买单,也不应该像购物中心一样琳琅满目。铃木敏文对便利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解释了什么是便利,就是能提供居民最需要然而大店却并不具备的物品,如白喜事的红包、缝补衣物的针头线脑。

这当然仅仅是个例子,他的核心就是立足社区居民,满足生活需要。这也就是千店千面的原因所在。既然如此,快速扩张就非易事,而资本怎能容忍这样,非有快速复制,无以满足资本的胃口。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便利店其提供的服务并不真正能称得上便利,很多服务也并非居民需要的便利,这就是资本的恶果。

便利店虽小,但他需要培养。培养客群、培养人才,资本等不及。

(本文系联商网特别策划“便利店的下半场”系列报道,文/联商专栏 靖安先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 该帖于 2019/8/26 15:44:00 被修改过
---------------------------------------------------
微信号:scgyzjj
公众号:靖安思维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