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全国工商联:加大物联网在冷链物流的运用

来源: 联商网 2011-03-03 14:27

  记者获悉,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向政协递交关于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产业中的运用的建议。

  冷链物流亟需改进

  冷链物流是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之一,是指通过采用专用设施,使温度敏感性产品(乳制品、生鲜食品、园艺品、血液、疫苗、药品等)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单位过程中的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通过推广冷链物流,可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

  建议认为,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途中损耗严重,造成零售终端价格高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果蔬流通腐蚀率达20-30%、肉类达12%、水产品达15%,而国外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损耗率只有5-6%,每年仅果蔬一类,损耗金额达1000亿元以上。中国生物药品在冷链流通率只有20-30%,药品制造流通环节经常出现搀假、伪造、渗水、套牌、重新包装、非许可制造等问题,特别是疫苗、血液在运输环节无法监控温度环境,多次造成不良反应。

  在食品安全上,冷链物流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建议指出,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来规范冷链供应链的管理,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无法进行预警、损失率大等。

  冷链物流问题求解

  针对上述因信息不完善造成的物品安全问题,建议认为通过物联网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实现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特别是可以对物流全程进行温湿度监控。因此,加强药品和食品流通领域的冷链物联网建设,进行冷链数据服务的运营、管理和监督,不仅有助于加快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而且可以有效加强食品药品追溯、监督管理。

  在具体操作上,工商联建议指出,1.政府先期引导,加大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在涉及民生领域、有政府监管需求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如药品、食品的冷链物流等领域应用上先行先试,再逐步应用到公共服务市场、到行业与企业应用市场、到个人家庭市场。由政府先期引导,逐步发展到成熟并具有规模的市场,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2.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农产品与医药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3.完善监管体系,形成安全冷链物流标准。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药品编码统一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4. 构筑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医药冷链信息平台等,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控。政府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利明 实习记者 李勇)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