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的社区试验田 单一还是多元?
伊藤洋华堂似乎又晚了一步。
近邻型的高级食品超市在进入中国10多年后终于被提上了日程,成都伊藤洋华堂在今年人事大调动后,才正式迈向社区市场。
细数外资零售企业来华发展历程,似乎都对社区这一片“热土”有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开起各种类型的小型门店,名字也五花八门,如沃尔玛惠选,TESCO express等。
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远有家乐福冠军生鲜超市的撤出,近有沃尔玛惠选的“测试结束”。
争当“小白鼠”
当然,在成都取得半壁江山的伊藤洋华堂似乎有自己的打算。
伊藤洋华堂近日频频放出食品超市即将开出的消息,称目前处于正式筹备阶段。该类超市被定位成近邻型超市,计划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除了人们日常需要的生鲜食品,还将增大进口食品的配置。
记者向成都伊藤洋华堂双楠店一位邓姓公关负责人求证时,他向记者证实了此消息的真实性,但关于选址、筹备具体进程并不愿意多说。
能让像伊藤洋华堂这样低调、谨慎的日资零售动心,看来社区潜力以及小型门店似乎大有可为,而在此之前,沃尔玛、TESCO等外资早已切入这一市场。
早在2008年,TESCO乐购就已经在其上海总部开始了新业态的“小白鼠”实验,即推出了快捷店express,其目标顾客为社区居民,以经营生鲜食品和日用品为主,并运用后台采购优势低价销售。
TESCO中国公关经理黎佳告诉记者,目前express都位于上海,有15家门店,面积在200-300平方米,其仍处于试验阶段。
紧随TESCO步伐,沃尔玛也进入了小门店——“惠选便利店”的测试阶段,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部高级总监李玲告诉记者,除了消费者熟悉的沃尔玛购物广场之外,沃尔玛同时经营多个品牌,如山姆会员商店,社区店及中型超市。其中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仍将作为主力业态。其中,两家社区店和三家惠选便利店,都位于深圳“大本营”。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适逢3家惠选便利店关门,尽管沃尔玛方面的解释是“测试结束”,但也引得许多零售同行和专家遐想无限。
屡遭碰壁
“惠选是沃尔玛在中国的第四种业态,现在还处于试验性阶段,假如在深圳试水成功的话,我们会考虑在全中国复制扩张,但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扩张数字。”这是惠选便利店刚开张时沃尔玛官方的态度。
不过,3年来,沃尔玛惠选便利店仅有3家,分别位于深圳红荔、蛇口以及梅林。每家店经营面积约300平方米,以食品、日用必需品为主。但在试水3年之后却突然关门。
沃尔玛中国总部否认是试水失败,声称惠选是其在深圳测试小型便利店业态,现在测试结束,原本定位就在二三四线城市。“我们将继续保留‘惠选’的品牌,用于沃尔玛其他主力业态,以更好地满足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李玲说。
不过,对小型便利店颇有研究的胡春才并不这么认为。
“惠选关门是一种失败的信号。”他认为,从比较优势来看,惠选便利店并不适合沃尔玛。最核心的原因是,大卖场本身就可以单独运作,一家沃尔玛大卖场一开业,在管理上和政府方面的优惠其他对手无法比拟,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其他竞争对手暂时难以还手,但是社区超市及便利店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惠选又没有规模,本身深圳便利店竞争非常激烈,很容易寡不敌众。而且,品牌认知度不高也是一方面原因,总之,沃尔玛不太适合做这种小业态。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家乐福的冠军超市。其短暂的存活时间以及黯然撤出成了家乐福抹不掉的“阴影”。
2004年家乐福在中国引入“冠军超市”品牌,尝试在华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然而,当时由于规模不够大、成本过高、选址不当、消费者习惯等因素,冠军超市仅在2005年就亏损1000多万元。此后,冠军超市试图改变经营方式,但未获成功,最终选择了撤出中国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打生鲜产品的超市,其经营风险比一般超市大很多,因为其产品的保险成本和配送要求高,其需要经营者具有一定规模来摊销巨大的成本,比如像冠军超市这样的社区超市,在一个城市内至少要达到35家的规模,才有可能建立起统一的配送中心来实现规模供应,降低采购成本。另外,对于生鲜超市的管理要求也很高,还需要与农贸市场竞争。
单一还是多元
尽管在小门店上的“牺牲者”前仆后继,尝试者仍然热情不减。
沃尔玛一样在总部地区活动的TESCO express,目前在上海仅有15家。据胡春才观察,其“和迪亚天天一个模式,做得比迪亚天天好一些,以生鲜为主打,在超市中突出生鲜。也有便利店功能。”但是胡春才认为其试验阶段过长,并没有太大进展。
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也表示,目前上海的便利店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家,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不乏全家、7-11这类强劲对手,TESCO要想从这一市场中分到一杯羹也并不容易。
胡春才则表示,这些超市想要生存下来必须得靠一定的规模,如果没有规模不可能活下来。
另一位业内人士直截了当地断定:外资在小门店上的小打小闹的结果就是全部萎缩掉。在他看来,大卖场跟小门店在经营上完全不一样,本身有许多在大卖场不存在的困难,尤其是在配送方面,大卖场基本上是供货商将货品直接送入卖场仓库,但是小门店就需要一个配送中心或者中转仓,因为小门店需要的商品量少,且频次较高,不可能说需要几瓶酱油也需要供货商来送。
胡春才告诉记者,外资在做大卖场的时候尝到甜头太多,当时的品牌、管理、人才红利都能支撑他们在大卖场的成本。而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小区的增多,外资在这些小区选址没有任何优势,商铺一般都为私人所有,不会考虑选址的人是内资还是外资,而考虑更多的是谁给的钱多让谁租,同时政府也不会专门为了一个小门店为外资零售“跑腿”。
再加上外资零售在国外都是上市企业,受资本市场影响大,许多投资者的眼睛在盯着他们的报表,如果小门店做得差,回报速度慢的话,就会受到一些人质疑,更不敢扩大规模。所以许多外资在发展多业态尤其是小型门店的这一步,迟迟跨不出来。
在胡春才看来,小门店和社区超市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外资现有的小门店慢慢退出,而本土的社区超市反而有比较优势,因为其更灵活、不存在不适应消费者习惯的问题,并能以规模取胜。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赵晓娟)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