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张轩松:实用主义炼就“超市之王”
曾在去年11月以2亿元买入中百集团4.99%股份的永辉超市,再次出手增持,其持股比例已达到5%的举牌线。
永辉超市是近年中国零售业的一匹黑马。今年43岁的张轩松,正是永辉的创始人,2013年福布斯榜显示,他的身家为39.7亿。
永辉超市1995年在福州起步,最早只是一间微利超市。在1999年左右,沃尔玛、麦德龙以及家乐福先后进入福建市场,国内一些知名零售企业也曾在福建省安营扎寨,但张轩松凭借一手打造的永辉模式——以生鲜带动服装、日用快速消费品,开拓出了“新蓝海”,成功突围。
2010年,永辉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张轩松带领着团队走出福州,攻占全国市场。2014年,永辉全国门店数量将超过250家,收入将接近500亿。
高中退学闯商海 “方便实惠”成营销法宝
张轩松的故事始于1990年。那年,他19岁,高中还没毕业就退学了,一个猛子扎进商海。
他的第一次创业项目选择了卖啤酒。当时,福州啤酒批发市场还没有成形,“这就是机会。”他和合伙人提出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口号,虽然如今这已是再平常不过的营销手段,可在当时还没有其他人这么做。
就这样,张轩松在啤酒批发市场站稳了脚跟。紧接着,他沿着啤酒批发这根“链条”进入啤酒生产领域。随后,他在福州一个小区内开了第一家食品杂货店,实际上,这就是福州超市业态的雏形。
那时,张轩松并未预想到,有一天超市会如此大行其道,但他只认了一个经商之道:经济实惠,方便百姓。
今天的永辉生鲜超市能够成功,同样体现着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
当时,张轩松坚持以平价销售赢得市场的经营策略,“一瓶可口可乐别人卖3块钱,我们只卖2.3-2.5元,对于顾客来说,这种实惠是看得见的,生意当然很好”。
“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从这里开始成了张轩松经营超市的样板口号。
如果当时的张轩松能够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的光辉岁月也许会来得更早一些,当然,也有可能倒在疯狂扩张的道路上。但,他的命运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1996年,张轩松把宝押在了啤酒的生产上。
关于这场并不成功的押宝游戏,张轩松的总结是:“很多东西考虑得都不周全,而且心急得很,只想着一下子赚到一两千万,想着一夜暴富。”结果,他摔了一个大跟头,亏掉了好几百万,如果没有海外亲戚相助的话,已粗具规模的永辉超市差点就要拱手让人。
改变中找到生机 首创生鲜食品超市“突围”
不过,这次押宝游戏也带给张轩松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当他在2002年1月亲眼目睹了竞争对手华榕的倒闭时,感触特别深刻。
事实上,永辉和华榕之间的竞争从不曾平息过。永辉比华榕更早进入超市业态,不过,华榕步子迈得较快,搞连锁加盟、跨地区、跨行业等。而永辉最早做社区店,步子不是很快,但是很扎实。
要想在商海里扑腾,速度只是其次,关键在于耐力。就在华榕倒闭、本土超市行业风雨飘摇之际,张轩松开始了扩张的势头。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举动,再次显示出张轩松精明之处:既营造了永辉鼎沸的人气,又乘势占领了华榕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不过,张轩松没敢有半点松懈,早在华榕倒闭之前,众多洋超市抢滩福州市场,他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决定在改变中找到生机。
2000年7月。永辉第10家超市,也是福州第一家专业化“生鲜食品超市”开业。永辉率先开创了以新业态经营农贸超市的模式。这只是一次尝试,却也是永辉真正崛起的开始。
永辉首创的“生鲜食品超市”的业态模式,避开了与洋超市在日用百货领域的热点竞争,积极抢占洋超市的空白点,规模定位在中型,商品定位以农副商品为主;购买力定位在中低层次,目标锁定家庭主妇。“超市光大没用,必须实惠实用,这是一片很大的市场。”张轩松说,“而且中国的农副产品还是零散性的,永辉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
在这一块市场,永辉成功地避开了和实力雄厚的洋巨头正面交锋。
生的不碰熟的不放 20年专注打造零售帝国
有人说,看起来痞的人,脑子都很好用。
高中没毕业的张轩松确实有其不简单的地方。他目光敏锐,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东百和闽福发的权证。
他也把“不当先驱就当先烈”的勇气和敏锐的判断,移植到了永辉生鲜超市,他也因此成为“超市之王”。
在老家坐稳了位置,张轩松又思考着如何“走出福州”。2004月10月,重庆第一家永辉超市开业,并一炮走红。这年年底,永辉集团营业额达到 20亿元,首次进入全国超市零售业百强之列。
2010年,永辉超市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张轩松立意打造的零售帝国赫然成形。2012年第一季度,在国内A股上市的永辉超市收入62亿,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净利润却比上一季度降低25%。
在张轩松看来,市场波动永远都在,但如果专注于核心业务,并在行业内建立优势,抗风险能力会强于多元经营企业,“当波动来临,垮掉的都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而且正是因为市场波动,才促进了专业化公司的快速成长”。
在张轩松看来,永辉超市的核心业务是“快速消费品”,包括三大部分:生鲜类、服装鞋帽、食品用品。尤其是生鲜,这是永辉超市差异化竞争的最重要优势。通过缩短生鲜产品的供应链以及精细化管理,生鲜业务为永辉贡献了16%的毛利率,而行业平均仅为6%。
最近几年,张轩松也有过纠结的时刻,比如要不要去做金融?或者进入物流、农业?但他还是放弃了。
他敬仰德国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做百年老店,而中国企业却往往走向多元。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家造就了很多机会,尤其当品牌、价值、资本突显后,诱惑更多。
“当一个企业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巨额财富,摧毁的是他坚持做百年老店的信心与信念。”张轩松希望可以做中国的百年老店。
实际上永辉在发展过程中也犯过错,比如想当二房东,开网吧,但结局却是失败。这些经历让张轩松牢记父亲的教诲:“生的不去碰,熟的不要放。”
语录
在跑步的时候,如果体力很好,跑得很顺畅,就快跑一点,觉得累的时候就歇一歇。过快一定会透支体力,不管做人做事都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做企业也一样。
实用主义
毫无疑问,张轩松是有野心的人。野心是一个商人表演精明的最终目标。张轩松的精明表现于他的“实用主义”。
永辉的员工多数只有初中文化。对此,张轩松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现在做的是生鲜,如果都请大学生,你叫他们去搬蔬菜沾鱼腥,会呆多久?你的工资成本要投入多少?”他毫不讳言永辉的最大忧患就是管理。他现在也在努力完善永辉的网络化管理,也在尝试运用期权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让永辉和现代企业管理规则接轨。
至于永辉还能走多远,他指了指书架上摆着的《大败局》,“它的姊妹书叫《大变局》,永辉也正在变化中前进。不怕没有机会,就怕你太急。”
兄弟齐心
当张轩松谈起创业历程,他总是会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哥哥张轩宁,现任永辉超市CEO,直接控制永辉超市16.28%的股份,是永辉超市第二大股东。
早在从事啤酒批发销售时,张轩松和哥哥张轩宁就在一起,后来再一起创立永辉超市,兄弟俩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家族创业史。
张轩宁为人却十分低调,对社交也不感兴趣,更乐于埋头干事。尽管在永辉集团,他的股份与其弟弟差不多,但他却不止一次地说他是给弟弟“打工的”。低调的张轩宁无疑是张轩松事业发展的得力助手,而其谦虚谨慎的性格,也降低了家族财富纷争的风险。
(楚天金报)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