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香港购物中心学什么?轨道交通、业种是关键!
在中国,香港的购物中心可谓在东南亚的发展历史是最为悠久的城市。2014年9月,中购联在年会上也推出历经八年时间做的以《香港购物中心》为主题的书籍,书中对香港50多个购物中心进行了深入调查,其中有不少值得大陆的购物中心去学习。
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商业优化创新论坛西南峰会”大会上,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秘书长、中购联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赖正美女士便从“大数据”切入,从十个方面分享大陆的购物中心究竟要“向香港购物中心学什么”的话题。
“香港购物中心的面积、数量、轨道交通、业种以及商户组合形式,都是香港购物中心成功打造的关键。”
第一、学习香港单个购物中心的平均体量。赖正美表示,“香港单个购物中心的体量是5.78万平米,美国和日本是一点几,加拿大二点几,而大陆都是七点几甚至八点几,相对而言,中国城市单体购物中心的体量整体是偏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购物中心经历了近40周年的历史,平均体量才达到5.78,而这也同香港城市面积小,人口密度高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以"大"为购物中心的宣传口号并不是大陆购物中心的发展方向,相反,香港单体购物中心的体量倒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把握好香港购物中心体量大的原因。
十年间,从2004到2014年香港购物中心的增长非常缓慢,平均增速是2到3个百分点每一年,但是这个百分点跟内陆的不管是GDP也好还是其他的数据相比都是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相比是非常缓慢的。“香港购物中心增长比较快的主要原因,还在于80-90年代的集中放量,到2000年之前已基本饱和。”
第三、香港的购物中心“波段式增长”模式值得借鉴,目前已进入非常成熟的阶段。
在谈及内陆城市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时,赖正美以同香港隔着一条江的深圳(楼盘)为例,表明大陆的购物中心主要是一种阶梯式的增长,而香港则是波段式的增长。她表示,香港的购物中心已经进入非常成熟的阶段,它是以内部调整为主的过程,而内陆还是以增量市场为主,并且属于上升阶段。
第四、学习香港的购物中心同轨道交通密切联系的设计理念。
赖正美指出,不仅在轨道交通上紧密联系,而且轨道交通站香港购物中心的比例近90%,它对它的人流设计也好,对人流导入也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香港购物中心的开发商不同于内地,主要以品牌开发商为主,有着非常丰富的开发经验和运营经验。
比如像新世界这样的购物中心,开发两个以上的占到75%。购物中心TOP10也有10个开发商,新鸿基在香港的购物中心就有近7个,新世界、港铁和九龙仓都是香港很知名的开发商。
第六、学习香港购物中心对业种方向的把握,社区化、生活化是一种趋势。
赖正美认为,城市的发展、购物中心的发展轨迹是从大的区域型再慢慢以社区型发展为主,以服务社区为主的社区型购物中心还是未来香港购物中心的发展主力,对于内地而言也是这样。
第七、学习香港购物中心对商家品牌变化的把握。
赖正美从香港9600家商户对商业品牌连锁率的把握来阐述,相比之下品牌连锁率在内陆的大部分数据相对偏低,尤其在三四线城市。
第八、学习在香港的购物中心中哪些品牌受欢迎。
赖正美团队统计了包括所有业种,这是针对综合类的TOP20,第一名的是7-11,第二名是星巴克,第三是汇丰,通过统计得出香港购物中心哪些牌子比较受欢迎,从而给内陆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作参考。
第九、学习香港购物中心十年商户组合的变化,把握“经典三组合”。
据了解,香港购物中心十年商户组合变化,有一个不变的是商户组合中最多的三个组合:首先,服饰、配饰;其次,餐饮;最后,珠宝。
最后,赖正美突出强调内陆购物中心的打造要学习香港购物中心对当下热词“大数据”的把握。
“2015年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可以对购物中心发展的很多战略也好,决策也好都起到很大的决策作用。”
(365商业地产频道)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