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周勇:零售人心中最没底的是“效率自信”|对话·零售人③

来源: 联商网 王迪慧 2019-07-01 11:46

联商网消息:6月28日,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做客今日头条财经频道与联商网联合举办的“对话·零售人”微访谈栏目,解读零售热点,探究行业趋势。

近日,苏宁将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的消息引起热议,在周勇看来,家乐福在中国大陆激战24年得来如此结局,也许不全是家乐福“无能”,而是由消费者的快速变化与区域零售商逐渐强大所致。“家乐福在全国的布点面临着强大的区域零售商的阻击,他们的学习力、洞悉力、应变力,以及悄悄干活的能力,支撑着能获得本地消费者认可的商品力和服务力,所以,常常能完胜家乐福。”

而对于最近几年热门的“新零售”概念,周勇认为,总体来说新零售并没有改变中国零售“大格局”,他们是作为“业态小众”而存在。“虽然两线融合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但真正的融合尚未达成消费者的期望,很多‘新花样’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痛点问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零售市场的面貌。”

同时,他一针见血的指出,零售是一个人性化的产业,如果没有了“人的服务”,就失去了零售的“光彩”。用了那么多数据与技术去诱惑消费者,为什么满意的效率答卷迟迟出不来?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有各种“自信”,但心中最没有底的就是“效率自信”。新零售能走多远,只有暴走的人自己知道。


以下为微访谈实录:

《联商网》:近日家乐福中国被苏宁收购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您怎么评价此事?80%股份,48亿元,卖贵了还是便宜了?

周勇中国零售业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形成了三股零售力:

一是动物型零售,大部分从中国大陆东部出发,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东部南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城市,渠道不断下沉,像游牧动物,吃掉一片再吃另一片,目标就是占领全国市场。

二是植物型零售,如蚂蚁商联、齐鲁商盟等,他们由各个区域的优秀公司结成联盟,抱团协同,扎根区域,深耕本地,呈现出极具特色的本土化优势。

三是外生型零售,他们带着资本、技术与平台,拿着“手术刀”,随时准备给线下实体零售动手术,甚至自己也偶尔躺在手术台上,内测手术的效果。当他们打开“病人”的胸腔,发现用现有“医术”不仅难以治疗零售“疾病”,而且连病因也没能找到,术后还产生了一系列后遗症。

所以,他们在不断迭代思路、模式、医术、方子及其用药配比。阿里系与腾讯系,是这个外生型零售的主力,他们虽然都不差钱,也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智慧技术”,但共同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供应链、人力资源、营运管理,归根到底是“千店千面”的营运效率问题。

至于贵贱,主要看公司的战略目标。如果想快速占领市场,自己开店难以达成目标,收购自然是捷径,以金钱换市场,以金钱换时间。但我估计,腾讯与家乐福谈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有谈下来,肯定腾讯也面临上述三个方面的挑战,也有可能是苏宁出钱较多,而且决断比较快。其实永辉也可以接手,也有人去打理家乐福的店铺,但对一家以零售为主导业务的公司来说,几十亿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

收购兼并,既要与自己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又得“不差钱”,并且得有接管团队。这三者缺一不可。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大概是符合了这三个要件。

之所以腾讯没拿下,那是因为腾讯没人接管。之所以永辉没拿下,那是因为永辉缺钱。所以,有钱有人有技术,三者缺一不可。

家乐福中国被苏宁收购,也许不全是家乐福的“无能”,而是由消费者的快速变化与区域零售商逐渐强大所致。高线城市的消费者越来越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大卖场,家乐福虽然也在求变,但他们的变化没有消费者变得更快,跟不上消费者的变化节奏,就难以为继。家乐福在全国的布点则面临着强大的区域零售商的阻击,他们的学习力、洞悉力、应变力,以及悄悄干活的能力,支撑着能获得本地消费者认可的商品力和服务力,所以,常常能完胜家乐福。

《联商网》:最近ALDI、Costco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码布局中国,而家乐福、高岛屋等外资零售企业又在纷纷退出中国,您怎么看待这件事?他们来中国开店,需要做好什么?

周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来到中国的外资零售业态,主要是小超市与大百货。这两种业态,外资都没捞到啥好处。原因是:超市合作方有局限性,主要是一个城市中的区级零售商;超市业态过于精致,不适应当时的消费需求;内资超市公司在政府扶持下快速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单纯租赁一个物业做百货,没有能享受到商业地产的红利,反而被商业地产逼死,这也许是压垮如高岛屋之类外资百货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卜蜂莲花)等大型综合超市进入中国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那是我国零售业“平台化经营”的成功,大型的卖场吸引了更多的“卖方”(供应商),更多的卖方吸引了更多的买方,而更多的买方又吸引了更多的卖方,买卖双方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成就了一个以通道费为主导的盈利模式。

但如今,大型卖场对零售商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对消费者来说也越来越不便利,买方的减少又影响到供方积极性的消退,最终使大卖场的经营业绩每况愈下。成本居高不下,通道费越来越难收,这双重打击之下,大卖场不动外科手术,恐怕活不了多久。

于是,我国零售的第三个时代来临了:全球著名的德国折扣店阿尔迪(奥乐齐)来了。我不是很看好阿尔迪,做所谓的“折扣店”,阿尔迪折不出什么油水,做“精品店”,在“M型”社会也没有那么多需求,中国人自己开的精品店已经够多了,过不了多久,大部分都会关门或转型。哪怕是有钱的中国人,对“精品”也是有自己的“选择”,不会做“冤大头”。对阿尔迪来说,本土化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能开发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这是重中之重。

好市多的付费会员制能不能有效地在中国贯彻,关键也是商品,美国好市多有不少好商品。但店铺的装潢如果太简陋,中国消费者不一定会喜欢。20年前我国引进仓储式超市的时候曾热闹一阵子,但后来消费者就渐渐不喜欢这种粗犷的店铺,消费升级以后的消费者更喜欢比较精致的店铺。

从商品来说,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完全不同,超市中的各个品类更容易被其他业态分割,如家电、汽配等等,消费者都有既定的购买渠道,“一站购足”再也难以吸引消费者。好市多的服务方式在中国也有待改进,如收银以后还要检查敲章这种“不太合规”的做法存在“鄙视消费者”的倾向,应该在中国彻底取消。

从投资额度来看,这两家公司总投资合计还不到20亿元,不算什么大资本,阿里与百联合资开办“逸客”也投了10亿元,开苏宁小店据说要投资100亿元。

从命名来看,ALDI中国投资来源于中国香港,在中国的公司名称与店铺名称都没有使用行业的习惯叫法“阿尔迪”,而是用了一个蛮拗口的新名字“奥乐齐”。这个名称有点像“玩具”“糖果”“饼干”“游乐园”。这似乎有点“可悲”。同样令人“可悲”的是美国仓储会员连锁店Costco,也没能用上“好市多”这个常用的名字,而是启用了一个有点别扭的新名字“开市客”。

这两家公司在中国零售的大变革时代参与“混战”,是中国零售业的一种点缀与补充,结局如何,拭目以待,基本上凶多吉少。

《联商网》:有关新零售的定义,各方说法不一。您怎么理解“新零售”这个词?

周勇新零售是一种特定的话语体系,不是全社会对零售发展的共识。既然阿里提倡新零售,那京东就叫“无界零售”,腾讯就叫“智慧零售”。比如,京东有个“无界零售事业部”。我更倾向于把这个时代的零售称为“新时代零售”或叫“大零售”。

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消费者的“智能化”,零售服务方式的改进空间非常大。

从百货公司的创办到如今,全球零售业在167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业态变革、组织变革、服务变革,都有两个核心点:一是顾客体验改善;二是营运效率提升。其前提是:零售的投资越来越大。

最近四年来我国围绕“新零售”的实践,确实有一些“新花样”让顾客有较好的体验,但是,从总体来说,新零售并没有改变中国零售的“大格局”,他们是作为“业态小众”而存在的,虽然两线融合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但真正的融合尚未达成消费者的期望,很多“新花样”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痛点问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零售市场的面貌。

至于效率,更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技术的效率比人工的效率更高,这是工业化的常识,但零售是一个人性化的产业,如果没有了“人的服务”,就失去了零售的“光彩”。用了那么多数据与技术去诱惑消费者,为什么满意的效率答卷迟迟出不来?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有各种“自信”,但心中最没有底的就是“效率自信”。

新零售能走多远,只有暴走的人自己知道。

《联商网》:零售业这几年有很多风口,如无人零售、生鲜新零售等等。众多风口里,有多少泡沬的成份?怎么辨别?哪些能够做成?

周勇风是空气的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如夏日徐徐来风,凉爽怡人,但如果在短时间内风速发生剧烈变动,这种“突风”就很吓人。如果是龙卷风,就会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如果在飞机上遇到空气垂直运动则构成升降气流,甚至还有可能还把飞机吹没了。

零售本来是一种平心、静心、安心而得安逸的产业,经营者以人为本,淡定经营,只在做百年老店;消费者自由购物,不用担心被骗被蒙被宰,因购物而适宜、快乐和享受。

但如今的零售,也许有不少“雾霾”,需要清风甚至“突风”的吹拂,拨开云雾,让零售的天空更洁净更明亮更灿烂。

这几年的零售风口,确实吹走了一些“雾霾”,但也带来了新的“雾霾”,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用一句话来概括比较合适——技术让城市生活更便利,但离美好生活依然很遥远。

哪些能做成?谁也不知道!这要看消费者的脸色与心情!

《联商网》:618、双十一……电商造节近几年越来越热,交易额也逐年增长。同时,有很多消费者反映折扣玩法复杂等问题。您认为类似问题有可能缓解吗?如何改进?

周勇其实并不是玩法多、玩法复杂的问题,而是套路多问题。消费者购物趋向娱乐化,“玩购物”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与生活态度,多点玩法没问题,但肤浅的套路被消费者一眼识破,就玩不长久,玩不下去,就没有“复购”,于是,月活变季活,季活变年活,你玩消费者,消费者就与你玩“流浪”。

在零售各种业态与领域中,线下百货、综合体以及线上电商都存在不少“粗鲁的不合规套路”,相对而言,超市与便利店相对来说是比较干净的业态。

政府层面要像“扫黑治恶”那样打击商业不合规行为(假如规制是合规合法合情合理);企业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清理门户”运动,把不合规的人、制度、服务清理掉。

《联商网》:7-11罗森等日本便利店企业早已入华,而中国本土便利店企业很少有国际化且知名度这么高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周勇国外便利店的发展已经有90多年历史,我国现代便利店的规模化发展还不到20年时间。业态认知与品牌认知的差距是显然的。

但观察我国大陆便利店,不能只看到这几个国外品牌,他们其实也是“小众”。全球最大的便利店系统不是7-11,也不是全家或罗森,而是中国的外卖餐饮和多达几百万家的夫妻杂货店。以美团点评的餐饮外卖业务为例,2018年餐饮外卖业务日均交易笔数由2017年的1120万笔增至2018年的1750万笔,同比增长56.3%;餐饮外卖业务总交易金额由2017年的1711亿元增至2018年的币2828 亿元,同比增长65.3%。

餐饮外卖收入增至人民币381亿元,同比增长81.4%。按此计算,美团餐饮外卖的客单价为44元。2018年全国百家便利公司(含外资)的销售总额仅为2264亿元。无论销售总额还是客单价,餐饮外卖都远远超过连锁便利店,外卖体系才是中国最大的“便利店系统”,这是中国特色便利店的重要特征。

外资便利店近年来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但其业绩是否能保持同步上升,这是一个大问题。便利店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大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所以,其业绩的提升面临极大的挑战。很多新开的便利店,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纷纷关门。

《联商网》:您曾表示“卖菜的越来越多,结局可能‘凶多吉少’”。具体下来,您最不看好哪种“卖菜”模式?最看好哪种?原因是什么?

周勇我最不看好卖波士顿龙虾的买菜模式,原因是:洋海鲜没有本地海鲜好吃。本地菜和时令菜,是最健康的市场,也最值得吃。

我最看好的是到家卖菜模式。原因是:外卖培育了到家的生活习惯;有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到超市、菜场或菜店菜场买菜;没时间买菜;特殊天气不愿意出门等等。

之所以有“凶多吉少”判断,原因是:卖菜这活是苦力活,如果想通过卖菜忽悠点钱,前途肯定是没有“钱途”;卖菜这活是技术活,如果没有点真本领,钱再多也卖不好菜;一讲到卖菜,就用“基地直采”去忽悠顾客,是没有前途的表现,几家店就想让供应商百依百顺是不可能的;家庭人口减少,对鲜菜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少。

《联商网》:您认为什么样的零售企业才称得上是优秀的零售企业?

周勇既能让用户快乐,又能使公司赚钱的零售企业,才是优秀的零售企业。

【对话·零售人】联商网和今日头条财经频道联合推出的微访谈栏目,邀请零售业企业家、专家,聚焦行业发展,解读零售动态。

往期推荐:

第一期:从退市到新零售 银泰陈晓东谈百货数字化

第二期:苏宁卞农:苏宁小店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