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蚁资本刘湛:运营进化的最终阶段是智能化
202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逆境之下,新一代消费心理和营销模式正发生巨变,零售企业的“人货场”格局自此面临重塑,数字化转型再次被推上促增长的拐点。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精细运营、快速反应,让决策更智能,将成为未来十年的确定性。
10月23日,2020观远数据智能决策峰会暨产品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峰会由国内零售智能分析领域的领先企业观远数据主办。此次峰会汇集了500+来自连锁零售、快消品牌、购物中心、新经济消费等各个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企业高层,释放前沿观点,解读疫后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共同探索通往数据智能的新路径。
黑蚁资本运营董事刘湛带来了《资本前瞻:贯穿商品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运营》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我们需要数据和系统让所有的运营规则得以沉淀,通过快速试错缩短反馈周期,在原有运营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尝试来实现复合增长。他认为,运营进化分为四个阶段,而最终阶段应该是一个智能化的阶段,通过机器学习寻求最优解。
以下为刘湛演讲摘要:
黑蚁资本是一个专注于消费领域的新兴资本。我们注重投后的赋能,希望能跟企业一起共同成长。我加入黑蚁时间也不长,之前在零售企业工作过较长的时间,也做过不少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今天主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分享。
分享的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运营的演进路线:我们运营到底如何打怪升级;第二,围绕商品如何做全链条数字化运营;第三分享一些数字化转型的案例。
运营进化的四个阶段
我们需要使用数据和系统让运营规则得以沉淀,并且通过快速试错缩短反馈周期,在原有运营基础上不断探索、尝试,以实现复合增长。
在我看来,运营进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体化:主要是消除信息孤岛,将割裂信息串联起来做一体化的分析,实现全流程全场景的打通。这个地方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我们要干掉Excel,不再是使用Excel去存储数据、更新数据以及传递数据;另一方面我们的文档存储的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所以我也不希望看到企业继续使用word来记录我们产品文档和业务文档,以及通过微信来传播这些文档。因为这种文档和数据的管理方式缺乏协同,缺乏版本管理,会增加我们沟通的成本。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需要把所有数据汇总到数据仓库,从而实现比较高效的可视化分析。能够通过看板从各种维度分析数据,看到一些现象,猜想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做出一些假设,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运营水平得以更上一个台阶,就可以开始做一些差异化的运营尝试,将差异化的现象变为个性化运营的机会,尝试精细化运营。
精细化运营之后,想要再进一步,精细化的程度需要更上一层楼。但这一过程中,数据量的暴增会让我们运营探索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此时必然要走自动化的道路。只有把人工的经验沉淀成固化的运营规则,才能维持高复杂度的精细化运营。
但是,把人工经验全部沉淀到系统还不是运营的一个最终阶段,最终阶段应该是一个智能化的阶段,通过机器学习寻求最优解。
全链条数字化运营
很多企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并没有庞大的IT团队,此时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依赖第三方的公司。这时的数据还比较轻量,不需要很多人就能通过数据分析快速得出一些结论和方向性的指示。
数据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叫know what 第二know why 第三know how。
第一要把数据字典建立起来,了解公司有哪些运营核心指标,让指标可视化、可监控;第二,发现一些差异化的现象,比如销售不稳定,为什么销售不稳定?依靠数据的分析给我们一些思路和答案,通过3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时间、空间跟品类进行拆解。找到原因之后,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做出改变,这就到了know how的这个层面,根据猜想做一些验证和小范围的测试,一旦验证成功,要想办法把它沉淀到规则和系统里去,把算法、模型、规则以及流程放到系统中,下一次便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分析、拆解、验证、沉淀,形成一个快速反馈的链条。
回到门店也是一样的思维逻辑,要注意的有两个前提:第一,如果是一个比较新的企业,你有没有历史数据?如果没有历史数据,就难以快速去做这个事情;第二,拥有历史数据,但要注意数据是否具备分析价值,是否平稳。如果开店速度特别快,数据又不稳定,那么参考价值就比较低。如果是一家经营了3到4年的企业,每年开店的速度又比较健康恒定的,那么数据参考价值就比较高,可以去做这个事情。
这是我们之前做门店分析总结出来的经验跟流程。首先我们会分析门店的历史数据,然后对陈列的现状通过巡店做一个分析。在巡店过程中,需要从各种维度看门店的数据,比如看单品的数据,看商品的库存,过去7天的销售,过去14天的销售等等,此外,还可以看看别的门店的情况,商品的销售排行状况等等。
做完这些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一些调整计划,让店长跟店员配合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店长跟店员是比较难推动的,所以我们要把数据进行比较精细化的处理,最好直接给到简单易用的行动建议。如果我们没有把know how这步做好,店长、店员可能会看不懂数据,不利于调整的推进。
陈列艺术与库存平衡
再讲下陈列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会从经济学原理得到一些启发,万物都是相通的,从数学原理到经济学的原理给到了我很多的灵感。
陈列中有一个概念叫最小陈列量,就是一种商品最少要放多少。那么这个最小陈列量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想到经济学的一个生产函数,核心的三个指标: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如果超过最小陈列量,之后再往上叠加商品,每个商品带来的平均产出会愈来愈低,但是没有达到最小陈列标准的时候,平均产量更是远低于正常水平,所以那个合理的最小陈列量在哪里,这需要我们要做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观远的可视化工具,我们做了一个很直观的分析。具体做法是:我们把数据的分析粒度放得很细,每个单品在每个门店每一天的库存数量和销售数量全部抓出来,然后做聚合,聚合之后我们就可以生成右边这样的两张图线,可以看到边际产量跟平均产量发生两次的cross over。
这一页讲的是库存平衡的艺术,做零售其实就是要找一个数学最优解。什么是库存平衡的最优解?库存平衡的挑战在于需求不稳定以及供给不稳定。
关于库存平衡,我觉得首先得看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模式的企业,售卖的是哪些品类的产品,因为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输入参数。其一是安全因子,是服务水平的标准正态分布求逆,要先设定商品满足率的目标,或者缺货率的目标,明确能容忍多少的缺货率,是10%还是20%,如果是10%对应的这个因子是1.28%,即90%的概率都不缺货。应当衡量当我多卖出一个商品的时候,我的边际收益是多少,以及多积压一个库存的时候,边际损失是多少,然后综合两者衡量一下这个水平到底是多少,继而反推安全因子再带进公式中完成计算。
我们还可以做得更精细一些,一般讲缺货率并非全局缺货率,只要保证头部商品不缺货就行了。在二八效应之下,头部商品为我们的销售提供主要贡献,把头部商品保住,基本销售就得到保证。头部还可以再分细一点,比如说头部的Top100和Top300可以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缺货率计算出不同的结果。
配补算法相当于足球场上的腰部中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通前端销售和后端采买,如果给门店的品类组合预留一些弹性伸缩的空间,就可以通过配补算法对门店的品类占比变化进行反馈,进而反馈到企划层牵引全盘的品类组合变化, 加强采买计划、反馈调整的频次。
销售预测与智能选址
我也做过一个购物篮分析,就是通过统计概率的概念,用FP-Growth算法来实现。在用户行为预测这一块,我们是用的是机器自动学习,能够去预测用户未来3天购买的概率有多大,以及3天之后他用券的概率有多大,能看到找出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的场景下存在差异。
销售预测,很多人会问:你这个算法销售预测能做到多少?这里有一个前提。首先,为什么做这个销售预测?第二,销售预测的粒度是什么,做到什么粒度。这又可以回到刚才我们讲的时间、空间和品类三个维度,回到做什么力度的销售预测这个问题。然后,是做整个大盘的预测?还是做其中某个品类的还是单品的预测?做品类时,还要看它是季节性还是非季节性,比如服装本身单款销量不高,生命周期又比较短但交期比较长,因此服装的销售预测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
我们做预测目的是什么?销售预测我觉得最大的目的是帮品牌做企划,销售预测做得比较准,企划就比较容易做了。当你清楚未来6个月到底要备什么货,企划就可以加各种规则和约束,来避免发生太多因人为错误导致偏离目标太远。
预测跟刚才讲的安全库存一样,预测也不是说要预测所有的商品,也可以只预测头部的商品。我们自己之前还开发过一个智能选品的小工具。我们常说,产品计划是一个理性决策,商品计划是感性决策,那么如何给到感性决策一些理性支撑?
以热水袋为例,我们把全网数据扒出来,买手输入关键词,然后在全网扒一些销量高的商品,还原成柱状图,我们买手就可以看到最畅销的热水袋在怎样的价格带分布。同时,我们把全网最畅销的商品的属性数据全部都抽取出来聚合形成饼图,就可以看到2019年热水袋的填充物应该是要用水而不是化学材料的,这些可以给到我们买手选品方面的支撑。
最后关于智能选址,我们也做了一个工具,根据自己扒的宏观外围的数据,跟人工填的微观数据放在一起,大概有四五十个维度,通过机器学习大概可以达到70%多的水平。我们也拿了200多个门店的历史数据来做训练集,这里还有一个提升空间——这些数据都是根据我们自己内部200多个门店训练出来的数据,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对标品牌,把他们数据扒出来做一些分析。
现在有些品牌在用一些比较偷巧的方式做选址,就是跟随策略,肯德基选址是非常有名的,很多餐饮选址就看KFC怎么开店了,还可以通过评论的密度能够推测出来区域餐饮热度如何,然后再决定我们要不要开在那个区域。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