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梦: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 打造扩大内需新载体
自2018年底,商务部在北京市王府井等11条步行街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2019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步行街改造提升纳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至今为止,商务部已经开展了两批全国步行街试点,主要包含23条街区。
受到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步行街的改造提升是新形势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有力抓手。
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经验做法及成效
通过考察研究首批5条全国示范步行街(杭州湖滨路、南京夫子庙、重庆解放碑、成都宽窄巷以及西安大唐不夜城)形成了“12345”发展路径和经验。
“1”:构建一个街区管理主体。按照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均设立专门街区管理运营机构,全面统筹街区开发、建设、运营及管理,形成强有力、一体化的街区管理机制。例如杭州湖滨形成了管委会探索部门“派驻制”、联审制、代办制等工作模式。
“2”:形成两种综合治理机制。1.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步行街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2.形成常态化巡查与协调机制。
“3”:集成三类政策支持举措。1.制定专门的街区改造提升指导文件;2.设立街区改造提升产业基金;3.持续完善街区开放发展政策。
“4”:探索四种商业创新模式。1.“互促互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模式;2.“街店联动”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模式;3.“挖潜存量”发展街区特色经济模式;4.“直播带货”以网红流量促客流量模式。
对步行街改造提升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步行街改造提升应遵循商业街发展规律
1. 一定规模的人口支撑。人流的稳定和集聚是维持商业街繁荣兴盛的根本前提。
2. 多元业态的有机结合。购物体验、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功能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3. 景观设计突出特色。充分展示街区历史文脉,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二、避免步行街同质化发展要在“三化”上下功夫
1. 街区文化特色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浓郁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充分体现时尚、现代元素。
2. 商业品牌差异化。支持本土品牌发展,特别是加大老字号品牌培育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特色品牌,重点发展一批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主题店、定制店等新型业态。
3. 商品和服务个性化。设立地方商品与服务品牌专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开发可使用、可欣赏、可留念、可赠送、可收藏文化创意产品。
三、智慧步行街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强化街区智能化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
大部分步行街正在积极开发街区智能化管理运营平台。部分街区已建立街区智能化安防监控系统、智能化客流分析系统,并配置智慧公厕、智能机器人、无人便利店、智能回收站等设施设备。
但总体上智慧步行街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与智慧设施在商业模式创新及商业运营中应用明显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街区智能化管理和商业智慧化运营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四、步行街国际化发展要在扩大开放上有新思路
步行街改造提升要与扩大开放结合。打造国际一流步行街需要用开放的理念,打造多元化的国际消费出场景;用开放的视野,引进国际商业要素资源;用开放的思维,提升步行街国际化水平。
五、步行街持续发展要推动街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街区管理难题:平衡街区商业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满足企业、游客、居民的多元需要。
形成步行街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制定一套能够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符合相关各方利益诉求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创新街区管理运营模式。加强街区管理体制机制设计,联盟或跨部门合作机制创新街区管理运营模式。专业机构和运营公司,明确与业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建立街区自治机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