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报告:我们发现7个趋势
如果你在关注年轻人,应该会发现,如今“兴趣”风头很劲。年轻人的社交生活被归纳为兴趣社交,因相似聚集的年轻群体叫兴趣圈层,消费是以兴趣为导向,新职业要从兴趣中发展而来……
兴趣,正在成为与年轻人建立连接的关键词。
我们也想了解,现实中,Z世代围绕兴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所谓热爱,具体来说如何表现?新世代的兴趣生活,有哪些不同?
9月,我们联合爱奇艺发起了《2021当代年轻人兴趣爱好大调查》。年轻人的兴趣与热爱,也是爱奇艺一直以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围绕这一点,爱奇艺陆续推出了说唱类综艺、针对舞蹈爱好者的《舞蹈生》、围绕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密室等线下娱乐的“迷综季”……综艺内容和年轻人的兴趣热爱,正在相互呼应和影响,而由此焕发出的庞大活力也在不断拓展更多人对文化与消费领域的边界。
本次关于年轻人兴趣的调研中,我们共收集到了2295人的回答,其中超过6成(60.6%、1391人)表示,自己有愿意花时间或花钱的兴趣爱好。本报告把这群年轻人称作兴趣投入者,这1391个兴趣投入者以00后(27%)、95后(33%)和90后(27%)为主,过半来自一、二线城市。
以下7个趋势,来自对这些年轻兴趣投入者的调研。
01
兴趣不止3个:音乐、游戏是主流爱好,剧本杀、理财也是
与90后相比,Z世代的兴趣更为广泛。在00后兴趣投入者中,超过3成拥有多个兴趣。
1391位兴趣投入者提供了845个不同的兴趣描述词。
我们将兴趣描述词进一步归入大类后发现,与90后相比,00后更偏向于以游戏和音乐作为兴趣爱好。
年轻人对音乐的爱好,有明显的垂直偏向。根据由你音乐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与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民谣的主力听众是23-30岁年轻人,说唱和R&B则拥有更多22岁及以下听众。小众音乐收纳越来越多年轻群体,与说唱类节目及《乐队的夏天》等热门综艺节目近年的热播不无关系。
而将这些描述词简单归类摊开来,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兴趣爱好广袤的边界。
除了运动、看书、音乐、摄影、绘画、跳舞这类常规定义的兴趣爱好,也有潮玩、剧本杀/密室逃脱、咖啡/茶艺、养动物/植物等不那么传统的项目。
还有人把理财、购物等实用技能也纳入自己兴趣爱好的范畴,认为自己投入了相当的热爱。
这透露出,部分年轻人中出现“兴趣实用化”的趋势。传统印象里,与兴趣相关的项目偏向文化娱乐,因为能陶冶情操、令人精神愉悦。
如今,生活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样让年轻人获得满足感,于是被发展成为兴趣,不断投入精进。对于这些年轻人,成为“年化20%理财能手”或“购物节不错过一根羊毛的专家”,一样畅快。
02
兴趣启蒙多来自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和现实生活
年轻人被启发出兴趣爱好的契机,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及其他、现实生活和身边的朋友,分别代表如今年轻人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互联网平行时空、娱乐生活、现实环境、附近。
年纪越小,兴趣来源于社交网络的比例就越高。这是Z世代互联网化更深的一面。借助社交平台,年轻人既是更远方世界的观众,也是被别人观看的创作者。
于是兴趣很可能就这样被孵化出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影视、综艺、真实生活中摘取出来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来会查找更多类似片段,围观或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因为欣赏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实践,逐渐拥有新的兴趣爱好。
以影视剧综、现实生活和身边朋友为契机的兴趣,也有类似逻辑,在接触到的无数信号中,捕捉到自己欣赏、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指引。
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剧本杀。美团2021年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朋友推荐和综艺吸引是年轻人种草剧本杀的两大原因。
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是否认可。兴趣生成确实需要其他人生活片段的启示,但重要的是片段本身能否与年轻人产生共鸣,而非这个人令人向往。
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兴趣来源于对某个人的向往。在回答兴趣契机这个问题时,选择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契机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90后、95后和00后的兴趣投入者中,都有超过1/5的兴趣来源是“其他”,大家在这个空处填写的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自己”。
03
用消费和学习投资兴趣,爱爆肝熬夜,也爱买周边
年轻人为兴趣爱好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消费和学习获得“风格”。这也是建构同好部落集体情感最主要的互动形式。
要获得风格,因为“风格是个体判断其他人是否属于同一群体的一种方式”(胡疆锋征引英国学者),“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是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
购买材料/装备、爆肝熬夜、参加培训……年轻人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换取技能精进,是朝着“兴趣实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层面,这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习得的、不会被剥夺的风格。以说唱为例,表演的技巧、歌词的内涵与态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会被剥夺的风格。
购买周边也是获得风格的一种方式——通过消费物品来占有文化符号。以综艺举例,年轻人在说唱等综艺节目中看到选手们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饰、墨镜、牛仔裤、运动潮牌、滑板……于是通过消费这些物品,占有符号,获得说唱风格。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00后购买周边的比例更高——换句话说,更年轻的朋友,直接通过消费来获取文化和品味符号的意愿更高。
这种消费不局限于服饰,“当某种风格成为青年们推崇的‘亚文化资本’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链(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场景’来,有资格‘消费’亚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萨拉·桑顿)。
所以,线下音乐节、体验店等消费也是兴趣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视剧综和社交平台的助力下,线下场景除了可以与同好聚集,还可以被记录为个人的线上景观,更广范围内强化身份认同。
04
年轻人对兴趣寄予厚望,不仅能充实生活,也要真的有用
00后的兴趣爱好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对于你来说,兴趣爱好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下,00后选择各个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说,他们在这道多选题中选择了更多的项目。
在年轻人搭建的生活体系里,兴趣爱好很是忙碌。除了充实业余生活,既要帮年轻人去表达自我,也要协助实现自我意义、探索人生道路这样更宏大的愿景,还要完成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更硬核、实际、具体的小目标——寄托了这么多期待,多少有点像经营一门事业。
这指向年轻人“兴趣实用化”的另一层表现,兴趣不仅是为了休闲,还要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实际有用。即便是文化娱乐项目,年轻人也尝试追逐更丰富、更实用的价值。
比如说,在音乐这个类别中,他们填写的兴趣不仅有听歌、唱歌,还包含相当比例的音乐制作。在兴趣链条上,很多年轻人不仅要做末端消费者,也意图当生产者,去收获别人的热爱,也尝试去拿更摸得着的回报。
05
兴趣追求更强更专业,正发展为新兴职业
不管10000个小时定律是否真的成立,当人们把一件事当正经事业去打磨,往往能成就点啥。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如此。
不再用业余来形容爱好,大多数兴趣投入者也不想“随便玩玩”。要搞兴趣,就要追求更强更专业。
评估自己在爱好上达到了什么水平时,接近一半的年轻兴趣投入者认为自己是“入门级选手,摸到了点门道“,超过2成人认为自己已经是“老鸟级选手,具备一定专业度”。
在任何领域,如果已经具备专业度,就能靠它赚钱。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打破兴趣爱好只是玩玩的刻板印象,玩着就把钱给赚了。
一些年轻人足够专业,兴趣就发展为职业,真正成为一种实用技能。我们曾发布过青年新职业报告,其中有一大类新职业,就由曾经那些“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发展而来,比如说剧本杀编剧、球鞋鉴定师、职业COSER、潮玩设计师等。
06
由兴趣结识同好和情感交流,正成为年轻人扩大社交圈的重要方式
对于Z世代兴趣投入者,同好至关重要,过半人会通过寻找同好来发展兴趣爱好。
年轻人在寻找新朋友时最看重性格,兴趣仅排在第3位。对于年轻人,以兴趣为起点的同好,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但同好可能更重要。
Z世代成长生活在不确定性、流动性更强的时代,客观上长期稳定的友情难以维持。他们更自由也更缺少归属感,现实中的情感无处安放,所以需要一个共同的容器,去消解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兴趣同好部落,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集体情感容器。
在本次调研中,QQ群/微信群、线下聚会、微博/豆瓣/贴吧等社区或论坛,是年轻兴趣投入者与同好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以社交app建群、线下见面聚会和社区分组等形式,建立一个固定的据点,年轻人得以脱离现实身份,以相同的兴趣作为标识,组建部落——在另一个研究场景中,我们称之为亚文化圈层。
不过,拥有共同兴趣,是这个同好部落形成的第一步,年轻人要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还需要更多互动,形成独特的情感纽带。
07
兴趣成为年轻人彰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出口
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链条中,“自己”“自我”不仅出现于发展兴趣的契机口,也存在于目的端——在兴趣里自我表达,在表达里强调自我。
前文提到,越年轻,就有越高比例的兴趣投入者认为,兴趣爱好意味着自我表达;在00后兴趣投入者中,这个比例是56.8%。
过去年轻人自我表达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如今则更加广泛,大家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都可以创造,成为创作者。
这得益于互联网普及,使得文化工业生产的各个专业化环节,成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的资源。年轻人能更容易地拥有生产技能与传播渠道,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生产,创造自己的意义、快感与身份认同。
那么,年轻人都想表达什么呢?我们采集了爱奇艺《少年说唱企划》第1-7期节目中18-24岁年轻说唱爱好者的歌曲歌词。
从大家歌词中高频提及的名词,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创作表达的三个主要方向,关于世界、时间等宏大命题,关于兄弟、妈妈等亲密关系,以及关于自我的明天、生活、实力、未来。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大家的歌词中有很多否定词,“没有”“不会”“不同”“不是”“不想”等一系列词,可以看出,年轻的说唱爱好者们,希望在创作中能表达思考、自辩、反抗、独特……
比如综艺《少年说唱企划》中的选手反返,在歌曲《我就是‘自私’啊怎么样》中提出了对工具人困境的反抗,不断递进强调不想做完全被安排的工作,“我我我不想做你交给我的工作”,重要的是得照顾自己,“我特别想照顾好我自己,照顾不止身体还有情绪”,反抗的核心解法在于“自私是焦虑的解药”。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
我们用实用、归属、自我来总结年轻人的兴趣生活。
实用指年轻人的“兴趣实用化”,也可以理解为“实用兴趣化”。讨厌被工具人,讨厌嵌入被安排的、不能自主的规则中,希望赚钱、工作等既定的人生程序也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于是索性尝试将兴趣发展为谋生技能,在传统工作中创造兴趣新玩法,希望人生可以因热爱而活。
在这次调研的结尾,我们还问了大家人生的意义寄托于哪里,被选最多的答案是实现热爱。
现实孤独成为常态后,寻求归属成为这届年轻人的重要命题。互联网帮助他们脱离现实身份、通过兴趣重构自我,以此找到同好和部落。于是学习获得技能、消费获得品味和符号、交流创造话语体系,以此跟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自我是贯穿年轻人整个兴趣链条的价值关键词。热爱来源于自己真的被触动,也可能是被综艺、视频、社交媒体等共同塑造的,但在决定的当下,标准就是自己。投注热爱的目的也是为了自我,表达自我、身份认同、自我思辨、为自己而反抗、实现自己的价值……
维蕾娜·卡斯特在《无聊与兴趣》一书中说到:“兴趣定义的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价值……我们的‘感兴趣’展现了我们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中的某样东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强度去面对和塑造我们的生命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实用、归属、自我,关于兴趣,也关于年轻人更广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