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的管理内涵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吴明毅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这句或许是《道德经》中被误解最深的一句了,究其原因在于许多人并未完整、系统的通读过《道德经》,结果望文生义且断章取义。歧义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不仁”,歧义者往往将“不仁”与“无情”混淆了,认为这“不仁”即是“无情”,实质这不仁是中性的,即没有主观臆断,自然而然的。
主观性实质是人最大的特点与问题所在,其深层即三观,但三观实质也是主观性的具体表现。主观实质是人的局限所在,就像当下非常火的一句话——你所能赚到的钱实质由你的认知边界所决定。“主观”即“我”,有了“我”即有了边界,有了你、他及芸芸众生,即有了各类有利于我的私欲,是以佛家所言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实质即是去除“我”,去除了“我”即打破了边界,终至天人合一。
由此,这段即不难理解了——天地与圣人是“无我”的,因此是没有主观性的,一切顺“道”而行,当做则做,自然而然,不会去妄加干涉任何违背“道”(自然)的行为,对天地万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生平等,万物为刍狗、刍狗为万物,并无分别。至于为什么用刍狗来形容,其实没那么重要,都一样、众生平等很重要。
这实质也在提醒大众尤其管理者、领导者们——“道”是平等的,无我的,一切不平等、有“我”实质是背道而行的,结果是无法持久与长远的。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译文: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橐龠”即风箱、鼓风机,我想对于《道德经》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会知道风箱是什么样的。再具象一点形容就好像“茶道”中茶盘除水的那个橡胶中枢,平时是鼓鼓的、饱满的,当我们要除水时捏一下就瘪进去了,然后就把水吸出来了,这就是“橐龠”。
所以,“橐龠”的特点就是不用它时,它鼓鼓的、(气)满满的;但当你要用它时,它就通过“瘪”(出气)而发挥作用了。这实质也揭示了道的体与用的关系了。
在这里我们应想一个问题——“橐龠”坏了是怎么样的?或是怎么坏的?还是以茶盘的橡胶中枢为例,坏了的表现是“平时不用它也不鼓了、也是瘪瘪的;以及按下去复原越来越慢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用的太多了,“动而愈出”的太频繁、太剧烈了,结果“体”出现问题了,渐渐也“没用”了。因此,再好的“体”,过度也无法长久,持久之道即慎用。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这句是对于上文的进一步诠释。“多言”有两方面主要寓意——
1、过度的用,不停地“动而愈出”;
2、“言”其实代表主观的表达,为何要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多言”更甚,强烈表达嘛。
所以,“多言”是尤为“背道”的,是无法持久的。尤其管理者、领导者,私欲过甚更是影响深远、多维,因此应该“少言、慎言、去欲、慎用”,此即守护中道了,“守中”即“顺道”,“顺道”则自然能长久了。
好了,这期就到这,下期见。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预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往期回顾: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