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短暂“暴富”,黄粱一梦终破碎
伯虎点睛:资本开始挑剔良品铺子。
2020年2月,良品铺子登陆A股。
初入股市的小蔡买入这只股票的心情跃跃欲试,不过,看着一天接一个的涨停板,他还是放弃了。
老股民可能担心错失好股票,但不懂资本市场的小蔡只怕自己成了真“韭菜”,因为他永远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遭遇大跌。
最终良品铺子成了他心头的“朱砂痣”。现在,这颗痣终于掉落了。
“黄粱一梦”
良品铺子上市后,其股价从发行时的11.9元/股一路飙升,最高点达到87.2元/股,市值翻了近8倍。
陪伴它走到上市的高瓴资本赚得盆满钵满。直至2020年底,高瓴资本共持有良品铺子11.67%股权,是后者的第三大股东。
高瓴资本合伙人曹伟曾对媒体谈及投资良品铺子的缘由。他认为,“良品铺子吃透了零食的整个价值链条”,同时融合了品牌和零食两种模式的优势。
伯虎财经对此的理解是,高瓴资本看中良品铺子的,一在于它丰富的零食品类,二则是品牌借助多元化渠道发挥了规模效应。
良品铺子在线上线下构建了全渠道销售模式,它通过线上自营、第三方电商平台,线下自营、加盟门店等多个终端销售1000+个SKU,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不同渠道的业绩表现也比较均衡。根据良品铺子财报,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线上、线下收入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1.58%和48.42%。
另外,良品铺子搭建了高效统一的经营体系,将产品研发、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物流配送、门店及平台运营等多个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品管理链条。
反映在营收上,良品铺子在2017至2019年保持了三年的高速增长,从54.24亿元到63.78亿元,再到77.15亿元,保持近20%的增速。2020年其营收也有微增,达到78.94亿元。
但是,表现优秀的良品铺子,在二级市场的热度却仅维持了很短时间。2021年以来,良品铺子的股价逐渐下滑,最低谷仅有31.3元/股,市值较巅峰时期缩水了224.16亿元。
好景不再,2021年良品铺子限售股解禁后,高瓴资本开始分阶段减持股份。截至今年1月份,其持有的良品铺子股份降低到了总股本的7.51%。
从重仓到出走,市场不是没有疑虑的。众所周知,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一直奉行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
在其深度介入下,良品铺子确实在门店选址系统、供应链体系升级等多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而高瓴选择连番减持良品铺子,是出于自身投资布局的变化,还是不再认可良品铺子的成长空间?
信任岌岌可危
良品铺子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构筑起产品护城河。
它售卖的定制产品由品牌和供应商共同完成生产环节。良品铺子根据各渠道运营情况分析市场趋势,进行产品规划、研发,再根据采购成本、产品品质确定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生产环节,之后是质检仓储、物流配送。
在整个流程中,良品铺子会在正式投入生产前进行试吃、送检,直到获得质检报告。它也通过日常检查、飞行检查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产品质量。
但是,大多数时间里,产品品质由供应商自主把控,这意味着无论良品铺子的考核有多么严谨,都很难阻止厂家的“百密一疏”。
对于食品来说,安全卫生永远是第一要素。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对品牌方的信任也会随之崩塌。
2021年3月,有微博网友发文,指控良品铺子官方旗舰店售卖的鸡肉肠分装包破损、内有蛆虫。之后品牌客服与该网友联系商讨赔偿事宜,从仅退款到赔偿1000元,却始终不愿意公开道歉。
食品安全已是大事,危机处理的过程又进一步暴露了品牌对消费者敷衍了事、毫无诚意。
这种案例并不鲜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良品铺子的投诉高达1000多条,且大部分都是品质问题。
对良品铺子而言,后续的处理是更加头疼的事情。对于出错的供应商,良品铺子如果选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得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如果在供应商库里另外选择,同一产品的口感能否完全一致?
另外一个问题,是良品铺子直接采购的非定制产品,实际上不以良品铺子为唯一售卖渠道。
在小红书上,不乏有些笔记以“1688零食代工厂,追剧必备!”、“早知道能省好多,知道的太晚了!”等标题吸晴,获得上千人点赞。
它们的内容是关于良品铺子代工厂的分享。良品铺子采购的一些产品中,虽然使用了品牌的包装,但食品信息里也写明了厂家名称和网址等联系方式。
机智的冲浪人们就此在1688、拼多多等渠道找到了工厂店铺,花费不到5折的价钱收获同款。
损失一些客户不是大事,毕竟良品铺子还有2000多个门店,能拥抱源源不断的新客户。但是随着“1688同源商品”受到欢迎,必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良品铺子不值当它“高端”的价格。
综合来看,尽管良品铺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运营模式,但“贴牌”产品永远无法收获消费者百分百的信任和支持。
前路何方?
这两年,良品铺子重仓的渠道对品牌的利润回报开始表现出乏力的迹象。
2021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实现65.69亿元的收入,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18.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2.44亿元,增幅13.05%。
这两个比例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其销售、管理等方面的营业成本增加。其中,良品铺子销售费用为12.52亿元,同比增加了8843万元;管理费用则增长了9363万元。
这些费用,主要由租金、人员薪酬、运杂及仓储费用以及促销费用构成。换而言之,良品铺子用在渠道搭建上的花销变多了。
2021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净增69家门店,包括新开门店401家,关闭门店332家。
同时,品牌加码了社交电商的投入,与辛巴等多位达人合作,进行产品分销;启动“良品铺子汤老板”等品牌自播账号。
结合它的财务数据,不难看出良品铺子的种种操作带来了营收规模的扩大,却没有在利润上听到“回响”。
面对这种情况,良品铺子应该在哪里寻找新的拐点?
2020年,良品铺子开始布局细分赛道,推出了儿童零食品牌“良品小食仙”和健康代餐品牌“良品飞扬”。
但从良品铺子2021年半年报来看,这种差异化路线尚未给公司带来明显的成效。报告期内,小食仙销售额1.8亿元,占总营收的4%;良品飞扬则为9463万元,占比更低。
为了达成“高端零食品牌”的成就,良品铺子在研发上也增加了投入,从2019年的2437.57万元,到2020年的3371万元,2021年前三季度较同期也有所增加。
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良品铺子的零食确实不错,但要说哪款产品多独特以至于能让品牌成功出圈,还真没有。这就是“大而全”的副作用了。
对比它的同行,三只松鼠同为代工模式,却有坚果这个招牌;卫龙有辣条,洽洽有瓜子、绝味食品有鸭脖,周黑鸭也有周黑鸭。
休闲食品市场庞大而分散,近年来很多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锐品牌诞生,像李子柒、王小卤等等,它们的SKU并不多,却凭借“专”和“精”两个特点打出了自己的招牌。
当这些新品牌夺走了所有的注意力,良品铺子只能像一个兢兢业业拿着大喇叭守着报刊亭的老汉,等消费者闻声而来。他还有多久的盼头呢?
参考来源:
1、陆玖财经:贴牌模式走不远,良品铺子遭资本减持
2、节点财经:从高端到高估值,良品铺子还差什么?
3、上海证券报:高瓴资本合伙人曹伟:我们为什么投资良品铺子
4、21世纪经济报道:高瓴资本减持良品铺子:“高端零食第一股”转型之路何去何从?
5、新榜:良品铺子快手直播成长史:从日销几千到单场656万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