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探访前滩太古里:国内各标杆体系项目中的“异类”

来源: 联商专栏 吴明毅 2022-02-25 15:43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特约专栏作者吴明毅

这其实是一篇“迟来的文章”——去年的12月中旬,因上海出差回程期间有1小时的间隙,差不多能探访一个项目,我几乎没有多想,就直奔本文“主角”——刚开业不久、备受瞩目且存在一定“争议”的港资项目——前滩太古里。

之所以如此干脆,因为对于港资项目一直有一种由衷的“亲切”,相较于其他国内商业体系,港资项目是真正有其理念、价值观、愿景、耐心与坚持的。这并不是说国内非港资项目没有,只是没有那么纯粹,更多愈发以财务指标为导向,又急于求规模与布局罢了。

虽然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陆资体系)不知甩港资多少条街”(特指项目复制),但在商业、人文、生活理解与前瞻方面陆资却又“不知被港资甩了多少条街”…这两条路线极像《笑傲江湖》中-华山派的“剑宗与气宗”之争,当下尚无法断定谁对谁错,但可以判断的是——在对于消费者深刻理解与洞察方面,陆资项目与港资项目的差距是极大的。换而言之,在“内功修为”方面差距并非一星半点。

下面正式进入本次“前滩太古里的探访之旅”。

一、项目部分

据相关介绍—该项目是“街区式购物中心”,建筑形式是“开放式、里巷交错”,个人实地感受其实就是“街区+盒子”。只是融合得很不错,并没有强行拼凑感,动线设计也较合理。

虽整体体量较大、建筑较多,但方向感还是很清晰的,既让人“不迷路”,又营造了一种“探索感”,且将内景与外景进行了一定关联,强化了整体空间感、自然性与打卡性。

▲向外眺望视角

在“审美”方面,私以为“永远可相信港资”,那种大气、贵气与时尚感是自然而然、扑面而来的。那是一种“整体感”,单看某一座建筑物并没有太多相关元素,但就是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气质,淡然地高雅,好似真正文人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并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装点”,但着实有一种“天生的高级感”让人印象深刻。

▲街区俯视图(非常具有层次感)

▲项目整体VI色——深棕色(咖啡色)与白色,一切围绕这两种颜色系统展开


▲探访时恰逢“圣诞”,入口处放置了迪奥的一个大型美陈,周边广场规划一处“打卡空间”,将自然与美陈有机结合,形成较具品质且高级、唯美的打卡点。

▲圣诞美陈空间内部照,调性与品质值得参考、借鉴

▲广场阶梯。当下无论在室内室外,各大项目都非常喜欢设置这样的“大阶梯”,究其根本还在于“消费者洞察”,大型阶梯不仅具备功能性,还兼备昭示性、打卡性与人文关怀(休息、发呆),一举多得。

▲街区扶梯下部DP点,特别指出的是——前滩太古里非常注重“自然”氛围的营造及相关元素的应用,其美陈造景较为系统与合理,追求与周边环境的结合与融合,值得借鉴。

▲另外一点较为值得借鉴的是其街区外摆的规划——整体系统、格调一致而又“一店一色”,共同构成了一种惬意、品质生活的氛围。

▲外摆照——太古里对于“自然”方面的诠释尤为值得借鉴。在探访过程中,我总是在思考——为何会如此讲究“自然感”?我的理解是:人到商业项目实质是为了放松,最让人放松的就是“大自然”,所以这两点是通的。

 

▲在探访过程中遇到的一位“骑行老者”,这在我所在的城市是从未见过的。这让我不禁感叹——或许正因此(一种意识与氛围),上海才被称为“魔都”吧。

 

▲商户外摆——自然风。

 

▲街区店铺导视。前滩太古里街区导视分为两种——露天的(一层)以及非露天的(如二、三层),露天的是灯箱式的,非露天的是LED类电子导视

 

▲扶梯旁楼层导视(露天类)

 

▲非露天类导视—LED电子屏。非常提升品质感与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这让我不禁感叹——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往往就在这些不起眼细节的微创新上,值得思考。

▲户外街区扶梯。值得一提的是“led灯带”,虽白天并不十分明显,但当发现是常亮led灯带时还是有一点“小赞叹”。

▲“天花”,整体是木质格栅式,用色是深棕色(咖啡色),内嵌暖光led灯带,较具品质感。

▲垃圾桶。统一VI色,这种咖啡色非常具有品质感。

▲广场中央的“LV店”,一袭雪白,在草坪的映衬下,尤为亮眼;再加之流线型设计,更是无比吸睛。

▲“近照”。非常艺术与自然,最棒的设计-本身就是打卡点。

▲俯视图。不得不佩服高端奢侈品牌的整体设计,不仅是艺术性与高端感,细节方面亦是无可挑剔。

▲一座较具想象空间的“连桥”

▲“桥上”

▲好像是一处“过道多经”,非常有品质感,巧妙的空间利用,毫无违和感。

▲相关吊旗及观光梯大型墙面贴应用(在探访过程中,我对于该项目的品质把握尤为佩服,但就是这种街区吊饰的“明线”,确实有点影响整体格调与品质,略显低端…不知现在街区有无更好方式解决,略感“美中不足”)。

▲街区吊饰,挺有创意——随着阳光的照耀,“一闪一闪亮晶晶”,但品质感方面,感觉与整体有点不搭。

▲这么看是不是更明显些……

▲为强化整体空间感与艺术感,前滩太古里还设置诸如此类的吊饰,但“管线问题”确实挺影响的。

▲将顶层整体规划成了“天空步道”,成为了一处集休闲、运动、摄影、打卡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休闲空间。

▲中心“大型艺术雕塑”

▲拍照者络绎不绝,俨然成为了一处“景点”

▲抓拍。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你在拍摄美景之时,你也成为这美景中的一部分”。互动,才有持续的打卡性。

▲“震撼点”来了——这是一排大型绿植墙,但着实有点震撼到我,因为——

▲全是“真!绿植!”这么大面积的绿植应用得多大的成本投入(尤其维护费)!由此可见——港资项目对于理念有多么的坚持与舍得投入。

但不得不讲,也许因为刚刚开业或开业后快速调整,前滩太古里开铺率着实不高,许多区都是大面积空铺。

▲整个区域都是空铺

▲由于空铺数量较多,所以围挡及门贴也随之水涨船高。这让我记住了该项目的Slogan—“Let’s ____ well.用心好生活”。但凭心而论,在整体空间营造方面,他们确实较好地诠释了其Slogan,值得借鉴。

▲该项目形式是“街区+盒子”,“购物中心”部分中规中矩,品质与调性在线,整体风格与街区保持一致,大气、高端但又让人没有太强距离感,只是好像目前仍在调整中,空铺率同样较高。


▲这张照片有“三组关键词”——天花风格(网状铁艺)、空铺率及“室内香薰”。这个项目的香薰可用“淡雅、自然而令人愉悦”形容,如若未接触过香薰方面亦或挺难发觉,但就是让人很舒服、甚至有点“愉悦感”。在我看来,这恰恰验证了“香薰的最高境界”——自然而然、点到为止。

▲室内导视屏,与室外(非露天部分)保持一致

二、卫生间

熟悉我探店风格的朋友应该知道,我较为关注“卫生间”,因为在我看来——“卫生间”不仅是顾客的必经之地,且许多细节能反映出整个项目的细节管理与关注点所在。此项目的卫生间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卫生间外部客休区——“一座难求”,这也展现出“该项目客休设施有点少”,或许目的是“进店消费入座”?

▲整体风格大气、高端,标识较具有艺术感

▲母婴室标识及自动门,非常具有品质感

▲一以贯之的大面积绿植应用

▲洗漱台

▲处处见细节

▲便池区

▲坐便区——空间虽小、一应俱全

总而言之,前滩太古里卫生间是我所探访过的所有项目中,高品质与高标准代表之一,无论环境、维护、规划、细节管理等都值得业内学习与借鉴。

三、其他细节

▲创意橱窗

▲空铺围挡

▲铁马

▲展陈细节标牌

▲会员相关介绍

四、茑屋书店

一直久闻“茑屋书店”大名,我是首次亲临,尤为期待。之前也查阅过诸多相关资料,感觉茑屋书店实质是当下一众国内网红书店的“祖师爷”,故为之更增添了一层层“偶像光环”。那探访之后究竟感觉如何?话不多说,看完再论——

▲室外入口

▲室内扶梯口,绝对主力店待遇

▲楼层拍摄——融入式空间设计,扶梯旁环绕式书架,一下就被吸引与代入了。

▲开放式入口

▲“茑屋书店”绝对是前滩太古里人气最旺之所,不负“主力店”之名与重任

▲室内动线有点类似“宜家”,略“强动线”

▲相关“场景搭配”展区照片。在我看来—他们的核心特色在于场景打造与生活方式提案(场景融入式陈列与销售),其实这与宜家真的很像,只不过一个是以“家具”为主要载体、一个是以“书”为主要载体

▲内部场景橱窗

▲小饰品

▲相关书架照片

实话实说,整体看完茑屋书店之后,我是略失望的——因为就陈列、装修、模式等方面初步来看,与国内一众网红书店是没什么差异的,甚至不及某些国内新兴网红书店前卫、大气。

书店是做文化的,文化是需要投入时间、用心体悟的,像我这种走马观花只能看到表象,而茑屋书店的特色其实是在“精神内核”方面,故有此感觉也属正常。期待青岛的茑屋书店早日开业,届时一定拿出时间静心感受并与各位交流、分享。

结语

此次探店给我的最大感触在于“港资商业项目对于理念的坚持、诠释、投入与追求”

在我看来,前滩太古里相较国内其它商业体系而言,最大差异在于“核心关注点”方面——ta好像不太在意“阶段性的开铺率”。若在国内其它体系,以其整体开铺率而言,几乎是不可接受的、是要问责与追责的、是达不到开业标准的、是会“死人”的…但从这个项目来看,却感觉没那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于商业的理解与理念——有如曾经的精品百货,需要给予一定时间“培养”,欲速则不达;

进而言之,这反映出港资与陆资对于商业整体理解的巨大差异——港资的理解是“长线”,在于围绕定位构建一类“产品”,通过“产品”的整体性、系统性植入并不断强化基于定位的认知与印象,且在过程中不断打磨产品,找到“志同道合”(真正匹配定位)的品牌与合作方,使产品更加精准与统一,从而不断培养并强化到达习惯,焕发持久与强大的生命力;

内陆商企则更为追求“快速变现”,由于近年来的主导实质是地产,思维其实是“地产思维”,讲究快速变现、财务回报,聚焦于诸如出租率、开铺率、租金收缴率等关于财务回报方面的指标,所以其“产品模型”就是基于以上指标的实现构成的。

满铺是追求,究竟怎么搭配、匹不匹配定位是次要的;租金收缴率是要求,所以品牌的未来发展(能不能长久)并不重要,能按时交租最重要;租金的不断提升是核心,因此除了所谓“具代表性且对于营收保证有助力的品牌”外,其他都在调整区间内,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租金回报要求”。

所以,无论品牌构成、营销与员工理念等,都透着一股“钱与焦虑的味道”,“产不产品”不重要,因为只有能快速赚钱的,才是“产品”,其他都被定性成“虚头巴脑”。

还有是对于“生活及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理解与洞察”。或许香港人早已适应了激烈的竞争与繁快的节奏,所以在“人对生活内在渴求方面有了更深入及透彻的内在理解与外在诠释”。他们是真正围绕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打造产品的,所以他们的产品才更具生命力与持久性,可谓“历久弥新”。

最后,想说一句心里话——虽然当下国内各大商业体系纷纷转向以“财务指标”为核心导向,但似乎已发违背商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商业是需要“养”的,是人与人的一种交互与理解,是对大众需求的理解与解决。

当下国内各商业体系确实过于急功近利了,从业者都疲于奔命,没有人有时间思考,也不给予机会去试错…长此以往,或许能造就一个个“标准化网红”,但均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可再看看当下的网红圈——有几个长久呢?着实值得反思。

在当下这个MALL模式红利已开始消退的时刻,或许“摊子铺得越大、最后输得越惨”,因为一旦革命性的产品出现了(如mall之于百货时代),船大真的难掉头,看看那些曾经独占鳌头的百货大鳄们的现状或许就明白了。

望有启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