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服务机器人穿山甲机器人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
近日,36氪获悉,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知名企业,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穿山甲机器人”)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研发和扩大生产基地。
穿山甲机器人成立于2006年,公司于2012年开始转型做商用服务机器人,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共有三大系列的产品:迎宾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室外无人车,主要用于展厅、新零售、医院、政务、公共服务、学校、餐厅酒店、银行等场景。
商用服务机器人从2019年疫情以来发展迅速,多家机器人公司都大幅扩张,获得多轮融资。继海底捞开设机器人餐厅后,进一步推动餐厅领域的市场应用,酒店领域、医院场景的无人配送需求也开始出现明显上升。此外,激光雷达、算法等机器人相关技术不断成熟,规模化生产,产品成本下降,也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助力。
在送餐机器人产品上,公司现在拥有: “餐宝”、 “艾米”、 “飞毛腿”三款产品;餐宝送餐机器人主要用于火锅店传菜,一次可以送12个餐盘;艾米送餐机器人类人形态,主要用于高端餐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飞毛腿配送机器人,主要用于酒店楼宇配送,可以自主上下电梯,全封闭货仓,可以保证物品安全和卫生。
穿山甲服务机器人矩阵
据36氪所知,穿山甲是国内送餐机器人开创者之一,当时为了研发和测试产品,曾投资500万在昆山市区开机器人餐厅,探索服务机器人产品和餐厅的结合使用,推动用户认知教育和观念普及。
除了室内配送外,穿山甲也有专门用于室外场景的室外配送机器人“任吾行”无人配送车,基于自主核心L4低速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主要用于最后1公里的物流配送,未来穿山甲机器人将会打通室内100米和室外1公里物流配送的无缝对接。
穿山甲任我行机器人
穿山甲旗下还有“爱丽丝、艾米、小雪、精灵四款迎宾机器人,在新零售、公共服务、展厅、政务、医院、金融、教育等领域布局,为用户提供业务咨询、带路引领、产品导购、会员注册、广告宣传等服务。
机器人在相关场景应用都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库,穿山甲机器人自研深度学习、NLP和知识图谱等AI技术,并与专业行业解决方案商合作,开发了100多种业务场景的专业知识库,每个行业都有上百万条知识库,从而大大提高用户体验。
穿山甲CEO宋育刚认为,现在的迎宾机器人已经不是“噱头”,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助手,就比如迎宾机器人在医院场景,可以实现远程问诊、智能导诊、自动测温、预检分诊、预约挂号缴费等服务,大量减少了医务人员工作量,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尤其在疫情期间,减少医患直接接触,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在技术优势上,穿山甲曾主导编制了送餐服务机器人的国家标准,公司2015年就独创了弹性减震底盘结构的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送餐机器人在行走中的稳定性问题;此外,公司在导航算法,驱动控制、机构传动、NLP、知识图谱等机器人核心技术方面拥有200多项专利。
在商业模式上,宋育刚告诉36氪,他认为目前在中国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美国模式:模式创新+资本,用资本的力量,快速烧钱,野蛮生长,让客户养成习惯,形成垄断壁垒,因为中国的最早投资来自于美国,所以大部分投资和创业理念都是这样的,第二种,是德国和日本的模式,技术创新+精益管理,这种模式注重核心技术创新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精益创业,穿山甲选择的是第二种德国和日本的模式,目前穿山甲人均产值是同行的5-8倍。
关于销售模式,穿山甲主要通过全球有资源和专注于机器人产品的代理商合作,不收代理费,不压货,公司在国内有150多家代理商,海外有80多家代理商,产品销往65个国家,拥有美国FCC、欧盟CE、日本Telec认证,公司出口占比近40%。
目前穿山甲服务了京东、百度、国美、碧桂园 华为、微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新华书店、海底捞、老乡鸡、周黑鸭、德庄、日本吉野家,食其家等全球知名企业,产品累计全球销量数万台。
穿山甲机器人生产基地面积达12000平米,8条生产线,均采用日本JIT精益管理模式,商用机器人产能可达1万台/年,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将产能扩大到10万台/年。
穿山甲机器人创始人宋育刚是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领军人才,拥有20年机器人行业经验;首席科学家吉建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具有10年无人驾驶技术开发经验;联合创始人兼CTO丁劲松,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硕士,原日本富士通芯片技术负责人,在日本学习和工作14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60%,未来穿山甲机器人将会继续加大研发的投入,专注产品的升级迭代。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