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从业的尽头是什么?|零售小人物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无名
编者按:零售,因其门槛低,历来是普通人首选的创业路径。那些遍布大街小巷、村头村尾的小店,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在城市乃至乡镇的角角落落;那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快速崛起的个体社交商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
数以万计的“小店”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小人物”在运营,他们在行业内往往默默无闻,鲜有人知,但他们背后的创业故事经历足够精彩,更具温情。2022年开局,联商网特别推出“零售小人物”主题系列报道,我们一起走近和聆听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商业从业的尽头是什么?相信这个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答案,比如:
刚入职的大学生大多“志当存高远”,对于未来个人前景的设想是天高海阔、不设上限的;
做了一段时间后则越发务实,且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极是顺风顺水、万众瞩目、气势如虹,对于未来当然是无限憧憬的;而另一极则是被现实蹂躏的丢盔卸甲、锐气全无,转而抱怨“社会套路多、自己怀才不遇”,对于未来自然是愈发消极的预判。
后者大多最终转行,但由于心态问题,依然难得伯乐,不断跨行,越跨越消极;而前者则逐渐发觉“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不小心自己成了前浪,优势逐渐不再明显,又遭遇各种瓶颈与社会潜规则,故锐气渐消,愈发泯然于众人之间。
所以,商业从业的尽头是什么?这确实是个问题,今天大家不妨先品味一下“她”的故事。
一、我与她的故事
我与她的相识是在入职实习期,当时我是新入职大学生,而她是我们实习业种的领导,可谓是我商业从业路上的首位领导,此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缘分是异常奇妙的,以当年我们这届实习大学生为例,以前的大学生实习都是分散在各个楼层的,到我们则改了,公司把我们“全部安排到了超市”实习,后来了解原因才知道,原来当时大领导认为“在各业种中,超市是最累的,如果能在超市待得住,其他就没问题了。”就这样我们全都被安排到了超市,我与她的缘分就此开始。
我与她的第一面至今是记忆犹新的:那是在超市办公室,是一间现在想起来很像“地下室老网吧”的处所,一排电脑临墙林立,把头一张办公桌,她正襟危坐,很有气势与气质,且与这周边环境有点格格不入,所以这反差让人记忆深刻。
后来她开口“训话”,这“训话”二字没有丝毫贬义或褒义,就是一种客观场景描述。她很干脆利落、有种不怒而威的气场,让人不由有点敬畏。记得当时训话完毕后开始点名,点到我时,我一激动大声喊了一声“到”,那时她刚好走到我旁边,不由被我这声震了一下,我很清晰地记得她看了看我,点了点头。
我当时是有些兴奋的,因为我感觉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也验证了我的预感——当安排去哪个卖区实习时,对别的伙伴她都是指一下对方,然后说:“你,去xxx…”但到我则不然,她明确的点出了我的名字,然后指定我去了“小食品卖区”。说实话,那时我是挺激动的,心想“看咱这运气,一来就被领导记住了”…
结果后来发现我似乎错了,因为小食品卖区销售品类是水、各种饮料、调料与各类食用油,所以我每天的工作更像“苦力”,主要是各种“搬搬扛扛”,尤其每到大活动时,花生油团购那个火爆,起步都是100箱那种……所以那段时间我吃得多,晚上睡得也很香。
每当看到其他实习伙伴被各卖区长带着教业务、系统操作,而自己却在干各种体力活时的内心感受是很憋屈的,这种感受如今我还是能清晰地记得。所以这也导致我对一种叫“宝矿力水特”的饮品印象深刻,因为它平时销售不多,每次出库摆堆头后必须拿着我的小抹布擦擦浮尘,所以每次当心里憋屈时,我就一瓶一瓶的仔细擦堆头上每一瓶宝矿力水特,然后不断和自己说“哥们来不是干这个的,但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了,那其他也就别想了”。
没多久她就把我调到了另一个卖区——“日配”,而这期间其实还有一个挺重要的插曲。
听我上面提到的各种部门名称,如若资深点的同行就会猜到我当时所在的项目是一个完全日式体系的精品百货,所以我们每天是要开早、晚礼的,即早晚训话(毫无贬义),早礼是早8:00多,晚礼是晚9:00以后。那时我是很佩服她的,因为这大姐真是个“以公司为家的人”,绝大多数早晚礼她都在的,包括周末她都在的。所以我们当时都挺怕她的,不仅因为她看起来不好说话,而且她总在卖场转悠,发现问题一丝不苟、甚至有点“吹毛求疵”。她很讲集体意识,每次都会一个一个点名,后来发现我们总有迟到的,然后当众怒道:“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批大学生!”
不知道别的伙伴听完什么感受,总之我听完是很不服气的,别人怎么样咱不评价,我这好歹一海龟留学生在这干了这么长时间苦力,搬运总量怎么也得上吨了,你说我“最差之一”,我是绝对不服气的。所以我就结合我之前每月看的各类商业杂志提到的商业案例,及现场的一些实际观察,加之和各位促销员大哥、大姐们的平时沟通交流,我写了一篇论文,印象中有整整大半本稿纸,然后用档案袋封起来,在一个办公室只有她在的时候,我亲手给了她,然后特别补充道:“这是我近期的一些个人观察与想法,请您指正一下,因为我感觉我们挺努力的,不应该是最差的。”最后还补充了一句:“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希望您别和他人说这事,更别说我给过您这个。”她听完后“愣了一下”,然后看看我、笑笑就收起来了。
借此补充一句,当时虽然每天干苦力活,但我群众关系是非常好的,由于咱任劳任怨,促销员大哥、大姐们一叫我,我就上手干,所以我与大家的关系是特别好的,他们总是私下请我喝点东西,虽然更多是临期赠饮,但其他人是没这个待遇的。而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不能小看任何人,尤其基层人员,他们有时的见解更一针见血与独到。当然这些主要对新入行的新人们来说。
过了几天,我们又开早礼,没想到她忽然当众说到:“我想在这里向所有大学生们道个歉,前两天说的有点过激,你们不是最差的,你们也很优秀、很有想法。”然后好像还鞠了一躬。当时是有点震到我的,因为我想过很多种结果,但就没想到这种,尤其还是她这种这么强势的人,怎么可能当众道歉呢?又有必要这么做吗?但她确实这么做了,所以我突然发觉“自己的看法只是自己的,与现实是两回事。”而她也给我上了一课,作为一名领导要敢于认错与担当,光明磊落。因此,我愈发佩服她了。
后来伙伴们有人获知“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人给她写了一个东西”,然后纷纷在猜是谁写的,当时大家都认为是我写的,因为我当时算是个“小头头”,但我坚定地否认了,所以至今还是一个迷,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再之后我就被调到日配卖区了,从卖水、油之类到了奶、面包、冷链食品相关品类,不过不同的是我不用再做“体力活”了,因为虽然牛奶也一箱箱的,但每个品牌都有促销员,所以也能和正常大学生那样天天看看系统、上“网吧”查查进销存了,而且还能“管理一下”促销员大姐们,顿感身份一下子上来了。
这时她更多地关注到我了,有时转到我们卖区看到我就和我聊两句。我内心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被领导关注了,不安的是“照这样发展,我很可能就被她留在超市了”,那时内心独白是“俺想穿正装优雅地巡场啊,不想整天穿得和一位厨师一样啊(那时超市的制服很像厨师,除了没有厨师帽之外)”。
结果真被我猜中了,实习结束重新分配,除我及少数几位被她看中的伙伴之外,其他伙伴都“走出地下了(所有品类唯有超市在负一层)”,那时看着走出去的伙伴那个高兴劲,别提咱有多忧伤了。后来回想当时为什么这么忧伤呢?这明明是好事啊?年轻人喜欢未知,而新品类意味着更多的未知,而我没动地方则意味着重复过往的已知。
当大家都走上新岗位后,一切渐渐回归平静了,大家那股刚开始的新奇、兴奋劲也被无聊、吐槽取代了,而我则愈发适应,毕竟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半老人”了,和超市各位同仁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尤其她总不时提点、鼓励我,这不由让我更有信心,感觉很快就要“起来了”。
后来在那年的夏季会员日,我们卖区一下进了3000盒特仑苏,但都是临期的,我也当时才知道原来特仑苏保质期只有6个月,而这批货还有一个月就到期了,但价格也很美丽:半价。后来我与促销员大姐们齐力把这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可谓实践了各种营销理论,我们发现最好的方式是“人多时叫卖”,还有许多技巧,真的受益匪浅,那时一促销员大姐兴奋地和我说:“你不应该在这,你应该上企划。”但也因为这事,我得了咽炎。我也得出经验:人喊太多是会说不出话的,但喊还是不受影响的。
记得当时每当她巡场到我们这都会和我笑笑、点点头,然后过一会忽然又回来,给了我一盒东西,我一看“金嗓子喉宝”,那时那种感觉别提有多感动,顿时喊声又高了几分。
也不知道是我的销售壮举被人广泛传播,还是促销员大姐的那句感叹影响到了大领导,不久还真将我调去“企画”了。由于我们是纯日式体系,企划是叫“营业企画”的,没错就是画画的“画”,那是集当下市推、研策、战略、运营等于一体的存在,用我后来的老大话讲:“在军队,咱就是总参谋部,大脑!”
那时一个新入职大学生调入企画是基本不可能的,不仅因为这个部门太核心,更因为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没有干过卖区长两年以上是不允许调企画的,但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调过去了,所以当时不少人打听我、套我话,都在推测“这伙计什么关系?”然后越传越玄乎,但后来老前辈们对我都是很友好的,一点架子都没有,还开玩笑叫我“吴总”。
调企画的消息不是人事通知我的,是她和我“聊”起的——有一次她转卖场,碰巧看到我,然后叫我和她一起走走,忽然说道:“公司现在有想法把你调企画,但我尊重你的意见,你要是不想走我绝对全力留住你。”我这一听可激动坏了,那可是“企画”啊,谁不想去啊?但她的意思我也能听明白,而且她确实有这个能力,因为做事说一不二、业绩非常突出、团队管理也最好,所以她只要提,大领导是会允许的。
想想那时还“真挺凶险的”:因为领导的意思很明确了,想留我,平时又对我那么好,如果咱拍拍屁股就走,不白眼狼嘛!但我是真想去企画啊!没想到这时“大脑好像忽然超越”了一下,我回复道:“我服从公司安排,公司让我去哪,我就去哪。”这个回复至今我都感觉太绝了,即便现在让我再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也未必能说出比这更好的,那时就感觉似乎“灵光乍现了一下”,那句回复是下意识的“流出来的”,总之,很神奇。然后她听完看了看我,笑了笑,点了点头,差不多一个月后我接到了人事正式通知:调入企画。
后来我知道我进入企画和她是有莫大关系的,因为不是她在领导前的美言,那么大一个项目(当时青岛第一大体量项目)、我一个小小的刚入职大学生是根本没机会的,更何况还是直升企画这个中枢部门。但我想她当年更多是想把我留在她身边培养的,结果没想到一下把我给送出去了,这也真挺神奇。但她是真的对我好,后来去企画她也一直默默支持与指导着我。这也影响着我之后的管理认知,即便不在一起了,能帮到的也会不遗余力,不为了什么回报,因为她就是这么做的。
再后来由于自己的福将属性,很快的成为了部门一把手(5年时间,但在日式体系,加之企画的核心性,已经算是飞速了),她也升到了总助,当然她升到总助是经历了太多的积累与打磨,整整数十年时光积累,所以她一步一个脚印,非常扎实,名副其实。
再后来,我转战媒体,她也由总助到副总、到店总、到区域领导,最后由于激烈的内部斗争而灰心离场。
说实话,她这结果我是不意外的,因为性格使然,她能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疆拓土、大有作为”,但这种性格对于绕来绕去的政治就不太行了。加之她这种性格与作风必然风评“两极分化”,要么很敬佩她,要么很恨她;所以,难免得罪人。
二、商业从业尽头的“尽头”是什么?她给出了一种答案。
所以,商业从业尽头的尽头是什么?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项目总或区域、集团领导或许是一个里程碑、甚至转折点,但绝非终点。她的故事并非个例,其实是大多数商业从业者的缩影,所以更具有普适启示意义。
后来的她沉寂了一段时间,因为她这些年确实太累了,但她这种人不怕身体累,怕心累,所以她在那个项目能多年如一日的不知疲倦,但后来经历内部政治,一年就心力憔悴了。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哪能闲得住?不只是身体“还能打”,更重要的是“心里还有不甘”。
她结合自己最为熟悉的超市业态,加入了青岛“进口食品折扣仓”模式的“三小优购”,就是“进口食品+最大力度折扣+量贩式仓储”于一体的销售模式,而且很快复制到了青岛多个区域。如果你在青岛,有空可去看看,商品质量和价格力度绝对没得说,因为这些是她的底线与原则,已经烙入了骨髓。
后记
看完不知你对我与她的关系怎么看?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只是逢年过节我一定会给她发个祝福问候一下,因为确实很尊敬她。写这篇东西,我是没和她说过的,而且她后来的经历我也都是听相关同事碎片化聊到时凝练的。
回顾我们的所有接触,我几乎从未听到她抱怨什么,或和别人倾诉她的内心情绪,她总给人一种“乘风破浪、啥都不是事”的感觉。所以,服她的人是真打心底服。她还是一个外冷内热、外刚内柔的人,别看她平时很严厉、说一不二、不讲情面,但当她知道你遇到什么困难时,挺身而出的一定有她,这是真正的女中豪杰,因为是骨子里的,而不是技巧里的。
最后,她姓卢,我们都叫她卢总,在青岛商业界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如果你来青岛,可以去“进口商品折扣仓-三小优购”去看看,你很大概率能见到她,因为“以店为家”是她的标签之一,她坚信“真理都在现场”,这也是她一直教导我们的。如果你见到她,可回味一下本文,看看现实中的她与我所写的是不是一模一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