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火了,共享充电宝“活了”?
移动电池是突然火起来的吗?
眼下看来似乎是这样的。2020年至今,户外的露营帐篷,仿佛已经成为年轻人第二个家。根据《2022天猫淘宝露营行业趋势白皮书》,中国露营经历了从传统“徒步登山露营”,到“公园露营”的变迁,并从2020年开始转向“精致露营”阶段。但自始至终,无论在任何阶段,户外露营都离不开相关设备的支持,其中户外移动电源尤其重要。
正浩创新创始人王雷曾表示,户外电源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用电方式,并且比传统燃油发电机更清洁友好,性价比也更高,以前可能需要10-20个小时才充满电的产品,现在只需要1-2个小时即可。
激增的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质性能,让移动电池在电商平台上被“哄抢”。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618活动开启的前10分钟内,京东户外电源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7倍,引入的品牌商家数量也从20家提升到了40家。6月户外电源的出货量达到600万,其中4000元到8000元的中高档户外电源销量最好。
移动电池的良好前景也体现在巨大的市场规模上,《2022-2027年移动电源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291.6亿元,同比增长6.8%。同年内我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441.6亿元,同比增长10.7%。
在央视财经关于户外移动电源的报道中,一位电商平台3C数码配件行业负责人表示,户外移动电源三年的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300%。当移动电池“蛋糕”逐渐膨胀,市场需求骤然猛增,自然引来众多入局者,早已蛰居其中的企业必然要面临新的冲击。
那么移动电池这把“火”到底虚不虚?行业竞争格局将会如何“洗牌”?其中最大获益者是谁?解决该赛道哪些核心痛点才能掌握最终话语权?都是“新老选手”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新发力的共享充电宝厂商
中国是全球便携储能产品主要产地。相关行研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便携式储能产品产量占全球比例达到了91.9%,且美国、日本虽然分别位列二、三,但与中国之间的差距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五大便携式储能设备厂商都在中国,一些电源周边产品生产企业,也逐渐利用各自优势转战户外移动电源赛道。天眼查数据显示,“便携式储能电源”业务相关的企业达1776家。其中在2022年1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注册成立的,就有1644家。
在众多“转战”企业中,有不少共享充电宝行业出身企业的身影,比如电小二、羽博、品胜等。究其原因,除了移动电池蓝海汹涌之外,更多的是共享充电宝产业早已成为红海。
近几年来,共享充电宝企业们糟心事不断,其中盈利艰难问题最令人头疼。
卓源资本CEO林海卓也对亿欧直言,共享充电宝企业毛利很薄,甚至多数产品寿命不超过18个月。
事实也确是如此。《2020共享充电宝研究报告》提到,在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毛利率至少能达到24.85%。而各项成本中,设备成本仅为15.4%,商户成本占据最多,将近48%。简而言之,共享充电宝企业赚来的钱其中有一半被商户抽走。
此外,一组来自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电宝的总用户规模增速已从2018年的104.9%跌至2020年的15.6%。见此惨状,共享充电宝厂商们纷纷“窜逃”,寻找新的增长以求自救。
一直以来,它们做过不少尝试,但“玩得花,混得惨”,无论是卖白酒、搞短视频,还是玩智能硬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跑去卖白酒的怪兽充电已经连续三季度亏损,根据财报,怪兽充电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 7940万元,第四季度亏损6850万元,2022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9640万元。搞短视频的小电科技在2021年递交了招股书后至今都未上市成功,且据相关媒体报道,小电预计裁员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
即使众多转型中的共享充电宝厂商们深陷泥潭,但也总有率先跑出来的先锋。
以华宝新能为例,该公司早期以共享充电宝ODM业务起家,2015年开始布局户外储能市场,并创立了自有品牌电小二,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便携式储能设备厂商之一。
宝新能的业务转型也迎来了收益的连年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华宝新能营业收入分别为3.19亿元、10.70亿元、23.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45.16万元、2.34亿元、2.80亿元。而华宝新能在2015年的营收为1.43亿元,6年内华宝新能营收增长了16倍。
当以华宝新能为代表的“老共享充电宝厂商”们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会备受关注,但由于处在火热的储能赛道分支上,入场的选手鳞次栉比,宁德时代 、安克、华为、公牛、纽曼等都有和华宝新能相似的产品类型。
换言之,“老共享充电宝厂商们”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华宝新能们”到底有多少实力来应对身后的“千军万马”?
难的不是打败对手,是搞定行业本身
眼下的移动电池赛道有些“拥挤”。
纵观整个行业,如今攻战移动电池的企业除了共享充电宝产业出身外,也有做3C数码配件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近几年内,通过积极扩充户外电源产品线,已经实现了产品的批量出货,也在新兴市场里占据了一定份额。
此外,新能源储能业务的厂商也在入局,如宁德时代、欣旺达、派能科技、鹏辉电源等。
但储能业务主要分为电网侧储能,户用储能及便携式储能三大板块。便携式储能大多是上述厂商最后衍生出来的业务,“电网侧储能”主要面向B端用户,“户用储能及便携式储能”主要面向C端用户,目前这些公司的To B业务相对占比更高,便携式储能正在发展初期。
对此,便携式储能厂商正浩创新EcoFlow中国区市场负责人王芳告诉亿欧,目前移动电池赛道企业大致可以粗略分为专注户外电源或相关生态的厂商;共享充电宝、数码配件类拓展品类或者转型的厂商;行业大厂涉猎、拓展品类的厂商。
王芳表示,以共享充电宝产品起家企业优势在于有一定供应链基础。“户外电源”与共享充电宝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逆变器上,但电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结构器材等组件的重合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多新企业的入局,与行业入门门槛不高有关。户外电源内部由“电芯+保护电路、输出电路板、AC充电电路板、逆变器、光伏充电板”等器材构成,企业需要向上游采购这些组件的原材料,如电芯、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等,然后进行相应的生产加工。
如此简单的生产流程,对于有电源产品相关经验的厂商而言轻车熟路,难的是成本和核心技术问题。
首先是成本方面。户外电源主要包括电池系统、逆变器系统,其材料成本占比为50%以上,其中电芯、逆变器和电子元器件的成本共超过75%。财报显示,华宝新能2021年的便携式储能业务收入为18.35亿元,其原材料成本高达9.26亿元。
此外,锂电池行业的价格波动,对便携式储能设备的成本也有较大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156美元/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87%。随着2020年锂电价格开始回升,2021年起便携式储能行业的增速也从高峰值的200%降到了100%。
行业人士表示,2021年到2022年一季度,电芯部分成本增幅接近翻倍。Third Bridge高临咨询的专家认为,从便携式储能设备一季度销售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增速可能降至50%左右,2021到2022年的整体增速可能会放缓到70%左右。
便携储能厂商们还面临电芯争夺问题。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仅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就有4529亿元,同比增长158.8%。便携式储能相比而言,是很小一块市场,相对上游厂商话语权较弱。
在技术方面,户外电源最为看重的,是电池容量、最大功率、充电及续航时间、体积大小、充放电次数、电池安全性等因素,但大多厂商的研发避重就轻,主要集中在外形和结构上,关于电芯、逆变器等技术的研发少之又少。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7月25日,华宝新能公司的专利数量共计258个,其中关于外形和实用的专利为191个;正浩创新公司专利数量为295个,关于外形和实用的专利高达262个。财报显示,2021年华宝新能总营收为23.15亿元,相关研发费用仅为0.64亿元,销售费用高达5.65亿元,占据“户外电源”收入30.8%。
移动电池相关技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且成本高,对于主做户外电源业务的厂商来说,明显有些太过“兴师动众”。相关行业人士表示,当户外电源带电量超过2kwh,产品在PCS、电芯、电源模块等生产方面也将出现一定的技术门槛,产品的安全性也会出现更高要求。
显然,这将给没有相关技术积累的企业带来不小压力。
尾声
目前来看,主流的500Wh以下储能产品准入门槛比较低,对锂电池品质要求不高,因此市场竞争激烈。未来,如何在保证便携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储电容量和充电效能,将会是便携储能厂商们后续研发要攻克的重点问题。
此外,根据林海卓的观察,目前移动电池厂商们主要的挑战是电芯是否自供。“对于纯粹的组装厂,未来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而拥有电芯,电池,BMS自供的企业会拥有更强的毛利空间,且受上游原材料和因疫情造成的运输问题的影响会少一些,抗周期能力更强。”林海卓说道。
总而言之,先吃市场红利,再拼产品竞争力。那些兼具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的企业将占取更多市场先机,低端产能则面临淘汰。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