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万亿蓝海市场,它们正加速入局...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撰文/内参君
团餐,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全餐饮行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玩家布局。
食品加工企业扎堆发力团餐
近年来,食品加工企业扎堆发力团餐。不仅仅是向团餐渠道供应食材半成品,而是将团餐业务提升到事业部的高度,甚至是亲自「下厨房」。
食品加工企业的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与团餐相契合,团餐本来就是食品企业的销售渠道之一。
各家食品加工企业也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供给速冻米面制品、速冻肉制品、冷冻调理品等产品,比如三全的早餐类产品、思念的蒸煮类产品,千味央厨的煎炸产品。有数据显示,冻品已经占据团餐半成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团餐的地位和重要性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2021年初,新希望集团顺应风口成立了团餐业务团队,2022年8月中旬,双汇发展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成立团餐事业部。
而早在2014年就成立团餐事业部的巴比,今年上半年团餐业务比重已经提升至26.60%,巴比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还透露,未来工厂还将生产加工半成品菜。
食品加工企业亲自下厨房的也不少。
思 念食品就与中国团餐企业前三甲之一德保膳食共同成立哪吒餐配,开辟校园团餐和社会团餐。
惠发则在今年3月打造了全国首个校园智慧餐厅,后厨以净菜+调料包+炒菜机器人进行烹饪,下一步还将推进智慧餐厅进机关、企业和医院。
连锁餐饮企业也频繁涉足团餐
在新冠疫情前,就有连锁餐饮企业入局团餐。在疫情后,这一趋势变得更加的明显。餐饮企业在疫情下开启自救模式,除了首推的外卖,就是团餐预定。
当然,部分连锁餐饮入局团餐只是「权宜之计」,比如,以堂食为主的中式正餐,做团餐并不是强项。不过,在疫情趋缓时,还是有大量餐饮品牌愿意继续做团餐。
海底捞在2020年疫情后,针对家庭、企业、团队聚餐等大型用餐场景,推出外卖火锅团餐业务,走的是“团餐+海底捞特色服务”模式。马云的云火锅之约,就是海底捞提供的服务。旗下的副牌「十八汆」也试图入局团餐。
西贝也曾针对复工初期员工用餐不便,上线过企业团餐业务。据了解,西贝正在对团餐模式做出了改良,近期准备重新开启团餐模式。
老乡鸡、乡村基在疫情前就涉足团餐,疫情时为一线防疫人员送去大量爱心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至今还是老乡鸡的大客户,乡村基也在招股书中称,将继续针对公司食堂、商务会议、大型活动和展览向企业客户提供的团餐服务。
喜茶则开始挖掘更多的场景,今年8月底推出喜宴团餐。新人办婚宴团购喜茶时,可以享受团餐优惠,新人凭结婚证就能享受,将自己与婚宴场景绑定。
国庆节前闭幕的服贸会上,东方饺子王、永和大王、金鼎轩、吉祥馄饨等品牌提供了琳琅满目的团餐服务,仅服贸会首钢园区就设有41个餐饮点位,能够同时接待1.3万人就餐。
美团、饿了么也联合餐饮品牌,推出放心工作餐直供、企业团餐安心送、社区团餐等服务。还有一些餐饮品牌通过美餐、丰食等团餐订餐平台开展团餐业务。
为什么团餐市场这样受到重视?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团餐百强企业及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团餐百强企业总营收相比2020年增长27%,相比于2021年整体餐饮业18.6%的营收增幅,团餐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全餐饮行业。
我国的团餐市场,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与企业、学校等单位业务关联密切,行业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较小。尤其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集体配餐、企业团餐/团餐外卖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凸显出团餐的「刚需属性」。
因此,食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企业陆续跨界团餐,目的就是对冲现有赛道的风险。
同时,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团餐渠道需求量稳定,还可以在产品研发、产品测试、市场扩张等环节展开合作。同时,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化产品可以帮助团餐企业降低原材料成本、节省人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双方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对于大部分连锁餐饮企业来说,团餐是增量市场,也是较为稳定的市场。尤其是90后、95后已经成为团餐市场的主力人群,这群消费者有着强烈的多元化和个性的需求。我国团餐品牌化水平较低,市场也需要多元供给。
其中,快餐企业天然具备做团体配餐的能力。中央厨房、数字化、标准化发挥了作用。半成品冷链到近场门店,在门店做简单的加工,最后一公里再热链到客户。
而新茶饮,由于品牌化明显、开发成本高,实施难度高,已经将传统团餐企业的茶饮品类卷出市场。办公室的下午茶场景、聚会、团建、活动的大单,几乎完全是茶饮连锁品牌的空间。
餐饮跨界也有挑战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挑战。
在不确定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开始为过冬做准备,首当其冲的便是视为福利的食堂与工作餐,腾讯取消了外包员工的免费用餐福利,字节跳动的下午茶肉眼可见的缩水。
此外,企业还通过减少供餐量、缩减供餐时段、缩短合同周期,限制毛利率上限,拉长结款流程等手段「降本增效」。
虽说团餐对于部分企业是一个增量市场,但行业利润逐步被压缩,是否值得投入时间和资源争抢。
更大的挑战来自团餐业务本身。
即使有中央厨房,有近场门店,还有社会化履约网络。但门店的产能是有限的,团餐订单显然会影响门店堂食和普通外卖的产能,干扰正常经营。 一些依靠加盟、连锁化不高的企业,互相之间无法调配人手灵活用工,也难以协同作战。
餐饮品牌在入局团餐之前,需要审视自己是否适合团餐,自己的供应链、制餐流程和效率、配送履约、灵活用工的能力,是否做好承接团餐的万全准备。
不光做,还要做好
其实,大部分连锁餐饮做团餐也是「小打小闹」,单量有限,基本上就是外卖的变种。另外,订团餐是要「解决问题」,但一些团餐却是「问题本身」。
比如麦当劳的团餐预定入口极深,需要点击门店的小细条,才能看到团餐预定,再次点击后,点餐界面才有团购专享的菜单,或者是人工通过客服或是经理的企业微信联系。
「奈雪团单」是以价格衡量的,根据总价不同有两个入口。从小程序中进入,如果消费3000元以上,不仅需要截图并长按扫码,还需要提前咨询门店。
无论是麦当劳的团餐预定,还是奈雪的团单,都没有预约环节,也没有为团餐业务准备系统、完善的配套措施。
喜茶可以在小程序直接预订,考虑到备料和产能的情况,饮品需要提前一天,鲜食产品需要提前。喜茶还给门店设置了预约限额来保证出品。由于喜茶在一线城市的密度大,外卖会根据门店的单量和制作情况进行订单分配,因此外卖的总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肯德基的企业专送需要提前开通企业账号,除了审核资料外,还结合附近餐厅的承载能力,决定是否开通。在企业大单之外,还有员工定制服务,提供公司绑定员工的定时定点配送,员工业务可享受额外优惠。
真功夫的兄弟品牌「功夫订餐」,2015年就开始团体供餐,功夫订餐与真功夫共享食材供应链,准时送达、恒温配送,满足不同企业主的供餐需求,企业公对公月结、员工自付、员工订餐补贴等多种资金流服务。
其实做团餐,不仅是要提供餐食,还是要成为甲方后备力量,进入更多场景、提供更多服务,并且做到多方的无缝对接。这一点上,新兴平台们其实走的更远。
美团企业用餐业务,有外卖、企业配餐、堂食等多个选择。用餐申请线上审批、消费数据实时统计、预设餐标统一结算,免去企业贴票报销等烦恼。而美餐的活动餐业务,除了基础供餐外,还有专人参与到不同主题的活动策划中去。
有能力做团餐,并不意味着能把团餐做好。要想把团餐做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