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60万,化妆品行业“抢”研发总监!
来源/青眼
撰文/葱白
“拼研发的时代来了”
年关已过,眼下正值各行各业的招聘旺季,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青眼发现,目前与研发相关的岗位尤为热门,其中还有部分企业明确要求“具有国际品牌集团研发总监级经历”,并给出了50-60万的年薪。那么,这样的年薪在本土化妆品企业里“贵”吗?
年薪60万“抢”研发总监
国货美妆开始“卷”研发已成为当下一大共识,从开年以来各个化妆品企业的招聘情况就可见一斑。近期青眼在各招聘软件上看到,不少公司就在招聘化妆品研发工程师、配方师等岗位,其中不乏部分知名品牌和新锐品牌等。从薪资水平上来看,研发工程师的月薪普遍在1万元至3万元左右,也有部分公司的月薪高达3.5万元。
▍截自BOSS直聘
青眼注意到,上述招聘企业的地点以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为主。针对研发工程师岗位的主要职责,大多包含了化妆品的配方开发和研制、新配方的功效评估,以及进行各种基础原料和成品配方的评估对比实验打样并测试其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等要求。而相对高薪的研发工程师或是研发总监的岗位,除了要求会新品配方的研发外,还包含了对各类新配方、新原料、新工艺的应用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向青眼透露,近期上海某化妆品公司正在招聘产研总监,并开出了50-60万元的年薪。根据该公司的招聘信息显示,其岗位要求中尤其指出了应聘者需要有“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集团研发总监级”“中国有研发体系的美妆品牌集团,如珀莱雅等研发总监级”以及“有海外化妆品研发交流或学习经验”等,并对英语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受访人供图
该工作岗位的主要内容则包含了:组建一支化妆品研发团队、进行上下游管理,科学传播以及主导建立集团在全球市场的全球实验室,专利论文文献等,构筑长远产研壁垒等。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青眼,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研发总监的年薪普遍在20~30万元左右,50万元以上比较少见,这样的薪资在国货企业中属于较高的级别。“不过,这也要看招聘企业的体量、知名度以及所处的区域等维度,如果应聘者同时兼有在研发端的战略和战术,也不乏年薪过百万者。”一位资深研发工程师介绍道。
毫无疑问,科研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长期、持续的投入未必能收获相应的回报,对他们而言,招聘研发带头人、改革自身招聘流程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BOSS直聘职位分析师单恭就曾公开表示,“在BOSS直聘上,化妆品行业中小企业招聘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业务部门负责人、企业高管下场招聘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青眼还注意到,近期猎聘上正在组织化妆品行业的招聘专场,发布的职位高达3000多个。除与研发相关的岗位外,还有与质量安全相关的岗位,如质量安全负责人等;此外还有化妆品检验、销售相关的岗位。
▍截自猎聘网
“科学家”成头部国货品牌标配
事实上,本土化妆品企业从宝洁、欧莱雅等国际企业“挖人”早已屡见不鲜。如今“科学家”也几乎成为了国货美妆品牌的标配。据青眼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至少已有5个本土企业/品牌宣布迎来首席科学家。
譬如,去年9月,水羊股份正式宣布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担任首席科学家;同月,珀莱雅也官宣魏晓岚正式出任集团CSO首席科学官一职,后者曾任科蒂集团亚太区研发副总裁,并在全球化妆品领域有近20年研发工作经验。
而环亚集团更是在一年内入职了两位博士,一位是曾在巴斯夫担任亚太区副总裁的毛建文,另一位则是前欧莱雅北美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功效护肤、皮肤再生领域专家潘志。此外,上美股份也在去年迎来了全球研发中心全球首席科学家黄虎,后者曾在宝洁美国总部担任全球首席科学家。
不仅是老牌国货企业/品牌纷纷吸纳尖端人才、外企人才,新锐品牌也不甘示弱,例如,PMPM母公司时垠集团在去年就“集齐”了三位合计拥有超过70年科研经验的资深科学家孙培文、李金华和廖峰,组建起了一支世界级的科研团队。这三人的履历涵盖了化妆品原料开发、功效检测评估、产品开发。
从上述本土美妆品牌去年“扎堆”官宣首席科学家的举措中,无疑传递出国货美妆对研发的重视空前。
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并没有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投入的意愿,研发人员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配方研究上,并且主要还是“下游配方”。很多企业的研发部门是根据原料商提供的数据和“上游配方”来进行一些调整,最后完成量产。而新锐品牌则多数依靠代工,几乎没有研发能力。
但是,最近几年,本土成熟化妆品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度提升,开始意识到要做基础研究,从创新性的技术开始做企业。而这一点从本土化妆品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中也可见一斑,例如珀莱雅在2017-2021年间,其研发费用从4083万逐步增加到7658万,上市5年间,研发费用合计为3.16亿;上美股份在2019年至2021年3年间的研发费共达到了2.6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不管品牌招聘多少科学家为研发助力,其核心还是要回到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上,因为“研发原本就是一个慢工活”。
“大厂经验”是本土研发的捷径吗?
外企、大厂经验对于本土企业革新研发体系,提升产品竞争力已经在一些国货企业身上得到了验证。但这类人才的经验能否很好地复用到本土企业,也需要辩证来看。
一位有着逾20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直言道,“如果这家公司本身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储备都不够,仅靠招聘一个有着大厂背景的研发总监过来,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研发总监想要发挥实际作用,是需要市场、生产、质量、法规等各部门的有机配合与支撑。”在他看来,一些中小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在多维度的硬核实力,那么,研发总监会如同光杆司令,只能干瞪眼,很难能有技术上的落地。
广州一位工厂负责人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即便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小公司没有好的配套,这个人的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他需要强大的配合力量。譬如,他在欧莱雅就是整体的团队强,他个人的能力也会凸显出来。”他称,反之,如果公司能有较好的配套,那么,有大厂经验的人也能助力企业的研发更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上述业内人士均认为,企业最忌讳,明面上公司请了某位研发届的大咖来坐阵,但是实际上,其骨子里并没有真正地重视技术,那就是叶龙好龙。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研发总监/负责人一职实际发挥了作用呢?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认为,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个公司是否把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是否在技术端确实研发出了一些可以支撑品牌前行的有效成果。“万变不离其宗,对于企业研发而言,可持续和可积累性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中国化妆品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中国化妆品产业乘风破浪40多年,国货美妆崛起已成必然。不管是国内头部美妆品牌在近一两年来设立科学家,还是中小企业的“闻风而动”,无一不说明了,国货美妆早已觉醒到品牌实现长青离不开硬核科研能力,而这一切都是需要靠人才来驱动。可以预见的是,化妆品行业一场关于科研与人才的争夺赛一触即发。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