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乔氏“卖身”Aldi,解读企业的转让并购
来源/CCFA
作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 裴亮
出让企业的股权和所有权,对创始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特别是在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或者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零售行业的企业家们也常常面临这样的机会和选择。
乔氏公司(Trader Joe's,有人戏谑地称呼这家超市“缺德舅”)是中国超市同行非常喜欢,也在学习模仿的一家美国超市。今天,我们讲讲40多年前美国乔氏超市创始人把公司卖给Aldi的故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启发的。
乔氏出售自己的超市时,公司正面临一些法律上的未决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乔氏的出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而不是创始人想变现或退出。当时美国卡特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严苛的税收政策,对乔氏超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乔氏超市的创始人乔-库伦贝在他的著作中,讲到当时面临的情景,引用了一段拟人化的发问:
“你是在说‘风险管理’吗?风险管理问道。”
“如果我说是,那会是什么风险?如果我说不是,那会有什么风险?”
当时,德国Aldi折扣连锁店的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已经分家,哥哥掌管南Aldi,弟弟负责北Aldi。南Aldi在70年代中期通过收购一家本地超市进入美国市场,弟弟步哥哥后尘,也准备以同样的方式进军美国,他们看上了乔氏超市。
面对Aldi的收购邀约,乔氏有两个选择:
如果我说”不是”(不卖),公司及创始人有可能遭遇的风险包括:一、由于卡特政府“令人憎恨”的夫妻间死亡税,如果自己亡故,遗孀需要缴纳的税费会令公司破产;二、政府打算在1980年终止资产所得税的优惠,把资产所得的税率由33%提高到73%(所以乔氏在1979年就把公司卖掉了);三、公司即将因无法获得附加税减免而损失10万美元;四、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学家)周期波动理论预测,1985年,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危机与萧条,超市经营会更困难; 五、出售企业的税后结余足够让自己和家人无经济之虞(不卖的话,这个好处就没有了)。
如果我说”是”(卖掉),用创始人自己的话来说,最大的风险是自己会失去一个参悟世界的窗口(因为通过公司,自己可以保持与世界的互通),出售公司会令自己成为出卖自己影子的人。乔-库伦贝承认,这已然成为事实,也是卖掉公司必然付出的代价。对于另一个风险,即有可能失去更多的财富(如果公司不断发展,创造的财富可能比卖掉要多得多),乔-库伦贝认为,Aldi给到公司和创始人的钱“刚刚好”。关于财富的多寡,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一个“黄金分割点”,并非多多益善。乔氏信奉中庸之道(在古希腊哲学称之为Sophrosyne,一个希腊词汇),这其中包含了“节制、谦逊、谨慎、纯洁、得体、自控”等含义。他说,自己只是把“影子”卖给了西奥-阿尔布莱希特(北Aldi的老板)。
以上关于风险管理与卖掉公司的论述,是企业家在打算出让企业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维度和视角。居安思危,是管理企业风险的核心。出售企业,应顺应中庸之道,树立理性的财富观,同时不放弃对世界的继续探究。
乔氏超市“卖身”Aldi,还有几个特点,也耐人寻味:
当时,乔氏提出了“一页纸合同”的要求,把交易简单化,乔氏一直坚持这个立场,并征得了对方的同意。交易在1979年完成,乔-库伦贝说,他没有把公司卖给德国公司,只是把股权交给了西奥-阿尔布莱希特为两个儿子设立的家族基金。阿氏没有给乔氏超市直接投一分钱,也不参与分红。乔氏被收购后,继续独立经营,不和Aldi做联合采购之类的事。
之前,乔氏曾经拒绝了两家美国同行的收购邀约,选择德国而非美国同行的原因是,乔-库伦贝担心被美国公司收购后,乔氏会成为母公司的提款机,进而把公司、员工置于险地。选择Aldi,是因为乔氏认为阿尔布莱希特和自己一样,属于财务保守型企业家,他们是为现金而不是不动产去经营生意。另外,他认为与美国公司相比,欧洲企业更倾向于持有一家公司,而不是把公司卖来卖去。
乔氏超市的出让过程对顾客和供应商都是透明的,而且并购之后,公司依然保持原貌,唯一的变化是乔氏超市原来的8个公司进行了合并,不然乔氏超市就享受不到附加税减免政策了。
联商网隆重推出《美国乔氏超市:坪效之王是如何炼成的》。本资料册由联商网董事长庞小伟和“自有品牌”公众号主编杨小华联合编译,介绍了美国超市业的坪效之王“乔氏超市(Trader Joe’s)”的传奇故事、管理思想和经营实践。是业内目前关于乔氏超市最新、最为详尽全面的研究资料,已在联商书城独家上架!
保存图片微信扫码购书↓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VIP专享频道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