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网红化打法的体验场景为何经不住市场考验?

来源: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王国平 2023-08-29 16:09

五一人流2

出品/联商个人VIP专享频道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王国平

如今,很多文旅商项目的体验场景纷纷采用付费模式,但终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旅游景点以景付费,景的稀缺、独特等性质决定其售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甭管荒郊野外,还是沙漠塞外,只要概念包装到位,总有人为了某种意识思维愿意为其付出溢价。消费端对于付费模式虽有意见,大部分游客仍能接受,哪怕有所吐槽。 

商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基础逻辑不同,在当下这轮泛文旅商融合过程中,因为逻辑不同付出的学费是非常高昂的,随便几个亿打水漂,连点浪花都激不起来。

商业项目是B端付费模式,购物中心或商业街等建好后,开始或建设时同步启动招商,吸引B端入场。B端会向平台支付租金或扣点等形式获取铺位,商业项目需要根据租金向商户端提供足够匹配的流量,以便商户端能够兑现利润。消费端则免费入场,进行目的性或随机性消费。

比较常见的内置付费商业项目是影院、会员制商户,这类商户都是基于内容端能够反复迭代更新去匹配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愿意为内容付费。但在基建方面,这类商户投入也是相当大的,如高硬件、强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免费服务于消费者,在内容上与付费进行强相关。 

为何会产生泛文旅商融合?红海中切蓝海

传统购物中心形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呈现不断下滑态势,新生代逐步出逃,引发购物中心流量压力不断增大。近几年这种流量出逃被掩盖在疫情下,放开后,大部分购物中心并没有办法创出前期新高,反而更加焦灼。这是基于消费时代下的业态再次更迭,消费业态与消费者开始一轮新的重构所致。

从百货的纯卖货到购物中心的卖货+体验,到消费者开始追求“冲动性”购物,希望新的消费场景不再是简单地为了卖货而卖货,最好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荷尔蒙。

近年来的精致美学、国风美学、漫感美学、文艺美学等都在不同程度击穿年轻一代的喜好,成为新一轮追逐风向。对于场景和内容的诉求,与现有的购物中心内容供应链基本不同。年轻人对于出片率的要求远高于购物诉求。购物中心无法有效解决人们对于优质文化消费的向往,导致到购物中心拍照出片率过低,出片率过低则影响消费者在朋友圈刷存在感,消费者无法有效实现时间、空间的社会性重构。

在一片红海中,玩家开始在细分领域寻找蓝海市场,泛文旅商成为近年来玩家们的一个突围方向。商业项目网红化,是希望能够通过网红项目带来大量的流量,短期迅速建设知名度,一旦破圈有望一夜成名的故事更是激励着前赴后继者。

文旅商体验场景付费为何与消费者难同频?

疫情前的网红项目收割“韭菜”相对成功,疫情阶段和疫情后收割“韭菜”反弹为何那么大?

疫情前国内基于消费升级逻辑单边走向较为明显,虽然拼多多崛起出现的消费降级同步出现,但文旅商收割客群相对明确,就是消费升级的中产或伪中产,他们拥有付费能力或借贷能力。

疫情及其后阶段,国内财富分配逻辑出现一定变化,尽管大水漫灌,劳动者能够分配到的比例却越来越少。国内出现一种现象就是生产能力扩张与需求萎缩同步,导致不平等现象上升,劳动力阶层消费力弱化。

另外一方面,文旅商项目过于注重场景可能带来的流量,甚至高预期到以为可以收费。商业项目往文旅方向靠,很多是基于经营困境招商困境或某种原因想要探索做出的选择。经营困境一般是负一、负二层或高楼层支撑不住,想通过情景街区改造获取流量或收益。招商困境普遍存在于新区没有足够的客流量可以支撑,荒郊野外无法套用传统的周边几公里流量逻辑,需要采用景点辐射逻辑,才能带来足够的流量。

在景点辐射逻辑和商业辐射逻辑进行切换时,盲区就会出现,融合就会有困难。包括建筑形态与建筑功能改造、景观与氛围如何抉择、单项消费与情景消费的出入测算等等,这些逻辑如果在建模时没有打通,就要在运行时“交学费”。玩家在操盘时,经常出现对于网红场景有过高的期待,觉得有了网红场景就会达到怎么怎么样的效果,实际在跑时,会发现大部分只是“自嗨”。

文旅商项目投入巨资租赁场地、装修等,急切地想快速回本,寻思着收点门票“快活”一下。劳动力阶层付费能力下降,对于项目能够提供的出片率就要求较高,否则无法与消费者预期形成同步。

文旅商项目觉得付费是持续提供优质内容及运营能力的保障,所以赶紧收钱!收钱!消费者对于文旅商提供的内容一开始就不满意,根本不需要你持续。文旅商项目所谓精益求精打造出来的几个SKU,与受众需求不匹配,受众一次消费后,不存在复购,内容端与需求端的不匹配,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因素,在市场自然遇冷。消费者没有必要为项目方支付溢价,更不会因为项目方在产品设计、场景创新上做了老板喜欢的东西而为之买单。

新媒体引爆容易,内容端支撑难

通过直播扩大项目影响力、通过小红书种草等玩法,可以在项目入市前形成一定的声量,并在项目开业前三天带来不小的流量。过度的营销也会带来消费者对于项目的高预期,如果在内容端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板凳深度,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可能最终会被流量反噬。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产品力上

泛文旅商化前段,品牌商对于项目的观望情绪比较浓厚,很多不肯轻易入场,导致在招商环节上品质无法保证。

采用小商户入场填铺,会导致出品和服务参差不齐,这是很多项目消费者普遍抵触的重要环节。

引入品牌商户给项目背书,就要牺牲一定的租金以及可能开出的装补等,以带动其它商户入场。标准型实力商户会牺牲项目一定的调性,但这是项目起步的重要一环,尽量不要一开始就过分追求调性去品牌化。

纯引入小商户进场,就要强运营,对商户进行强控。从门店装修风格到产品出品及品质进行管控,避免脱节,而项目要增加和招募相关专业人员,才能令商户信服,不然也是很难跑通的。

近年来出现一批年轻在地创客,有文化、有艺术思维、有对在地的独到解读等,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可能缺乏资源、能力等,在他们还没有做大时,其实是最好介入深挖的时机。这部分在地创客进入项目,很容易带来不一样的调性,引发在地共鸣。

硬件上网红造景做成标签化,可以形成一次性打卡流量,同步需要预留空间,让聚焦的核心场景具备迭代效应。优质文化消费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从物质到精神消费过渡的必然。一次性流量到来后要做好承接,以便产生复购。复购又取决于内容(包括场景内容和商品内容等)和服务。中产有能力付费,但他们会倾向于为文化付费,或者是匹配消费端的文化付费,而不是匹配于项目方老板的个人想法付费。这会倒逼市场从低质供应链向高质供应链探索升级。

一个优质的场所通常是满足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以及互动空间的场所。消费的颠覆就是用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去迭代老式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