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涉嫌信披违规,遭监管警示,绝味鸭脖越走越偏?

来源: 深潜atom 徐太良 2024-08-20 08:40


来源/深潜atom

作者/徐太良

业绩承压、股价下跌的多事之秋,绝味食品屡屡成为监管部门的“座上宾”。

2024年8月15日,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8月1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2024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对公司立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绝味食品首次被监管部门处罚。2023年4月28日,因未及时披露股权投资转让协议,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问题,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还曾收到湖南证监局的警示函。

绝味食品频频“套路”资本市场,进而被监管部门警示,很大程度上昭示出其业务层面陷入困局。后疫情时代,绝味食品的营收虽然稳步攀升,但利润相较几年前却大幅腰斩。为了稳住业绩,近年来绝味食品不断提价,并且致力于开设更多的加盟店,然而此举一方面引发消费者抵触,另一方面也没能为加盟店创造更多价值。

这直接引发投资者逃离。2021年底以来,绝味食品的股价持续下行,累计跌幅近90%。在此背景下,绝味食品屡屡违法违规披露信息,似乎是为了保护公司及高管的利益。

诚然,近期绝味食品业正积极“变阵”, 于2024年7月底举办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宣布进行品牌焕新升级,并签约范丞丞为全球品牌代言人,致力于提升品牌在年轻市场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品牌焕新升级确实有助于提升绝味食品的亲和力,但过去半个月,绝味食品的股价依然保持下滑态势。显然,投资者不认为,在行业红利消逝的背景下,此次转型,能将绝味食品拉出业绩萎靡的泥潭。

考虑到卤味市场趋势已悄然生变,绝味食品希望靠简单的品牌焕新升级说服消费者为之买单,似乎只是一厢情愿地守株待兔。

01

手握1.6万家门店,绝味已成卤味“一哥”

与茶饮巨头蜜雪冰城类似,绝味食品并非靠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卤味食品创收,而是依托于海量的加盟门店触达消费者。

此前,绝味食品全国特许经营总监王国强曾透露,在绝味的连锁体系里,99%为加盟门店。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绝味食品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为15950家,全年净增长874家。另据《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绝味食品市占率为8.6%,位居行业第一。

作为三大卤味连锁上市企业中成立最晚的企业,绝味食品之所以可以快速崛起,成为行业翘楚,并非依托于简单的加盟模式,而是在加盟模式之上,进行了“微创新”。

图源:绝味食品

与大部分品牌都希望在高线城市布局加盟门店,进而收取不菲的加盟费,并且销售高价产品不同,绝味食品致力于推广小标店。官方资料显示,绝味食品小标店的最低投资额仅为6万元,比煌上煌、周黑鸭10万元左右的加盟费低了不少。

较低的加盟门槛,决定了绝味食品对投资能力有限的加盟商具备很强的吸引力。海量的加盟商涌入,推动绝味食品快速成长为卤味“一哥”。

事实上,海量的加盟门店不光让绝味食品成为了卤味行业的霸主,也是后者重要的营收支柱。财报显示,2023年,绝味食品向加盟商销售食材,即食品批发业务营收56.12亿元,营收占比高达78.95%。

图源:绝味食品2023年财报

与之对比,同期绝味食品食品零售、加盟商管理业务营收分别为4.39亿元和0.83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6.18%和1.17%,与食品批发业务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海量的加盟门店,也有助于平衡绝味食品数十个生产基地卤味食品的制造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并提振绝味面向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因此,如果绝味食品想要博取更高的业绩,那么就需要不断推高加盟门店的数量。比如,近年来,绝味食品就大力推进星火燎原和海纳百川计划,前者鼓励绝味食品骨干雇员返乡开店,加快下沉市场布局;后者则致力于吸引下沉市场现有的中小型副食品店面加盟绝味,由绝味工厂供货。

02

消费市场趋势生变,绝味食品业绩承压

尽管近年来,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不断增长,并且营收规模也稳步攀升,但其盈利能力却萎靡不振。

财报显示,2023年,绝味食品营收72.61亿元,相较2021年的65.49亿元增长10.87%;净利润3.44亿元,相较2021年的9.81亿元骤降64.93%。显而易见,绝味食品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绝味食品的净利润暴跌,最直接的诱因,当属原材料成本上涨。2023年5月举办的业绩说明会上,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军透露,往年鸭脖的平均成本价是4-5元/斤,2023年3月最高涨至14元/斤。

这直接导致,绝味食品的毛利率大幅收窄。2017年-2019年,绝味食品的毛利率均为34%左右。然而,2023年,绝味食品的毛利率仅为24.85%,相较五年前,骤降约10个百分点。

事实上,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的背景下,不止绝味食品,煌上煌、周黑鸭等卤味企业的业绩也高度承压。以周黑鸭为例,财报显示,2021年-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28.70亿元 、23.43亿元和27.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2亿元 、2528.3万元和1.15亿元,下行趋势同样十分明显。

上游成本压力陡增,绝味食品并未默默独自承受,而是选择调高产品的售价。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初,绝味食品部分产品提价5%。半年后,绝味再次对鸭掌、鱿鱼等产品调价,平均提价7%至10%。

然而,调高产品售价后,绝味食品的销售量却有所下滑。2021-2023年,绝味食品最核心的禽类制品销售量分别为9.59 万吨、8.92 万吨以及8.42万吨,连续两年下滑。此外,除规模较小的畜类产品因基数低而保持增长外,绝味食品的蔬菜产品和其他产品销售量也连续两年下滑。

前文提到,过去几年,绝味食品致力于推广小标店。因加盟门槛低,绝味食品的门店大部分位于低线市场。国元证券研报显示,绝味食品渠道下沉领先,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占比高达40%。由于低价城市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海量的下沉门店,反而成为绝味食品涨价的绊脚石。

图源:周黑鸭2023年财报

与绝味食品类似,近两年周黑鸭也饱受“高价之苦”。财报显示,2021年-2023年,周黑鸭客单价分别为57.80元、57.90元以及56.90元。而调研数据显示,卤味人均消费价格25-35元区间的占比57.6%。客单价比行业均价高一倍,周黑鸭自然难以说服消费者买单。

追根溯源,消费者之所以不愿为高价卤味品买单,主要是因为经济承压,消费能力有限,而卤味供给又十分充足。

众所周知,后疫情时代,因地产下行、不确定性增加,消费降级趋势大行其道,奶茶、火锅等餐饮产品的客单价不断走低。以奶茶为例,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茶饮品牌人均消费10元以下占比为29.6%,相较2020年上涨22.5个百分点。一众餐饮产品降价的背景下,消费者很难接受卤味不断提价。

图源:共研产业咨询

与此同时,因卤味入局门槛较低,疫情逐步消散后,诸多企业纷纷入局相关赛道。共研产业咨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中国共注册约1.3万家和1.5万家卤味相关企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2.9%和15.38%。

对比而言,2023年,中国卤味品类市场规模约为3180亿元,同比增长6.82%。行业红利收窄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相关赛道,增加产品供给,很难不引发“内卷”竞争。比如,2023年,周黑鸭就不再坚守高端定位,频频推出9.9元解馋装、39.9元3盒随心配等低价产品。

03

单店平均收入下滑,绝味加盟商正失去信心?

前文提到,绝味食品创收的基石是加盟门店,绝味食品业绩承压,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下游的加盟门店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尽管过去几年,绝味食品屡屡提高产品的售价,但加盟门店并未因此获益。财报显示,2019年,绝味食品的单店平均收入约为46.45万元,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仅为37.93万元,跌幅高达18.34%。对此,接受天下网商采访时,绝味门店工作人员对外表示,“赚钱回本的速度越来越慢”。

难以赚钱,自然会削弱加盟商的开店热情。财报显示,2021年,绝味食品门店中店龄为两年以下的门店数量占比为32%,营收占比为23%;2022年,店龄为两年以下的门店数量占比降低至29%,营收占比降至20%;2023年,店龄为两年以下的门店数量占比更进一步降低至23%,营收占比下降至18%。

新增门店数量占比逐渐下滑,说明绝味食品愈发难以吸引到更多的新生代加盟商加盟。财报显示,2021-2023年,绝味食品年净增门店数量分别为1315家、1362家和874家,逐渐下滑;门店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0.61%、9.93%和5.8%,同比增速亦日趋放缓。

为了稳住业绩,近年来,绝味食品不止通过星火燎原和海纳百川等计划,挖掘存量加盟红利,并且也开始发力线上渠道,试图靠线上带动线下增长。

比如,2023年国庆期间,绝味食品在抖音开启双节同庆活动,半个月交易额超6600万,成交订单数量超280万单,打破抖音卤味行业明星直播的历史峰值,创卤味行业单场直播交易记录第一。

图源:绝味鸭脖

针对这一业绩,接受红餐网采访时,绝味食品对外表示,6600万+GMV的线下核销比例超过50%,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实际的销售转化数据,属于纯线上新增引流到店拉升加盟商业绩,也为加盟商注入了线上运营的信心,“我们相信未来1店变N店,全渠道发展模式受到加盟商欢迎,将成为常态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绝味食品希望通过营销创新,俘获线上的增量流量红利,反哺下游的加盟门店,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而提振加盟商的信心。

图源:绝味食品2023年财报

不过,由于线上渠道竞争更加激烈,绝味食品也面临不小的挑战。财报显示,2023年,绝味食品线上销售的毛利率仅为20.68%,远低于食品批发和食品零售26.06%和50.88%的毛利率。

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绝味食品线上渠道亮眼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让利”的基础上。如果以常规价格售卖,绝味食品的线上渠道能否继续为线下渠道引流,还是一个未知数。

总而言之,近年来,绝味食品的业绩承压并非疫情“后遗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行业趋势生变——上游成本陡增,下游消费者又难以接受更高的价格。挤在中间的绝味食品,只能接受利润走低的宿命。

尽管绝味食品的加盟门店投资成本较低,对加盟商更友好,但过去多年飞速扩张,已经将下沉市场红利收割殆尽。而绝味食品的销售量和单店平均收入走低,又会让观望的加盟商产生更大的不安全感。因此,绝味食品的业绩正面临后继乏力的挑战。

为了俘获更多的消费者,目前绝味食品正致力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试图将线上海量潜在的消费者导流至线下门店。但问题是,目前绝味食品的线上销售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即使导流再多的消费者到线下门店消费,也无助于公司拓宽利润。

接下来,如何让更多的线上消费者以常规价格购买线下加盟门店的商品,将成为绝味食品的主要任务。

本文为联商网经深潜atom授权转载,版权归深潜atom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