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原料竞赛再升温,哪些是真正的先锋?
出品/FBeauty未来迹
作者/吴思馨
由于我国化妆品原料行业起步较晚,本土原料市场占有率低,不少产品核心功能性原料进口依赖度较高。而欧莱雅集团“玻色因”、SK-II“Pitera”等外资美妆集团的历史经验证明,自研原料有助于企业掌握原料自主权、建立技术壁垒,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优势。
因此自2021年以来,新原料备案数量连年增加,呈现出“竞赛升级”的大趋势。在2024年,这种趋势进一步升级,其中中国本土美妆品牌企业的动作尤其值得关注。
01
竞赛升级!
前8个月涌现68个新原料备案
1、1-8月新原料数量与去年打平
首先从绝对数量看,自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化妆品新原料数量连年增加。今年前8个月已经备案的新原料达到68个,赶上去年全年水平,而且可以预见,四季度还将涌现更多新原料。
2、中国企业新原料备案数占比超7成
其次从备案人国别看,中国企业共37家,国际企业13家,其中中国企业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数量占比74%,远远超过国际企业。可见,本土企业的原料创新活力和研发实力在显著提升。
3、24家,品牌企业原料创新热情高涨
从备案人类型来看,在品牌企业、原料企业/代工企业和跨界企业中,共24家品牌企业申报新原料。除了贝泰妮、华熙生物、敷尔佳这几家申请了多款新原料的中国企业之外,上美股份、福瑞达、丸美、溪木源、谷雨、至本、片仔癀等中国企业均首次申报新原料备案。无论头部企业还是新锐企业,都展示出极强的原料创新需求。
4、植物原料&化学原料分庭抗礼、生物技术原料蓄势待发
从成分类型看,植物原料和化学原料已经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企业对中国特色植物的挖掘越来越深入且广泛,贝泰妮备案的7个新原料均为植物提取物,在植提成分打出差异化优势。此外溪木源、至本、HBN等新锐品牌也从差异化角度挖掘植提成分,试图建立产品壁垒。
此外,发酵、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型新原料研发门槛较高、科研攻坚困难,因此在绝对数量上仍然很有限,但已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陕西佰鸿、深圳维琪、华熙生物、水羊股份、丸美股份是主要竞争者,另外HBN也研发出发酵类植物源成分。
5、肽类、NMN等抗衰功效新原料,成为竞争焦点
从具体成分看,备案次数最多的新原料分别是肽类、NMN、补骨脂酚、金线莲提取物和紫檀芪。其中前三类的主要功效均为抗衰,后两种植物提取物,金线莲提取物功效为抗氧化、舒缓;紫檀芪是白藜芦醇的一种衍生物,功效主要为抗氧化、美白。
综合分析,新原料备案增速不断提升的背后有三大根源性驱动因素:
首先是来自市场的消费需求驱动,从2015年开始“成分党”的逐渐崛起,发展到2017年后“浓度党”“配方党”,对原料和功效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同时消费认知也不断进阶,并最终进化成今天的“科学党”和“功效派”。
第二点根本因素是政策法规驱动。自从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对化妆品行业“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以来,着重强调“功效要讲证据、安全要讲数据、凡事要讲原理”,鼓励行业原料创新。
随后2023年《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强调特色植物原料开发创新,推动活性原料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2024年《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展抗衰老产业,推进化妆品原料研发、配方和生产工艺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新原料配套法律的完善,将化妆品行业“原料创新”的热情彻底点燃。
于是在国家政策“绿灯”和市场需求的催化下,中国化妆品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据《FBeauty未来迹》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主要美妆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比平均增加13.97%,在2024年上半年,11家主要本土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还在持续增加,其中上美股份、敷尔佳、巨子生物三家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0%以上。
虽然长期以来,我国可使用的化妆品原料种类远少于欧美国家,且在核心功能性原料上与欧美差距很大。但目前我国化妆品企业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唯有坚持创新,开发出更贴近市场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差异化原料,才能改变现状,扭转落后于人的局面。
02
中国美妆企业的原料创新方法论
那么,中国美妆品牌企业在原料创新上究竟有何突破,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原料创新路径呢?
答案是肯定的。
《FBeauty未来迹》发现,贝泰妮、巨子生物、上海家化、上美股份、福瑞达等公司,已经逐渐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有市场区隔定位的,且能够形成性能优势和更高识别度的原料研发路径,并逐渐掌握各自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比如贝泰妮持续探索云南特殊动植物提取物在敏感肌护理领域的应用。至今已经申请“水龙提取物、蜂生假丝酵母/葡萄糖/椰子油/扁核木油发酵产物、蜂生假丝酵母/葡萄糖/扁核木油发酵产物、短莲飞蓬提取物、荔枝草提取物、南方红豆杉籽油、南方红豆杉嫩枝提取物、总状绿绒蒿提取物、梁王茶提取物、岷江蓝雪花提取物”共10条新原料备案。
巨子生物深耕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建立重组胶原蛋白分子库,目前已经拥有40多种与人体100%同源的重组胶原蛋白。
上海家化以AI数字化为核心手段、对中国特色植物成分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克服了过去特色植物成分研发中一系列问题,针对青蒿、人参、(金耳)等中国特色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挖掘和研究。
上美股份从2015年启动原料自研,进行多肽成分应用研究,自研环肽成分“环六肽- 9”,最新应用“X肽”新产品“韩束超频X肽系列”也迎来发布。
福瑞达生物股份则在透明质酸+(衍生物)、皮肤微生态友好成分为主的生物活性物的路径上,在过去30年时间中开发出透明质酸钠、硅烷化透明质酸、动物双歧杆菌W3、王浆酸(10-羟基-2-癸烯酸)等创新成分。
这些技术路径背后,中国品牌企业探索出了原料创新的一系列方法论。
比如贝泰妮设定了“小切口、深研发、真管用”的研发方向,通过开放式创新研发体系:包括云南省昆明、上海研发中心,贝泰妮研究院、云南省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以及日本、法国、(瑞士)研究院和前沿联合实验室,并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及专家学者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进行产学研医结合的研发。最终构建出一条覆盖云南特色植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孵化-市场”全链条研发路径。
上海家化则首先总结出中国特色植物原料创新中“挖掘不够、机理不清、标准不一、市场认知不足”的四大问题,随后运用多种“AI+数字化”技术克服难题:
1、建立数字化中医药美容方剂数据库;着眼中国特色植物资源集中区域进行应用挖掘和新原料挖掘。
2、利用AI网络药理学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多组学技术,“找到成分-说清机理-提高认知”,分析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和机制靶点,把青蒿的护肤功能做深做强。
3、用植物基原鉴定和指纹图谱研究,控制重点植物的来源。针对“青蒿提取物”全国7个典型产地,20多个批次的检测分析,形成与功效紧密相关的青蒿提取物的质控方法。
4、在体皮肤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通过可视化方式证实含活性物的产品配方功效,丰富产品可视化传播方式。
总的来看,贝泰妮、上海家化、上美股份、巨子生物、福瑞达、丸美股份、华熙生物……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找到自己独有的成分研发方向。
一方面在高端功能性原料上打破被国际企业“卡脖子”的局面。如巨子生物是全球首家实现重组胶原蛋白护肤终端产品量产的企业,具有重组胶原蛋白“最多”(分子库拥有超 40 种重组胶原蛋白的储备,是目前市面已知最多种)、“最长”(目前唯一披露的可生产全长单链重组胶原蛋白的企业)、“最短”(拥有行业里分子量最小的重组胶原蛋白肽段)的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也走入“无人区”,完成从0-1的创新,在产业化、差异化等方面形成优势壁垒。
比如上美“环六肽-9”采用前沿制药领域的“环状改性”技术,在一众多肽类成分中筛选出“六肽-9”进行“环化”,解决了传统直链肽的三个缺陷: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有限、功效单一,实现了肽类原料的突破式创新。
福瑞达生物股份的新原料“王浆酸”是中国化妆品产业内首次进行“王浆酸”多功效靶点机理研究,并在中国乃至国际首次实现以生物合成技术进行产业化转化的一款多功效原料。
03
原料发挥市场价值,
系统化的科学传播很关键
随着护肤知识的普及,成分是消费者购买护肤品的重要决策因素之一,也是消费者去评价一款化妆品功效时首要的关注点。而从产品研发角度看,成分与功效强绑定。因此,成分成为品牌对消费者宣发的核心沟通点。
而要让新原料真正落地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丽修行大数据显示,在2024年上半年(1-6月)环比2023年下半年(7-12月)的对比中,市场上的化妆品热门成分榜单变化并不明显,前9名包括透明质酸钠、维生素E、烟酰胺、泛醇等原料热度持续,依克多因、波色因、积雪草这些传统热门成分的热度还在持续提升。
美丽修行大数据·2024年上半年市场热门成分榜
此外,在2024年上半年热度提升较快的成分包括合欢树皮提取物、水飞蓟籽油、嗜热栖热菌发酵产物等,对应的产品分别有珀莱雅双抗精华液、逐本植萃玉感洁颜油、娇韵诗双萃焕活修护精华液、韩束红胶囊精华、自然堂第六代小紫瓶精华。
2024年上半年热度飙升成分榜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新成分要转化到市场真正到消费者手里,中间还需要长时间的科学传播和市场教育。但一旦打开市场并不断进化,会形成很强的长尾效应。
《FBeauty未来迹》认为,要做好新原料的科学传播和市场教育,让消费者真正“看得到”“看得懂”“信得过”,需要以下四大核心能力:
1、“讲故事”— —科技翻译能力、文案、视频等内容创作能力。
2、“摆证据”— —完整的原料性能、功效测试数据。
3、“有背书”— —梳理原料研发专利、论文成果、标准建立,通过国家级、国际级舞台证明原料含金量。
4、“持续性”— —持续输出、持续升级。
目前来看,自然堂“极地酵母喜莫因”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案例。
这一原料其实是600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集合体,所以首先从成分命名上,它无法像其他植物提取物或化学生物一样直接以植物名称或化学式来命名,但自然堂给它取了一个与自然堂集团定位颇为结合的名字:“喜默因HiMurchaSin”。
这个命名取自它的基因来源和科研历程,Hi和Murcha代表喜马拉雅山脉中喜酵母的极端生存环境,S和in代表经历重重挑选后的喜默因在菌种库中的属名缩写。
除了名称之外,自然堂还通过“了不起的中国成分”以及与行业研发类KOL访谈的形式把喜默因的研发故事广泛传播:自然堂研发团队从世界第三极喜马拉雅的天然冰床、植被、温泉、当地传统食物中分离出558株特有菌种,建立了喜马拉雅特色菌种库。研究团队历经超25次发酵和下游工艺优化,探索出自主的发酵工艺技术,最终成功开发出极地酵母喜默因。
此外在后续的成分传播中,自然堂还将喜默因的护肤功效研究论文在IFSCC(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学会联盟)会议等国际舞台上发表,并联合新华网、人民网、上海科技报等党央媒传播背书。
巨子生物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科学传播也值得关注。
从2023年开始,巨子生物与《新世相》合作推出“成分中国”大片,系统讲述从上世纪90年代末,集团研发专家范代娣团队从0到1掌握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历程。也是在2023年,巨子生物引入神舟十五号“同款”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论证重组胶原蛋白的实际功效,第一次让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透皮性、胶原促生的功效实现可视化传播。
与此同时,巨子生物还通过在这一领域的权威性站位树立行业地位。持续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巨子生物已经参与起草并发布实施的重组胶原蛋白相关标准已达4项;在市场端,今年3·15期间巨子生物和新华网等媒体联合发布“巨子3·15透明承诺”,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重组胶原蛋白就选巨子”的成分心智。
可见,有足够好的科学传播能力,才能把原料的能力真正转化为品牌、集团的市场战斗力。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