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来源: 联商专栏 宋若嘉 2024-09-27 14:11

闻堰老街_王跃林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宋若嘉

从新天地开始,上世纪90年代,位于上海卢湾区的淮海中路南部的石库门住宅区开始进行改建。1996年5月,香港瑞安集团与原卢湾区政府签署了《沪港合作改造上海市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意向书》,开启太平桥项目的建设。

新天地就在这个区域内,建筑设计师保留了项目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

当时在国内,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形式。

2001年,中国的消费者们,刚刚从传统老式百货一统天下的日子走出不久,商业地产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虽然在1996年,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广州天河城就已经开业,1999年,上海第一家大型现代意义的港汇中心也投入运营。但商业在大部分国人眼中,还只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

二十世纪初,新天地的“Lifestyle”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汇,那时“社交”“娱乐”“休闲”等元素和商业设施似乎不在一个维度。瑞安地产显然发现了这个空白,于是将石库门建筑改造为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修旧如旧的理念、开放的空间氛围、传统与国际化的融合,使新天地从开始就成为了中国商业地产划时代的作品,不仅是上海的时尚高地,甚至还成为知名景点。

2016年,新天地被《福布斯》评为“全球20大文化地标”之一。

新天地开业两年后的2003年1月,万达集团在长春重庆路开出了第一家万达广场,建筑形式为简单的大盒子,但商业逻辑中加入了更多的生活模式元素,并以此为模板,20年内开出了400家万达广场。

这20年里,上海的大型购物中心同样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但上海的魅力,却并不全在这些庞大的建筑中。

曾经的网红:田子坊

1999年就开业的田子坊,既保留了上海原始弄堂房屋和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又经历了工业Loft改造、新潮艺术家影响和旅游经济的冲刷。全盛时期每年1450万人流量,平均每天流量达到4万。

后期因为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各种同质化的旅游小店充斥其中,个性的消亡,使这条曾经红极一时街区走向了没落。

但当年它的商业理念、品牌组合以及空间营造,拿到今天也还可以作为不少网红项目的教科书。

北上海的大宁

2006年,大宁国际商业广场正式开始运营。这个以“BLOCK”为布局理念的街区商业,由15栋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独立建筑,以及11个小型广场组成,完全开放式的布局,在当时的大型商业体中独树一帜。

里面的动线看似复杂,但充满了探索性,走过每一个转角,可能都有一份惊喜等着你。以至于早期有客户反映指示系统不够清晰时,运营商内部讨论觉得,也许这恰恰是特色之一。

摆脱单调的流线,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更多的未知,反而成为了游逛其中的乐趣。

如果说新天地还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在盒子式购物中心方兴未艾之时,大宁国际则让更多人认识到,商业还有另一种可能。

1933老场坊:一个屠宰场的变迁

1933老场坊原身是工部局宰牲场,也就是俗称的“杀牛场”。2007年以市场创意中心的定位进行了重新改建,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特色商业空间,整个项目由5栋独立建筑组成,总面积达32500平方米。

重新改造后的老场坊楼体外方内圆,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布局却又次序分明。充满雕塑感的混凝土坡道、廊桥、花纹装饰的伞状圆柱以及螺旋梯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充满灵性的空间,让人们在现代与历史之间,找到一种微妙而美好的平衡。

有趣的是关于这个项目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清幽宁静,带着历史的悠远,有人则觉得阴森了些,毕竟当年每天有超过1000头牲畜丧命于此。

但无论如何,它不仅是中国厂房改造的早期经典之作,而且在15年前就把艺术、文创以及中西融合玩出了高度。

由于建筑的特殊性,很难给这个项目在模式上做一个定义,但在上海商委公布的20条最美商业街区名录里,它名列其中。

武康庭的故事

同样于2007年开业的,还有武康庭。

如果不是武康路在自媒体时代的走红,这个仅5000平米营业面积的小型商业,可能并不为很多人所知,但在曾经的魔都小资圈里,这里是格调与品味的圣地之一。

浓浓的老上海风情,潜藏在曲径通幽的院子里,入口处分别由三条不同的弄堂组成,无论走入哪条,最后的聚集地都在弄堂深处的庭院。客人在里弄老洋房里穿梭,左右两边的建筑新旧交错,多家充满情调的店铺隐于其中。

其中最老的Coffee Tree,已经开了有14年。

今天武康路已经成为了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武康庭376号原是民国时期外交官郭泰祺的府邸。也没人了解378号在上世纪40年代是贝祖诒(建筑大师贝聿铭之父)府邸。但都不妨碍喧嚣的拍照者们摆出各种姿势,试图将自己与上海的百年历史做一次对接。

嘉里城:不是街区的街区

2010年,上海浦东嘉里城开业。这个集商场、五星级酒店、服务式公寓和甲级写字楼于一身的综合体,商业部分加上地下一共三层,其中商业面积不过30000多平米。

这是个精致而舒适的小型商业,外面是一圈环形商业,中间是一个广场,内部空间灵动,环境清和雅致,品牌特色而小众,所有这些构成了浦东最有格调的商业体之一。

理论上,嘉里城不应该算作街区商业,但是它内部的流线,花车的设置,中庭的集市,都与传统的盒子商业不同,按我一个朋友的话说:“集中的表象下,是松弛的内核。“

它不是街区,却提供了街区的感觉。

在幸福里寻找幸福

2016年,一条名叫“幸福里“的小街区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比起上海大量悠久而知名的商业项目,这条小街并不起眼,但对于城市改造来说,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这条100多米长的小巷打开了围墙,变封闭空间为敞开的街区。结合上海的里弄文化,让这里更加富有烟火气, 同时增加了绿植、水系以艺术元素,比如种上错落散布的香樟树,亲水的步行道,充满艺术想象的雕塑,露天屋顶上生机勃勃的花园和小菜园等。

咖啡厅、小酒馆、蛋糕房、美食剧场,幸福里所有的商业,似乎都想诠释“幸福”这个概念,诠释着舒适、休闲、甜蜜,又带着淡淡的松弛感。

大学路:青春不可辜负

历史的变迁,还在一些传统的街道中体现。

大学路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马路,随着创智天地的发展与成熟,以及周边复旦大学杨浦校区的加成,这里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个周边白领与学生聚集的地方。

比起其他项目,这条街区更贴近社区原始的脉络,雨篷和外摆将室内和户外自然的结合;桌椅在花卉与绿植中露天摆放;吱音生活馆、因味茶、b站的人生一串线下体验店等既文艺又时尚的网红小店,错落有致的分布在街道两边,在意大利墙绘艺术家Millo亚洲最高的46米公益墙画和16米巨幅涂鸦下面;年轻的人们临街而坐,吃饭、喝酒、聊天。

有人说这里“充满了青春的味道。”

愚园路的前世今生

愚园路,也是一条亲近居民的街区,整条路上聚集了60幢优秀历史建筑和108幢老洋房,从建筑肌理上,海派的风格更为明显。

在愚园路上居住过的名人数不胜数,一路走来,名人故居可谓举步可见,钱学森、陈独秀、瞿秋白、蔡元培、傅雷、茅盾、张爱玲、周璇、胡蝶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勾勒出近代中国的沧桑轮廓。

曾有人说过: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

愚园路的打造概念是“艺术生活街区”,其理念是艺术融于生活,而不是生活服务于艺术,将每一个艺术点分散在街道上,融合在生活的场景之中,而不是集中起来放在某些特定的场景。”

街区内的公共市集切实平衡了居民日常生活与城市消费人群的休闲生活,修鞋匠、老裁缝、修锁匠等老手艺人集聚于此,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

首家图像小说主题书店及空间“安古莱姆”、凡几Café&Select Shop等品牌首店,集素·远屋、绞肉机汉堡、onina、泰醉等特色小店,也为这个街区增加了更多的文艺范。

既不愿丢失历史的韵味,又不能受到传统的局限,愚园路的探索,对于街区怎样更有品质的融入居民生活,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现在有个商业名词,叫“非标商业”,但将视线投向上海的过去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你会发现,在这个城市,商业从来没有过标准。

无论时光变迁,这个城市总是在不断尝试拥抱不同,拒绝平庸。

当太阳缓缓升起,城市的轮廓在晨曦中逐渐清晰。高楼大厦在初升的阳光下闪耀,豪华的购物中心还未苏醒,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然而,真正的城市,却隐藏在那些经过雕琢,或者保持原味的街区里。

这里有琳琅满目的小店,有别具风味的餐厅,有温馨雅致的咖啡馆,甚至有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人们在这里交流、分享、相识,建立起一个个温暖的社区。每一条街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家商铺都有独特的味道与岁月的痕迹。

而时光在那些街角巷弄中,也会放慢了脚步。在那里,你能听到时间的低语,感受到生活的本质。这样的城市,才是有温度的,有故事的,有灵魂的。

版权声明:联商专栏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专栏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规转载必究。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