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怎么创新?
来源/品智PLSC
作者/万德乾
近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再次发布2024“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福建厦门,成为这个指数榜单的综合第一名。上海作为以往最常认为的中国便利店第一城市,位于指数榜单的综合第15名,这个名字甚至低于曾与“便利店荒漠”挂钩的北京市所在的第12名。
这是一份按照四个维度调查取样的指数:门店展店增长率(30%系数)、门店人均覆盖率(40%系数)、24小时店占有率(10%系数)、城市整体营商环境(20%系数)。
榜单的样本对象针对了40个城市,基本都是中国最领先或便利店产业突出的城市。
门店展店增长率方面,贵州贵阳以4.9%的增速成为第一,河北石家庄则以-4.4%成为40个取样城市当中的增速最低。这个指数的2023年最高为安徽合肥的11.8%,最低为天津的-5.3%。整个2024年的指数显示,40个城市的平均展店增长率为0.9%。这个数据可以理解为,当前的便利店,处在行业历史周期的展店低增长阶段。
但是这种低位阶段的理解,并不掩盖高增长的头部企业。包括:立志完成10000家店的罗森,长期在浙江盘踞的十足却要北上到山东开出2000家店,还有依然在高速增长的中国便利店之王广东美宜佳。
门店人均覆盖率方面,广东东莞以2048人/店的渗透率,成为这个指数的绝对领先者;对应来看,湖北宜昌则已17982人/店垫底于调查取样的40个城市。这个指数的2023年最高也是东莞的2050人/店,最低则是甘肃兰州的14778人/店。40个城市,这个均值为7204人/店。
对比日本这个全球便利店第一国家,可以看出一些细节。根据可查信息,日本在2016年的人均便利店数据为2329人/店。截止目前,日本全国大概57000家便利店。有趣的是,日本最寒冷的北海道地区,反而是人均便利店覆盖率最高的区域。人口最多的东京市,排在第三名。
对比这个数据来看,中国排在前列的40个便利店城市的7204人/店,显然低于日本全国的2329人/店。但是实际情况显然不是。中国是个有着660万家夫妻小店的国家,还有大量大中小型超市。一旦加上这些关联或相似业态产生的渗透率,中国便利店渗透率其实类似日本状况。东莞,就是典型例证。东莞除了是美宜佳总部所在地,还是典型的没有知名超市和大卖场的城市,这个全面乡镇板块化的城市,当地夫妻老婆店也是品牌便利店翻牌率极高的现状。也就是说,东莞能有2048人/店的情况,恰恰是便利店/小店属于当地主流零售业态的真实反映。
24小时店占有率方面,浙江温州以76.9%的占比位列第一,宁夏银川则以24.2%垫底在40个取样城市。这个指数的2023年最高为广东广州的79.2%,最低则还是银川的12.1%。这么看来,银川的便利店24小时店的比例,非但不能看作是垫底的位次,反而是增长翻倍的领先城市。均值去看,48.1%的占比,说明便利店给人24小时营业的印象,反而不到40个城市的一半比例。
但是具体去看数据排名,位列温州后面的城市包括:厦门、上海、成都、广州、莆田、海口、南宁、南昌、贵阳、青岛……没错,直到第11名,才看到一个长江以北的城市青岛。24小时营业,通常与温度气候与城市经济水平高度相关。甚至在很多人的常识里面,珠三角一直都是24小时营业的突出区域,包括那些并非品牌连锁的个体小店。
城市整体营商环境方面,属于根据便利店/小店业主主观调查取样的结果。厦门毫无悬念的拿到了指数里面的第一名位次,其他名次的城市包括:太原、西安、北京、武汉、南昌、石家庄、宜昌。到了长沙、东莞、深圳等城市,则进入到“良好”的评估区域。福州、广州、杭州则进入到了“一般”的评价区域。
不同城市的营商环境的评估,属于一门玄学。东北地区长期被赋予“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但是哈尔滨、大连两座城市都在这个指数的“良好”范畴的评价序列。上海、杭州、广州这三个中国经济开放领先的城市,却在这个指数的“一般”评价序列。
最后,便利店的整体发展会朝着什么方向变化?
2024年的中国便利店及整个社区小店,属于典型平静如水的现状。除了美宜佳以35000家店称王中国便利店产业,罗森和7-ELEVEn继续在中国便利店行业前10名位置,这个行业没有看到曾经的热闹非凡。
这个行业在过去10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2017年前后掀起的风险资本投资潮、各个省份陆续诞生效仿日式便利店的本土新领导品牌、基于鲜食的便利店商品开发得到全行业的空前重视。
但是直到今年,便利店行业的低单价、低日商、低毛利的“三低”经营特性;以及对应着房租、人工逐年上涨的长期现实情况,导致便利店的盈利能力长期都是困扰着行业的主要问题。
外界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听闻了十几年的知名便利店品牌,很有可能有天突然爆出取得盈利的新闻。这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确实不太常见。与此相对的是,如果一个便利店企业同时拥有前店加盟和后端工厂基地的供应链,不排除这家企业其实通过左右倒手的方式,优先让供应链盈利,尤其是供应链与前店的门店品牌还不属于一个企业。
更让外界所见的情况是,2024年的中国零售产业整体变化当中,零食折扣店代表的社区小店,反而是扩张展店的绝对领先赛道。类似便利店一样,零食折扣店也是特许加盟模式。这个社会的个体加盟人数有个固定规模。要么加盟便利店,要么加盟锅圈,要么加盟奶茶/咖啡店,要么加盟零食折扣店。各类社区业态都在抢夺加盟者。很难看出,便利店在当前有什么特别竞争力。
但是可能还有更现实情况在于,中国便利店的三大类型:
第一是红旗/唐久为主的本土派,主打的是社区微型超市。
第二是三大日系和众多本土新品牌的日式派,主打的是复制日式的出行应急模式。
第三是美宜佳/芙蓉代表的南派广式便利店,主打的也是微型超市和夫妻小店的人口红利。
但是这三大模式,都是以卖货为主。日本的日式便利店那种集合众多本地及城市生活服务功能,也就是银行、邮政、充值等各类便民服务集合的模式,从来都不是国内的主流。即便如此,日本本土当前的便利店形态,也在经历非常剧烈的产业周期升级。
中国便利店的未来在哪里?继续以卖货为主的“三低”模式前行?还是等待资本市场复兴之后让一部分拿了风险融资的品牌“先富”起来?又或者类似芙蓉兴盛那样在社区团购赛道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以及干脆像红旗/唐久这样成为区域之王的稳妥下去?
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的最小化模式,从来都不和中大型的超市、大卖场竞争。一家便利店所在的临街200米范围内的其他餐饮、烘焙、茶饮、咖啡、零食折扣等业态,才是便利店的竞争者。
中国便利店的创新方向,可能也是在这些一条街的邻居那里找答案。
毕竟,这些“邻居”业态,恰是过去5年来,创新力度最领先的社区小业态。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