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没有最适合“版本”,为何在中国无法再造山姆和胖东来?
来源/浪潮新消费
撰文/弓羿
不久前,名创优品以63亿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引发行业震动。
这像是零售业沉寂已久后的一声惊雷,让我们看到除了胖东来、山姆、Costco等行业星火之外,传统零售探索的另一种可能。
叶国富在最近的分享中提到,要做未来世界级的零售巨头,一定是融合“必选+可选消费”,没有勇气,何来运气。而宁高宁在对此事件的评论中也谈到,胜负不在交易本身,关键在于企业家能否看准其中机会,并给自己开辟新的战场。
但除却企业家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何更深一步理解行业整合背后所需要的价值观匹配,人才资源储备,核心能力建设,怎样去面对这里面的阶段性规律和种种非预期难题,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实对于复杂的行业并购来说,交易只是开始,往后旷日持久的磨合才是真正的考验,好的结果更需要长期正向的化学反应。不管是日本90年代末进行的大量收并购,还是类似阿里收购高鑫零售,安踏收购始祖鸟母公司等,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未来思考。
罗森中国副董事长张晟
围绕此,近日浪潮新消费深度对话了零售行业老兵、罗森中国副董事长张晟,他参与推动了罗森在中国市场门店数从不到500家到5000家以上的崛起过程,也是众多零售创新战略的制定者,对于零售企业产品开发、精细化管理、跨区域经营都有着独到的实践见解。
在收购前,“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没有合适的人才,战略再好也难以执行。”在收购过程中,“价值观的碰撞是关键,足够的耐心是成功收购的必要条件。”在传统零售被收购后,“首先应该想的是如何把资金用在恢复消费者和供应商信任上,这才是最重要的。”张晟在访谈中,抽丝剥茧地为我们提供了深层视野。
当下,以名创收购永辉做为重要标志事件,消费行业的并购整合正在进入加速期,也许没有针对每家企业的标准路径,就像张晟说的“零售没有最适合的版本,在中国无法再创山姆和胖东来”,但他的这些底层思考、建议,足以给到大家深度的参考借鉴,尽量少一些理想化的大开大合,更多一些务实的准备和坚守。
浪潮新消费:不久前,名创优品宣布以63亿人民币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从2017年新零售兴起,到今年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电商平台线下布局貌似收缩了很多,而线下新巨头却扮演起兼并整合的角色。
你认为零售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转变,类似收购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什么因素?
张晟:收购与合并的成败,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价值观的契合。国内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电商,都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这些企业能发展到今天规模,关键在于都有各自独特的团队价值观。
因此在收购过程中,价值观的碰撞是关键,耐心是成功收购的必要条件,如果收购双方有共同的价值观且能力匹配,短时间就能带来业绩。从三个角度理解:
第一,很多企业在收购初期往往忽视价值观的碰撞,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理解不足,其实对收购双方来说,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是成功的第一基础。
如果做不到这点,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理想,而互联网和传统零售在价值观和人员匹配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过去几年零售业并购出现挫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能力也是关键,收购方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赋能被收购方?传统零售近年来的确遇到一些瓶颈,但不能只看行业的缺点。
举个例子,中国足球2002年能走出去,也正是因为教练米卢看到了中国足球的优势——身高,这和收购的逻辑很像,要懂得发挥对方的强项。
如果只看到对方的缺点,自然会想改变,很多收购方专注于补短板,但这并非易事,因为被收购企业的短板可能是天生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补得出来的。
第三,跨行业收购时,收购方的能力是否适用于被收购方,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收购方拥有的能力,放在被收购企业上反而可能水土不服。
收购双方的磨合时间过短,相互理解不足,往往是收购不成功的原因。
浪潮新消费:过去那波新零售浪潮中,电商平台收购零售企业的结果不甚理想,在你看来有哪些显性的教训?历史上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案例?
张晟:打个比方,在救一个溺水的人前,必须先问自己是否有能力施救,而不是盲目行动。此外,如果被救者挣扎,而你自身能力不足,结果就是两人都陷入危险。这就是价值冲突的表现,被救者往往坚信自己的价值观,自然会容易反抗。
以联想收购IBM为例,如果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那么资源共享、人才共享等计划就很难实现。
但如果想彻底改变,就必须有足够耐心。日本银行业在90年代末进行了大量的兼并收购,从计划到实施通常需要10-15年时间。
今天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耐心?现在大家希望的是今天收购,明天就看到结果。
如果作为财务投资者,可以尊重对方按照原有的价值观经营,但如果被收购方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继续让其自行经营显然无法取得好的结果,如果加以干预,又需要重新磨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比如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就是中国零售并购的典型案例,收购完成后,最终的消化整合花了好几年时间。
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成功的收购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浪潮新消费:名创在收购时叶国富提出,名创本身是可选性消费,而永辉是必选性消费,二者可以互相补充板块,扩散到更大的人群。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张晟:从战略上看并没有错,但兼并收购的问题往往出在战术层面。
第一,收购方派遣到被收购方的人员是否能够融入新环境,如果只听从派遣方的命令,与原有团队的冲突在所难免,毕竟不能一夜之间替换所有人。
第二,如果派遣的人能够理解、认同并尊重原有企业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变,那收购方是否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任就成了关键。
比如阿里2017年收购大润发,真正显现出结果也花了5、6年时间。
原因在于,原本清楚知道自己有能力的人,一旦跨界,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在新领域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而不知道自己没能力的人,最终带来的结果也会很可怕。
被收购方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清楚自己没能力,二是不清楚自己有能力。今天的零售业实际上还存在很多机会点,这些都需要收购方的发掘和鼓励。
最差的情况是双方都不清楚自己没能力,这样的收购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所以正确的选择和自我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就像婚姻中的“七年之痒”,长时间的磨合后,如果双方无法继续适应,就可能走向分手。
浪潮新消费:因为线上红利的消退,线下机会的抬头,以及当前环境下零售资产比较低价,大家认为零售行业整合即将迎来窗口期,未来会产生更具代表性的行业龙头。
但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痛苦和复杂的,不会马上就进入到新的阶段,如何看待这一进程和不同阶段将面对的问题?
张晟:兼并收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资本扩张,资源共享有限,接着是技术共享,但常因客群差异而面临获客成本高昂的问题。
最后是针对同一客户群体的兼并,比如名创优品和永辉,他们的客户群体是否真正重叠?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比如玛氏收购品客薯片,看似技术不同,但客群和销售渠道是一样的。
另外,收购相应的人员储备也非常重要,他们需要得到双方的信任。很多欧美企业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时,已经提前做好了人才储备,今天也能看到很多中国人在欧美企业里担任高管。
而很多日本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因为没做好人才储备,遇到很多困难。
所以战略层面的想法最终需要战术层面的人才来实现,没有合适的人才,战略再好也难以执行,这是今天零售业整合能否顺利进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浪潮新消费:名创收购永辉后,胖东来随即宣布停止对新的企业进行帮扶,于东来表示“再调改企业,一个也不帮了”。
有人说胖东来是被利用了,也有人说帮扶行动给胖东来自身没有带来收益。你怎么看待胖东来的举动?
张晟:至于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停止帮扶,可能只是巧合,从旁观者视角看,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也许在收购完成后,胖东来的人才储备和能力,确实不足以改变规模庞大的永辉。
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放弃了,可以说是急流勇退,或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胖东来的于总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如果无法改变,那不如在名创收购完成后及时停下来。
中国的市场非常复杂,当胖东来走出中原地区,其原有的经营策略和人才视野是否能与沿海地区相匹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浪潮新消费:名创收购永辉后,会走胖东来路线,还是再造一个中国版的山姆?你觉得哪个版本会更合适?
张晟:我一直有个观点,零售没有最合适的“版本”,中国不能简单复制美国、欧洲、日本或中国台湾的模式,因为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的零售业似乎总在学习他人,缺少自主创新,比如便利店学的就是日本。
但其实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独特性。胖东来之所以更多地在中原地区帮扶,而没有扩展到沿海或东北、西北地区,是因为每个地区策略、打法形成都需要时间,许多做法必须升华到理论层面,才能变成“神似”而非“形似”。
浪潮新消费:今天的零售企业如果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需要注意什么、强化什么?
张晟:首先是要有足够耐心,这也是我由衷尊重胖东来的一个很大原因,他们这么多年耐心深耕河南,在盲目追求规模的当今尤为难能可贵。
此外,也能看到永辉在福建和重庆表现不错,但一到上海、北京就开始痛苦,关键就在于,跨区域经营时,整体环境、气候、人群的变化,使得原本的能力不再确定,这才是大问题所在。
说到底零售业是需要精耕细作的,日本零售业历经多年发展,真正能跨区域大幅扩张的,大概也只有永旺,连伊藤洋华堂最近也在收缩,说明跨区域经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浪潮新消费:之前你负责罗森时,十几年中获得了巨大增长,这些增长模式对今天的零售企业有什么启发,应该怎么选择更适合的成长路径?
张晟:核心在于我常提的“经营三精”:产品精致化、管理精细化、营销精准化。
首先,产品精致化方面,日本的研发值得我们学习。许多零售业者赴日学习,但产品的精致化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会的,因为触动日本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未必能打动中国消费者。
同样,上海消费者的喜好,未必能复制到华北、东北和西南。因此,产品的精致化必须去繁就简,宝洁前总裁说“simple is best”,也就是学习产品精致化时,也要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应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管理精细化,日本和中国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过度精细化可能导致成本无限上升。所以必须简化流程,因地制宜,才能提高效率。
最后,营销精准化。这一点没有固定模式可学,只能掌握原则、原理和理论,因为每个市场的目标客群都不同,像胖东来和山姆的客群就不一样,必须在找到自己的客群后,再进行精准定位。
从营销精准化的角度看,名创和永辉的组合可能不太符合这一原理。
浪潮新消费:你刚才说产品精致化要去繁就简,“简”的话为什么就变好了?正常逻辑是要服务更多人群的更多偏好,如何在简化的过程去实现它的目标?
张晟:很多时候我们给产品添加了不必要的功能,这实际上增加了成本。以智能手机为例,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对手机功能的需求大不相同,年轻人喜欢尝试各种新功能,而中老年人可能只需要基本的通话和信息功能。
他们认为高端手机价格贵,往往是因为他们不需要那些额外的功能。
因此,了解目标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为他们保留必需的功能,去除那些不必要的,这样才能提供更合理的价格。
像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技术发展迅速,但其中有些技术就是不必要的,比如90年代的高清电视,色彩过于鲜艳,超出了当时输出设备和人眼的识别能力,最终被数字电视取代。
即使是iPhone,也会推出不同版本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做产品一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但前提是要搞清楚你的消费者到底是谁。
以盒马鲜生为例,最初盒马的店面装修标准非常高,但如今最成功的反而是盒马NB模式。尽管高档装修可以给人带来舒适感,但清洁和适度的服务才是消费者始终关注的重点,盒马NB模式的成功,在于它回归了零售的本质——产品。
浪潮新消费:今年的大卖场和商超发展都不是特别顺利,大润发传闻将被出售,步步高被申请破产审查,永辉也被名创收购。
今天传统商超所面临的低毛利、低客流、低日商等困局,你认为要靠什么样的方法去自救或者改变?
张晟:除了大润发之外的中国传统大卖场,在今天都面临一个问题:都想求变,但好像都是在盲目地“乱变”、“瞎变”,这样做的风险很大,会导致资金不断流失,一旦资金耗尽,企业将无法继续变革,最终就可能被收购。
大润发的情况有所不同,它面临的是互联网与线下零售能否真正融合的问题,这涉及到双方理念和方法的整合,目前我们还未能见证这一点。
至于盒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经历了很多波折。现在盒马NB模式似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类似于日本的业务超市。
然而这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如果完全直营,小业态是否有未来;二是盒马鲜生是否具备加盟的基因,这关系到其未来能否快速扩张。
关于加盟,核心症结在于盒马鲜生是否拥有相应的基因和人才。
同时,从阿里的战略角度看,线上线下融合的道路还需探索多久、未来是否行得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见证。
浪潮新消费:所以传统大卖场、商超最有希望的变革出路在哪里?
张晟:首先,大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也是我经常提到的自有品牌、买手制和极致供应商管理这三点,但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这些和企业的商誉关系很大。
过去中国传统零售业常常挤压供应商,对自身的商誉造成了一定损害,在今天做自有品牌和极致供应链的时候就受到了影响。
虽然方向明确,但如何快速提升商誉,赢得供应商的信任,做好这一点还需要时间。这样的角色转换并不容易,尤其是买手制的自有品牌采购,要从以往的高高在上走下来,放下身段与供应商平等协商。
这个过程中心态的调整是第一位,即使老板有这样的心态,但员工未必,也需要形成思想的统一。
所以如果一家传统零售企业被收购或投资,首先应该想的是如何把资金用在恢复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信任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像日本的零售业,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挤压供应商,大家的关系也处在更健康的状态。以前伊藤洋华堂的总经理每次来上海都会特意拜访我(我当时是一家日用品制造企业的全国营销总负责人),而且他们也一直保持着这种低姿态。
我刚到罗森时,非常感激前任们在供应商那里积累下来的好口碑,我自己也花了三年时间拜访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大供应商,建立起信任,因为虽然不拖欠货款,但采购量不上升,也会导致信任流失。
另外,提高员工的信任度也很关键,当员工认为公司发展不及预期时,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裁员,但我没有这么做,反而是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人员成本在公司费用中的占比。
最后,恢复消费者信誉也非常重要,必须从门店的整洁、服务和产品这种细节做起,当然这个过程也会非常缓慢。
浪潮新消费: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利润下降,或者非常难适应?
张晟:改革时如果不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和流程再造,成本一定会大幅度上升,这种情况下关键在于如何做好结构性改造。
比如我曾提出的大店长制,这种模式下,一个店长可以管理3-5家店,这样既不需要增加成本,也不降低原有的效果和效率。
这样的改造并没有统一的范式,而是要在足够了解自身企业的条件下,找到既能减少成本又能增加效益的方法。
另外,还要在改革过程中获取新老股东的信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满意度,二是供应商满意度,这两项如果投钱进去,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但难免会让股东觉得企业开销太大,而股东对你资金使用的信任度就是其中的第三点。
第四是保持经营现金流为正,企业在发展,投资现金流可以为负,但经营现金流一定要为正,这样才能让别人愿意投资你。
当初我通过整合流程和标准化,将门店装修期从100天缩短到30天,就省下了70天的租金,但装修成本可能会上升,这时要想清楚,规模扩大后,成本会下降,同时省下的70天可以带来更多生意,如果经营得当,现金流一定是更健康的。
这一切都基于产品精致化和管理精细化的平衡,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平衡点,才能提升竞争力,最终达到提升消费者和供应商信任度以及股东满意度的目标。
浪潮新消费:产品精致化和管理精细化的平衡是在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中应该怎么找准这个平衡点?
张晟:核心是要找准客群、精确理解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定期的市场调研是必须做的,但不仅仅是委托给调研公司就可以了,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自己参与到问卷设计里去,因为每年你关注的焦点和消费者的想法都是不断变化的。
而且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如果采取的提问方式不同,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只有沉下心来自己进去参与,才能敏锐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化。
第二,管理层和经营层需要深入一线,但这不仅是为了走访,更重要的是在走一线后能提出共性问题,并集中解决,这样才能提升效率。
当然,投资人的耐心是有限的,所以我常说,思考时要慢一些,而行动时要快一些,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反馈也要更及时,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准精细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