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SPAR联手华冠首入京城 向制造商延伸?

来源: 联商网 2010-09-13 17:27

  全球最大的自愿连锁组织——国际SPAR终于一脚迈进了北京。

  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时刻,SPAR用了整整6年。北京华冠商贸有限公司的加盟帮助它实现了这一“梦想”。9月5日,SPAR适佰家大卖场北京管庄店正式亮相。

  对任何零售商来说,北京都是极具战略地位的市场——SPAR当然也不例外。

  “北京市场具有标志性意义。”国际SPAR全球总裁高登·康贝尔对记者说:“这里不仅发展机会大,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SPAR正式进入一线城市。”

  SPAR于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另一家国际自愿连锁组织——美国IGA暗自较劲,在华大力发展会员,吸引中小零售商加盟。但6年后,会员的多与少或许已不再是SPAR最关心的问题,其积极拓展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深谋远虑。

  “闯”入一线市场

  SPAR适佰家是SPAR在中国一线城市开出的首家门店,也是SPAR在中国的第100家店。

  “这是我们在一线城市的标杆。”SPAR中国首席代表张智强给了适佰家如此定位。

  SPAR适佰家从筹备到开业一共5个半月,这家大卖场位于朝阳区三间房路与管庄路交界处,经营面积10000多平方米,商圈涉及5公里,商品以生鲜、食品为主,日用快消品为辅。

  9分钱一斤的冬瓜,5.99元/斤的大蒜,0.99元/斤的黄瓜,4.99元/盒的汇源果汁……开张首日低价促销抢走了周边欧尚京客隆、美廉美等超市的不少风头——当然,在门店设计和购物环境上,它的确要强于周边其他超市。

  显然,北京市场的头一炮,SPAR打得不错,尽管这样的促销有些不惜血本。

  对于加入国际自愿连锁组织,华冠早在3年前就开始考察。在华冠总经理肖英看来,SPAR和IGA都非常优秀,但重要的是,“华冠需要什么,谁能给我需要的东西。”这位睿智的女性直率地说,在这方面SPAR更胜一筹。

  有了SPAR体系的支持,华冠走出房山也更有底气。年底前,华冠还将在四环外至少开出3家SPAR社区店——这种比SPAR大卖场面积要小的业态以经营生鲜为主,通常占到整个门店的50%-60%,也是国际SPAR最擅长的业态之一。

  而到2011年底,将有10家SPAR门店陆续与北京消费者见面。肖英称,今后,一些符合条件的华冠超市经改造后也会更名为“SPAR适佰家”,但符合华冠品位的门店仍将延用原品牌不变。

  品牌统一之惑

  有意思的是,SPAR适佰家大卖场丝毫不见华冠的影子。

  这一点,让前来祝贺的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也有些纳闷,“消费者对本地品牌还是有感情的。”他说:“为什么没体现华冠的品牌呢?”

  同样前来祝贺的湖南佳惠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爱华则诙谐地表示:“这恰好是SPAR在中国的第100家店,所以取个谐音,叫适佰家。”佳惠也是SPAR成员,不同的是,在湖南怀化,其已开出的2家SPAR门店都叫SPAR佳惠。

  但华冠总经理肖英却不是特别在意。因为SPAR能够告诉她,什么样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超市,华冠如何才能走出房山区域。她对市场有清醒的判断,3年内只寻求在四环外开店,目前没有到市中心地带的拓展计划。但如果中心城区有合适的地段,SPAR适佰家也愿意去,而且一定能够做好。

  事实上,其他省份的会员也有各自的品牌。在山东,家家悦开的SPAR门店,中文名叫“十八”;而东莞嘉荣开出的叫“喜伴”;在山西和湖南则仍沿袭会员的“美特好”与“佳惠”原品牌。

  这样的做法在国际SPAR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在其他33个国家,品牌都统一只叫SPAR,只有在中国,才会在SPAR品牌下还有后缀。张智强解释说,这是国际SPAR为了更适合中国市场做出的决定,因为中国消费者很多不会读“SPAR”的英文。而且,中文不一致并不影响SPAR品牌的整体统一性。

  这样解释似乎也颇有道理。不过,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真正原因可能是中国SPAR会员企业浓浓的自身品牌情结。去年5月,国际SPAR与中国SPAR会员企业在北京曾开了几天“闭门会议”,一项重要议题就是会员企业要求像IGA那样,允许在SPAR门店保留企业自身品牌。最终的结果是,国际SPAR做出了相应的妥协。

  向制造商延伸?

  登陆北京市场后,SPAR会否将目光更多投向一线城市?

  SPAR中国董事长、山东家家悦董事长王培桓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SPAR最开始是从二三线城市起步,经过了长达6年的探索、磨合,现在到了向全国推广的时候了。

  但问题是,SPAR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战略。是否进入一线城市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会员企业的规划。比如广州和深圳,要看东莞嘉荣是不是有这样的计划,同样,什么时候进入武汉,决定权在湖北雅思。“如果你问我上海,那就要看能不能尽快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了。”张智强说,不过,对于北京市场,肯定会逐步加速。

  SPAR用6年才开了100家店,但这一数字马上将翻番。王培桓透露,明年一年就要再开100家店,“有一半以上的门店网点已签约完毕,而且春节前就会有20家SPAR新店开业。”

  然而,扩张一线城市、开更多店或招募更多会员虽然都重要,但这些背后,隐藏的是SPAR在中国市场的“野心”——自有品牌

  在欧洲市场上,SPAR会员企业30%的利润由自有品牌创造,在英国这一比例甚至高达40%,最少的奥地利市场也达到20%。因此有人惊呼,比起零售商的角色,SPAR更像一家制造商,而且这才是其盈利的关键点和可怕之处。

  对时下的中国市场来说,它还远没有到可怕的程度。因为从食品、饮料到日化用品,几千种SPAR自有品牌中,只有320种进入了中国,销量占比不到5%,且多以低价产品为主。

  尽管一些产品也很受欢迎,像SPAR婴儿湿巾只卖8.8元一盒;4双装的SPAR薄棉袜售价9.9元,还有SPAR薯片等,但自有品牌的铺就之路并不平坦。主要原因是,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自愿连锁组织,在中国零售业界也颇为知名,但在普通消费者心中,SPAR依然是个新生事物。在适佰家卖场附近,消费者大多对SPAR一无所知。就连在卖场里抢购的顾客,也仅仅是因为看着像个大超市,商品便宜,至于SPAR,“我一点儿也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人们虽然习惯了接受新开业的超市,但对新“冒”出的超市提供的自有品牌却有着本能的怀疑。

  这一点,王培桓表示“很理解”,“SPAR自有品牌的销量与门店的影响力是相吻合的,消费者对它的了解才刚刚开始。”他说:“但我们马上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SPAR中国董事长,王培桓对有着宏大的规划愿景。“我们会逐步增加自有品牌的品种。”他认为,如果SPAR中国会员销售额达到1000亿,而自有品牌比例能达到20%,就意味着有200亿的巨大市场。

  这也意味着SPAR中国公司能够获得充足利润,一般来说,自有品牌商品比其他商品的利润要高出10%以上,并且SPAR根本无须发愁为自有品牌寻找分销渠道。

  但张智强却不这么理解。因为自有品牌的开发都由各个国家的SPAR公司负责,只有极少部分由国际SPAR主导。拿SPAR中国公司来说,它只负责自有品牌的开发、谈判、设计、寻找代工制造等环节,具体到订货、结算等,都由各会员企业与生产企业自行对接。而且,在SPAR中国公司,会员的股份是均等的。

  也就是说,SPAR中国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它更多是服务会员企业,因此,张智强不认为SPAR更像制造商,“SPAR是零售商,而且一直会是。”他强调说。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陈岳峰)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