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液态奶标识标注管理的通知》,规定只有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巴氏奶才可以标注为“鲜奶”。业内人士认为,新标识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之前的“禁鲜令”的相关条款自然宣告无效,这对海南本地生产巴氏奶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奶品已少见“鲜”字
纯牛奶、纯鲜牛奶、优质纯鲜奶、纯香牛奶……以前,在海口几家商场、超市的牛奶专柜区,消费者常会见到这些名目繁多的牛奶名称,然而记者日前采访时发现,因国家对“鲜奶”标注有了严格规定,目前牛奶包装上满目“鲜”字的现象已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菌”字。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奶制品中,仅有海南两家牛奶企业在外包装上打上了“巴氏鲜奶”字样。其他像外地品牌如蒙牛、伊利等则在外包装上打着“纯牛奶”字样。
海南一家牛奶生产企业人士介绍说,现在国家对标“鲜”有严格规定,要求必须以生鲜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处理的巴氏杀菌乳,才能使用鲜牛奶的招牌。由于鲜奶保持期一般在7天时间,外地企业因运输问题,难以达到“鲜”的要求,所以也不敢轻易使用“鲜”字眼了。
巴氏奶和常温奶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两种乳品加工方法,常温奶的特点是将牛奶加热超过135摄氏度,保存期比较长,但流失的营养成分比较多。而巴氏奶通过长时间低温杀菌,保存时间较短,但却是真正新鲜的牛奶。
本地企业有优势
业内人士介绍,巴氏奶和纯奶在营养及鲜味上都有很大差别,将巴氏奶和常温奶笼统称为“纯牛奶”,巴氏奶的新鲜优势就丧失了。
据了解,由于鲜牛奶营养价值更高,一直受到市民的青睐。而“禁鲜令”出笼后,统一的纯牛奶标志让市民容易混淆不说,本地奶企的市场份额也被外地企业“吃”去了不少。
“由于‘鲜牛奶’的字样正是‘巴氏奶’阵营的主要卖点,鲜牛奶重回市场,对海南奶企是好事。”海南雪古丽乳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原来国家“禁鲜令”规定,巴氏奶不能标鲜奶,只能标“纯牛奶”,从而使巴氏奶失去了与UHT常温奶竞争最为有力的武器,市场空间受到一定积压。
业界认为,现在“禁鲜令”解禁,国家规定以生鲜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处理的巴士杀菌乳,可标“鲜牛奶/乳”,这对海南企业是一个机会,海南本地企业可以借助这股东风,占领更多的“鲜奶”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件好事,可让消费者做到明白消费。国家将保质期短的鲜牛奶和纯牛奶区分开,市民购买牛奶时,只要认准包装上的“鲜”字就可以了。
“禁鲜令”事件
“禁鲜令”风波困挠中国乳业达3年之久。此前,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指导其具体实施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均规定,对于以原奶为原料、采用巴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巴氏奶不能称为“鲜奶”。
对此规定,业界争论不休,引发中国两大奶业协会之间,以及做巴氏鲜奶产品为主的企业阵营与做常温奶为主的企业阵营之间的博弈。
“禁鲜令”原本于2005年10月1日全面执行,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遭到了来自“巴氏奶阵营”的强烈反对,曾三度“难产”:第一次是延期到2006年6月1日,随后又延期至11月1日,第三次则延期到2007年1月1日后。
从2007年1月1日起,曾被延期3次的牛奶“禁鲜令”终于获准实施。按照规定,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鲜奶的标准术语应该是生鲜奶,即刚刚从奶牛身上挤下的奶。
相关链接
巴氏奶:指采用巴氏杀菌法对生牛奶进行杀菌而成的奶制品。巴氏杀菌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发明而得名,对牛奶采用低温(72℃~85℃)杀菌处理,既能够达到安全饮用标准,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的营养和鲜味。巴氏奶需要在2℃~6℃下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在7日左右。巴氏奶在乳品行业内又称低温奶。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记者程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