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超级市场在一线的广州、上海等地悄然兴起。与国外零售业相比,中国的零售业整体仍然落后,但相对于便利店与购物中心等业态,超市在中国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当前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是市场发展的主导,标准超市、便利店等紧随其后,加强了业态对快速消费品市场的渗透。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超市零售行业领先企业经营分析报告》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超市行业的门店总数、总面积、员工人数、销售总额、利润总额等都表现出了稳步上升的态势。近年来超市行业销售净利率为2.35%,平均销售净利率为2.6%。从中国连锁企业百强排名来看,零售行业的集中度正在提升,超市行业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前10强占社销总额和连锁超市零售百强的比重在2009年分别达到2.7%和52.8%。超市10强门店数与其占超市连锁百强门店总数的比重在2009年也达到了34.1%。
由于二线城市基数大,从门店数量、店面总买面积、员工总人数、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上都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甚至从平均数据来看,二线城市在平均单店销售和平均人效上也占超过了一线、三线城市。平均单店盈利额一二线城市差别不大,分别为42万元 和45万元,超过三线城市的24万元;但人均盈利额二线城市达到了13030元/人,高于一线的11330元/人和三线的6950元/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超市连锁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与人均GDP水平关系密切。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连锁超市和大卖场开始盛行并且依据它们强势的扩张性质成为第一主力业态。我国的人均GDP2003年超过了1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连锁超市和大卖场高速发展阶段,而标准超市已经处于衰退阶段。
据预测,到2018年中国分别可以容纳4801个超市卖场,超市卖场面积分别为4801万平方米。
随着连锁超市竞争日趋激烈,商品销售利差空间缩小,越来越多的超市企业选择通过开发自有品牌提升利润空间。对消费者来说,自有品牌产品价格更低;对超市企业来讲,自有品牌商品除了吸引顾客,还可以省去品牌使用费用和中间供应环节,保证较高利润。比较而言,通常供应商的商品毛利率在5%左右,而自有品牌商品平均毛利为15%左右,可见自有品牌商品毛利率远高于供应商产品。开发经营自有品牌已在国际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如沃尔玛在全球每年30%的销售额、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其自有品牌。
2012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企业调查结果亦显示,在65家大型超市和超市典型店铺中有43家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占门店销售额6%,比较西欧市场的38%-42%以及美国市场的24%以上,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华大型外资超市企业领先开展自有品牌开发和经营,麦德龙预计2012年其自有品牌商品销售份额提升至23%;日本零售集团永旺旗下自有品牌TOPVALU(特慧优)2012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资料来源:前瞻网
《2013-2017年中国超市零售行业领先企业经营分析报告》 ,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