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龙凤胎”的贺岁之日,我们如期赴约,并深度回访。
尽管炮响鼓鸣,舞起歌扬,可我们的心早已飞进了商场。
一年过去啦,我们接产的“双胞胎”,到底长得怎么样?是天生丽质可爱,还是骨瘦如柴,弱不禁风?
人们当初的那些疑问和焦虑,实践中,到底是消除了,还是继续狐疑满身?万千纠结,让人难以hold住。
为了说清楚,商场“双胞胎”这件前所未遇的事,时光还得穿越回一年零五个月前。还得回到那场思想大碰撞,方法大创新的舞台上。
大家知道,这几年城镇化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在地级和县级的三四线城市里,商场盖得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但更多的开发商,事前很少做专业咨询。把商场面积盖的大不算大,小不算小。如果面积足够大,或可在做购物中心+超市+N项现代配套服务项目后,还能再把家具商场什么的组合进来。如果不算太大,那就直接做个商业综合体。面积再小一些的,干脆就只做个商场。
(当然了,建筑物的使用定位,首先取决于项目能否成立的九大要素,而不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体量来决定。上面的三种选择,都是假定在市场有需求、有机会的前提下探讨的,这点万万不能引起误解,不能本末倒置)
最麻烦的是,无论你怎样组合,眼前的面积都无法有效利用。
这种事让人非常为难与棘手。可商场盖成了,建筑结构和面积,已不可逆转。投入使用,更如箭在弦上。
在多种方案比选中,我们的目光越来越朝着双定位方向聚焦。也就是把百货类做成双定位,一边是高档区域,一边是中档区域。
可大家的担心和疑虑也接踵而来。
人们知道,在上海的徐汇商圈里,高档、中档和低档商场,同时生存和发展,创造了顾客立体交叉,商场错位经营的全国典范。打破了高档商圈和低档商圈的机械划分法,批判了非高即低,非黑即白的商圈教条主义。
北京鑫源购物中心,一个单栋建筑物,经营面积就达50多万平米,创造了当时的亚洲第一。他们大胆地引进了居然之家。让百货类商品和居家用品类商品,这两个过去认为互不搭界、互不补充的东西,同在一个商场中择邻而生。这种经营定位,用良好的经营业绩,打破了同一商场,只能同类商品相伴相生的传统禁锢。
从“一国两制”,到“一圈多商”,再到“一商多类”,无不是创新和探索的结果。
但“一场两档”,同是服装百货类,商场的南头是高端,北头是低档,东头是天堂,西头是地狱,有钱的人嫌档次低,没钱的人又嫌贵。会不会成了“姑姑不亲,舅舅不爱”的吊死鬼?况且,过去也有些商场,在同一区域内,辟出一块精品区,即“一区两档”,实践效果不好的前车之鉴。
按说,商场的顾客群定位,是没有错的。商场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是个经典理论,他不是一堆用剩的垃圾,可以完全抛弃不管。
经过对业内教训成因的深挖细究,并针对大家担心的几个主要环节,我们做了防范性的创新与改进。并认真制定了“五区隔五结合”的实施方案,即区域的区隔与结合,品牌的区隔与结合,招商政策的区隔与结合,价格段的区隔与结合,营销方式的区隔与结合。
在主力品类做了有效放大,辅助品类忍疼割爱,坚决舍去的总要求下,一场既富有创新,又怕日后经营受挫的攻坚战打响了。
尽管当时的招商和开业效果都不错,可能否顺利经过春夏秋冬的四季检验?
当看到两类商户都堆满了笑容,看到个个商铺前都人头攒动,我们的心,终于如一块石头落地啦。
经过与商场和商户的多重交流,大家在我们的问卷上,给了92分的意外高分。
应当说,我们的成绩是优秀的,我们的“一场两档”,开创了商场定位的双赢实践。我们接产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如今双双长得白白胖胖,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