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在各行各业上演。作为传统的零售渠道,国内曾经“高大上”的百货业也逐渐风光不再,销售增长疲态尽显,利润水平每况愈下。多方数据显示,自2012年2月伊始,百货业销售增速持续落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年,主要上市百货企业营业利润率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
竞争环境的加剧和自身经营模式的局限性都让百货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竞争压力之下 百货业谋求变革
根据世邦魏理仕最新发布的《演变中的中国零售业格局》报告,现在传统百货业面临内外因双重压力,外因: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社零总额增长放缓;多元化零售业态的兴起,商业竞争持续升级;电商兴起对于实体零售商形成冲击以及人员和租金成本的不断上涨也在进一步挤占百货的利润空间。
而从内在因素来看,经营面积有限的客观因素制约了百货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百货长期以来对联营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商品经营能力弱化,利润空间被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蚕食而无能为力;自营能力不足也是国内百货千店一面的原因之一。
此外,市场基本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消费能力增长也趋弱。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同时,国际品牌回收中国地区的经销权的事件也看涨,这对于国内百货公司发展也是利空消息。
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传统百货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根据世邦魏理仕的统计,百货企业目前主要的应对方法有:百货店类购物中心化、开展自营业务、提升自有物业比重和线上线下业务联动等。
购物中心以其丰富的业态配比和良好的购物环境正逐步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消费场所。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底全国主要城市购物中心总量约为3100家,而十年前还不到300家。对于业态相对单一的传统百货而言,都希望通过商场扩容改造、引入时尚品牌旗舰店、增加商场体验性元素等手段来营造一种类似于购物中心的消费体验。
国外知名百货的经验表明,成熟的自营业务往往能够为百货企业提供较为丰厚的利润,因此,自营业务也被国内百货公司视作脱出困境的一剂良方。据了解,国内主流百货企业现在已纷纷试水自营业务,如全国/区域品牌代理、组建买手团队等。但世邦魏理仕研究部高级董事谢晨也提醒道,国内百货公司培养自营能力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此外,提升自有物业比重和开展线上线下业务联动也是趋势。为控制不断上升的租金成本,部分百货企业纷纷通过开发或项目收购等形式加大自有物业比重。而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百货企业也开始关注并试水网上平台的建设,希望通过线上购物平台的搭建多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中国零售市场前景仍然很大
尽管国内百货业的发展之路面临困境,但是,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国区主管、执行董事陈仲伟却也谈到,“中国消费市场仍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零售市场仍将保持双位数的增长。”研究数据显示,到2016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到2022年,中国零售消费总额将占EIU监测的60个重点市场的1/4。
陈仲伟认为,百货公司想要走出当前困境,当务之急是增强和重塑百货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门店网络拓展、商业模式优化和新技术应用这三方面入手。
由于发展时间短、地方百货“割据”等原因,国内百货鲜有建立真正的全国网络;同时,近年来遍地开花的购物中心建设使购物中心在零售渠道重要性方面有赶超百货的趋势。因此,世邦魏理仕认为,百货应加快全国布局以巩固渠道规模优势和扩大连锁效应。
而自营能力是令百货能够区别于购物中心的核心商业能力。自营能力所需的人力、资金和商业资源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通过“单品管理”加强自身的商品管理和经营能力、深化联营仍将国内百货快速展店进程中的主流商业模式选择。自营业务高利润的对价是买断、压货的经营和资金风险以及设计、买手、销售和管理团队的培养。
另外,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世邦魏理仕建议,作为传统实体零售终端的百货应牢牢立足于自身的店铺网络和品牌优势,从本地化生活和线下体验、服务切入线上业务,向横跨移动、线上、多层次实体店铺的的全渠道零售迈进。
需要警惕的是,电商大潮袭来和中国百货行业变革之际,有不少百货提出塑造“精品百货”以错位网络购物大量充斥的中低端产品。世邦魏理仕中国区商业服务部资深董事储祥昀认为:“简单地追求高端精品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千店一面的同质化问题;与之相比,以挖掘目标客户需求为核心,用精确的定位、精选的特有商品、细致的服务、全生活圈的渠道接入、精心营造的购物环境和与时俱进的科技手段所打造的‘ 精致百货’更应是百货未来发展的方向。”
- 该帖于 2014-7-9 17:29: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