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  贴子
  |  

主题: #观点约架#“亲生子”未必都孝顺

山长水短

积分:192    金币:205
  |   只看他 楼主

  #观点约架#“亲生子”未必都孝顺

  ——业态自有品牌的悲歌

 

  百货业目前有两种自有品牌,也有人把他称之为两个“亲生子”。一种是商品自有品牌,这个孩子人们比较熟悉。尽管业界有人说,开发自有品牌是方向,也有人喊,且慢行,前面有陷阱。可谓:贬褒不一,莫衷一是。对此,本文不去深入探讨。

  另一种是业态自有品牌。也就是新手入行,不是整体引进成熟的或具有知名度的商家,而是自立旗号,祈求杀出一条血路。虽然他常常出没于大家身边,可人们对此并不太留意,也不算熟悉,更不以为这也是一种自有品牌。

  这样的新手,往往大多有房产开发商背景。虽然没有多少行业经历,却多了几分虎气乃至霸气。就像一个初生牛犊那样,敢与老虎和狮子一试高下和身手。

  这类人,所以肯花力气,钟情“亲身子”,而不是招进“养子”和“养女”,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自立旗号,把商户一家一户分散招进来,眼前收益要比整招一个大商家高,而且不是高一点。这就是所谓的效益好。二是企业形象好。由开发商(或大房东)华丽转身为零售商,不仅成了一个新的公众企业,还为自己多角经营添了一条后路。

  按说,这种思维路线无懈可击,乍一听也合情合理。

  可实践中为什么老是被碰的灰头鼠脸?有的干脆在赔得一塌糊涂后,关门了事呢?

  其实,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更不能一刀切式的说,亲生子就一定比养子更孝顺。

  根据我们多年实战在市场最前沿的体会来看,新入行者能不能做业态自有品牌,取决于两个节点。一个是市场的行业竞争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是对自有品牌内在规律的把握与认识。

  从城市的规模与级别来看,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百货业态,目前市场发育比较充分,业内竞争已杀成一片红海。对于一个新入行者来说,靠自竖旗帜,自己招兵买马,不但要体会海水不好喝的滋味,而且被波涛淹没,通常是大概率事件。

  而在县一级的市场内,自有品牌胜出的机会相对较大。除了极少数县域外,竞争对手大多弱小,经营水平普遍较低。只要悉心操作,总能找到项目成功的几个支撑点。

  如果上面说的是外部环境,那对建树商场自有品牌的预期和目标,就属内在环节。而恰恰在这个关口上,大多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最后摔了跟头。

  就拿王健林的万达百货和宗庆后的娃欧商场来说,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可谓不大,起点不可谓不高,管理团队不可谓不够格。那为什么万达百货成了万达广场的唯一赔钱货?而且放言,如果在限期内达不成目标,这个自营模块有可能被取消?

  一个娃欧商场,宗庆后投入17亿,雄心勃勃,要创新业态模式。自己亲自带队到欧洲各地路演招商。结果,经营方面首战告败,自己也坦承走了很多弯路。好在哇哈哈财大气粗,赔他个10亿,20亿也没啥。伤不了筋,更动不了骨。

  而对于我们更多的新进入者,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赔钱的买卖?又有多少人动辄能赔得起几千万乃至几个亿?

  大老们遭受挫折,唱出的不是凯歌,而是悲歌的原因,尽管众说纷纭,一言难尽。但与他们对市场竞争估计不足,对百货业的投入与产出过于乐观,对业态培养期的耐心显然不够,有很大的正相关关系。

  了解别人摔脚的根源,正是为了自己少摔跤,或不摔跤。

  把话题收拢回来,集中到业态自有品牌这个点上,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三点建议。

  一、对于新手来说,省会和地级市市场不太适合做业态自有品牌。无论是自己开发或租赁的单一商场,还是商业综合体或城市综合体。特别不适合规划成主流购物中心。

  二、大多数县级市场,有实力的投资者,可以寻找市场的薄弱点,大胆的高举旗帜,一路向前。

  三、自有业态品牌的租金回报或联营回报,光看计算器下的数字,难免让人两眼发光。实际上期初操作下来,不仅会有20%左右的泡沫被挤出,而且,日后还会面临被行业踢出去的风险。那时,在“亲生子”面前,除了祈求更孝顺的目标被泡汤,结果,还徒添了烦恼,徒弹了悲歌一曲。

- 该帖于 2014-8-4 9:45: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