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规模发展自有品牌,无疑于作茧自缚
导语:面对百货行业的萧条现状,把自有品牌作为百货运营的一个突破口已成为行业共识。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百货店开始尝试开发自有品牌,加大自营比例,以求转型突破瓶颈。近期,有消息曝出:业内某大型知名连锁百货杭州地区某门店,计划投资1个多亿,进行品牌调整,可能将淘汰40%驻店的成熟品牌,推广其自有品牌。现阶段,百货业大力发展自有品牌,是否存在较大风险呢?
笔者的观点认为,现阶段,对于百货业的龙头企业,投资自有品牌,如果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大胆尝试未尝不可。但就整体行业现状而言,目前百货业如果大规模投资自有品牌商品,无疑于作茧自缚。
一、中国百货业要做自有品牌,出于怎样的盘算
通过六何分析法(5W1H),来看看百货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初心是什么。
1、Why——百货业为什么要做自有品牌
百货业投资自有品牌,原因何在?
受电商、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的竞争,百货商场生意每况愈下。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2%,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0.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4%,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0.1个百分点。有机构发布的《百货商店的发展趋势》显示,自2010年以来,国内31家上市百货企业营业利润平均值从13.6%下滑至2013年的12.4%,连续三年出现下滑。百货业自身内部也竞争激烈,盈利能力下降,同质化竞争严重,这就迫使百货业必须在差异化方面寻找出路,商场装修是三年一大改,每年多小改。在购物环境的改造上已经花费了大量心血,可并不见成效,反而经营成本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高。商场装修改造还有一个弊端,一家商场即使有了好的商场布局,别的商家很容易模仿,不出三个月,新鲜感被跟进者“山寨”了。而从品牌上入手,有法律的保护,具有独占性。
2、What——百货业投资自有品牌商品有什么目标
百货业想通过经营自有品牌,直观的目标是提升自身的差异化水平,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可以在经营自有品牌的同时,拥有知识财产,拥有自己的商标品牌。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图
微笑曲线理论显示,在一个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也就是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或者清仓低价处理。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环节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
3、where——在哪儿做,自有品牌在哪里销售
百货店自营品牌,只能在自己的商场里销售。目前,百货商场连锁化经营的并不多,规模并不大,在同一个城市就一两家相同的商场,难以形成规模。即使在不同城市,如在全国有几十家、上百家自己的商场,但由于中国地区差异大,在东部受欢迎的,并不一定在西部受欢迎;在南方流行的,也不一定就会在北方畅销。这就会导致百货商场在自有品牌产品生产过程中,订货量上不去,或者放大订单量,承担商品低压风险。
4、when——什么时候实施自有品牌计划
在现阶段,具体一点,就是2014年上半年,世界才经历过金融危机的重创,处于艰难复苏中;中国新一届政府,正全力推进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处于追“梦”新阶段。在现阶段,百货业经营面临困局,传统的零售业态更加丰富,超市、购物中心等不断瓜分百货店的蛋糕;新兴商业业态如网商进一步分化,从综合的平台商如淘宝,发展出专业电商,如家电、图书、女装、婴童、酒、奢侈品、生鲜蔬果等。从中国的大环境来看,由于经济危机,外需下降,出口受限,国内重复建设、产生过剩,供过于求现象严重,去库存是大多厂商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商家爱打价格战的原因所在。
5、Who——谁来运作百货业的自有品牌战略
这个也很确定,是百货业主自己来操刀,来烹调这个自有品牌的大餐。可是,现实上,很多百货店还是采取联营的经营模式,只负责招商和收钱,甚至连商品采购、商品价格、物流、商场营业员管理这些环节都不涉及,只是吃现成饭,连买菜都不沾一下,现在就要下厨担当大厨的角色,能做出什么样的大餐来?
6、How——百货业运作自有品牌的方法是什么
也就是模式选择,是贴牌还是自建生产线,还是别的模式。目前来看,自建生产线的并不多见,也不现实,百货业主如果自己建厂生产,反而加剧了重复投资、产能会更加过剩。从连锁超市运营自有品牌的情况来看,代工贴牌的占了绝大部分。依此来看,百货业经营自有品牌,走代工贴牌模式的机率比较高。这就为百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对供应商的管理延伸到对生产商的管理,从采购商品延伸到管理生产线。
二、百货商运作自有品牌商品需要哪些能力
百货商要建设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先得明白品牌、品牌创建与运营需要哪些能力。
1、品牌必须以优良品质为基础
品牌,就是商品牌号。从营销定义来看,品牌指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和其它可以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广告等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品牌是消费者对于某商品产生的主观印象,并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该商品时产生购买偏好。品牌具有专有化、无形化、品牌转化的风险性、表象性、扩张性等几大特征。品牌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品牌来源划分,可以将品牌分为自有品牌、外来品牌和嫁接品牌。
自有品牌是企业依据自身需要创立的拥有全部权利的品牌。品牌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自身有了创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巩固原有品牌资产,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也就是说,品牌是建立在品质基础之上的,而品质是产品质量、服务、价格、管理、售后等综合能力带给消费者的独特体验。百货商想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就必须对商品质量、营销全程服务、商品定价及综合管理上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不但要求百货商本身在终端营销方面表现优异,而且更要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
2、品牌运营是将品牌特色融入消费者生活的持续积累过程
要创造一个品牌并不难,但要经营一个品牌,需要持续的培育和积累沉淀。单单创立一个品牌,通常包括品牌设计、策划以及品牌形成、注册等一系列工作。在中国,在商标总局注册一类商标要2000元左右,注册全类目商标在4万元左右。再加上聘请设计公司,几万元就完全可以注册下来。但现实是,中国拥有的商标数量很庞大,可知名品牌并不多。品牌创造不仅仅是拥有自己的商标这么简单,商标必须与商品结合起来,商品是商标的实物依托。品牌创建的本质,是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通过一定的符号语言和商品实体融合起来。真正的品牌创建过程,是将品牌融入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生活过程中,是在对顾客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商品经营创造出来的。
而目前大多中国百货商,还只是处于掌管收款系统来抽成的联营(包租婆)阶段,自己实打实的经营商场的能力还不具备,要想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先把自己真正的经营能力开发出来,从联营向自营转变,只有建立起对供应商的管理和对顾客的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建出适合自身商场的品牌来。
品牌创造出来,还需要持续的经营,要经过持续的建设与维护,才能使品牌形象沉淀下来,被消费者所认可。
品牌的差异性建立在商品品质的差异性基础上,品牌建设是品牌拥有者对品牌商品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作为百货商场的自有品牌,品牌建设的主体是百货商自己,参与者则包括了品牌的所有接触者,包括用户、渠道、合作伙伴、媒体、甚至竞争品牌。企业品牌的建设,要以产品质量和产品特色为核心,培育消费者的认知度,只有消费者认可和接受了企业的品牌,企业对应的产品才能发挥经济效益。品牌的建设过程也同时是品牌运营的过程,企业利用品牌这一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在营造优势品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品牌的扩张功能,促进产品的生产经营,使品牌资产有形化,实现企业长期成长和价值增值。
百货商要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必须要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设计能力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的商品,这就需要百货商具有对消费者的研究认知能力、对消费趋势的掌握与反馈能力、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设计能力,以及掌握消费时机的快速反应、快捷生产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百货商要进行自有品牌商品开发,必须具备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对消费者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生产商的管理能力和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可当百货商进行订单式生产,贴牌来实现自己的品牌战略的时候,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是派自己的管理人员进驻对方的车间吗?由自己的管理人员来负责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的监管?百货商有这个人才优势没有?
三、百货商投资开发自有品牌商品面临的三大转变
1、由渠道商向运营商转变
传统的百货业主,大多占据了城市商业核心,伴随着房地产市场价值的持续上涨,百货为主自有物业也在不断升值,使得传统百货商场能够坚持到最后、不被竞争逼到墙角,是不会轻易进行变革的。新进的百货商,多是以房地产起家,把大量的住宅和写字楼出售之后,留一部分区位优越的商铺自营百货,长期提供现金流,是地产商运营百货业态的初心。在经营过程中,多是企业化的“包租婆”,招商进来,管控收款系统,别的都是联营供货商自己来管理。当房地产市场泡沫消退的时候,靠出租联营的方式经营的百货商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
经营自有品牌之后,原来的百货商必须要从联营向自营转变,由渠道商转变为运营商,实打实地管理商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不但要管理终端销售,还要管理生产与运营。
2、由终端优势向整合优势转变
传统百货商通过占居商业黄金地段,来获取优势渠道资源的溢价。供货商要进百货商场,进场费、扣点提成、节庆促销费用、广告费用等杂七杂八的“苛捐杂税”是近年来制约零供关系的重要因素。百货商打造自有品牌商品之后,终端资源势必要向自营品牌倾斜,各中渠道费用和扣点失去存在的理由,由原来的供货商被动接受百货商的不合理要求,转向百货商主动寻找优质的生产商,整合各种资源,把生产的商品尽早推向消费者。
3、由掌控现金向预付订金转变
百货商与连锁超市一样,依托终端优势,掌控对供货商的货款支付主动权。对知名品牌,可以预付款或者现款现货,对大多品牌商品,根据销量,采取月结、季结等方式,沉淀了大量现金。
可是,如果要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必须先选择生产商,签订合作协议,支付订金;下订单后,须先支付首付款,生产商生产时,还要分批支付原料款,百货商的现金优势受到削弱。合理订单量及厂家交货期管理、质量监管等环节,对百货商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现金流向的转变,必然带来主动权的转换,风险也随之易位。在代工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商的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库存得到转化,生产商还可以凭借百货商的订单进行再融资。
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百货商将面临三方面的错位:
1、角色错位:由地产商、包租婆、零售商向运营商-生产商整合者角色转变;
2、能力错位:由收款者、物业管理者向产品经营者转变。也就是向百货业的经营本质转变。
3、人才错位:由招商者、保安保洁与收款服务提供者向品牌设计者、产品创新者、趋势驾驭者转变。
在上术三大转变与三大错位的交织过程中,客观要求百货商必须重新打造企业的组织,根据打造品牌的需要建立人才团队,而组织的再造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收效的。
综合起来看,百货商要打造自有品牌,寻求差异化经营没有错,如果百货商连自营都不懂,连自己零售的营销品牌都没有树立起业,就想进行纵向一体化,推出自己的品牌商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专业不精就要求广,基本功不扎实,步子迈大了,就容易摔倒。向附加价值高的领域发展没有错,可问题是,当百货商从联营走向贴牌代工的时候,百货业主的管理必须从店面管理向生产制造环节延伸。而生产环节要取得优势,有两个前提,一是掌握市场的变化趋势,能准确掌握最佳的出货时机,二是对原材料进行最佳采购,减少库存积压。可是,有多少百货商目前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在自有商场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进行代工贴牌,没有量的优势,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产品定价也难有优势。在中国产能过剩的当下,百货商还能自建生产线来创品牌吗?订单式贴牌,在不具有监管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只能是帮生产商去库存,挪仓库,把厂商的风险转嫁到百货商身上,还要贴上大把的现金,这不是作茧自缚是什么呢?
总之一句话,百货商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出发点没有错,但首先得有自己主业的品牌,先把自己的商场营销品牌创建起来,把自己经营商场的专业能力提升起来,重新打造自己作为终端零售商的竞争能力,包括采购能力、价格监管、供应商管理、服务提升、业态创新等方面,改变现有的百货商场联营层层加价造成的价格虚高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产业链延伸,才有能力支撑。
xy5179- 该帖于 2014-8-6 11:17: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