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经过 Little Catch 的时候,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家海产店。它一点鱼腥味也没有,明亮、干净,随处可见异国风情的装饰。
跟店主黄温仪聊了聊,又有惊人的发现:这家不足 20 平方的 Little Catch,背后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产集团之一—恩利之源。事实上会开这样一家小店,多少出于店主的“私心”。四年前,她跟妹妹来到上海,开了一家名为 Andes Premium Catch 的企业店,为高端客户和连锁餐饮提供各种海鲜。“但是那家店有点远,我的朋友大部分住在乌鲁木齐路附近,他们希望我能开一家小店,让他们能买到安全又新鲜的海鲜。” 于是她跟妹妹专程出国培训切鱼和卫生知识,准备了三个月,就来到这个自己也曾居住的社区,开了 Little Catch。
尽管二者定位不同,但若没有母公司恩利之源,Little Catch 很可能不会存在。Little Catch 背后的家族企业为它在进货渠道和价格上带来了异常大的优势,当然更重要的是,黄温仪姐妹因此获得了比大多数人更为丰富的商业经验。
“从小我们就有机会去世界各地旅行,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会去看当地的超市和水产店,看他们的店是怎么样的,海鲜是怎么放。” 而对于海鲜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品质的新鲜?对黄温仪而言,这个问题应该是——如何“正地”跟进口商聊天?“其实吃吃、看看就会知道大多数鱼是不是新鲜。要学会问进口商一些问题,比如它们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进货的啊。当然自己事先也要做一些调查。” 黄温仪坦言,因为对方知道自己有多年经验,所以进口商会提供合理的价钱跟好的质量。“他们都会看你懂不懂。就像一个人去海产市场,买一斤虾,结果别人看他以前没来过,他一转身,店家就把一些死的虾扔进去。”
相比进口超市,Little Catch 海鲜维持在一个相当合理的价位。这一点也算是先天优势:黄温仪可以直接从进口商那里进货,省去了代理商等中间环节产生的费用,把成本控制得更低。她的产品中也有几款鱼类,是来自母公司的产品。每年,她们还会去青岛和欧洲参加两次鱼博会,寻找好的产品,跟新的进口商建立联系。
所以很大程度上,这家店的运作更像是满足黄温仪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迎合市场的趣味。比如在店铺设计上,黄温仪跟妹妹就尽情地把店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她们把自己游览全球收集到的小东西都放在店里,“像这个铃铛是我们在香港一个拆船的地方买到的,它以前真的是在船上用的。还有那个倒水的玻璃杯子,上面有凤尾鱼,这是波士顿的一个特产,他们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倒水壶,你倒水的时候会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蛮特别的。”这些元素的目的不止限于乐趣,黄温仪说,人们对于海鲜的要求就是新鲜、卫生。在这种漂亮、干净的环境里,大家会对产品有更多的兴趣跟信任。
又比如在产品的选择上,黄温仪姐妹拒绝把店铺开成市场,或者一个普通的海产店。除开鱼虾贝类,她们还会出售葡萄酒、甜椒等各种适合与海鲜搭配的食物。妹妹热爱烹饪,在瑞典旅行吃到的腌制三文鱼,她也学会制作带进了店里。黄温仪说,夏天她们会摆出一些座位在门口,让客人们可以喝些白葡萄酒,吃些刺身、或者生蚝,像一个小小的 Oyster Bar。
尽管店里装满冷柜,黄温仪并不希望 Little Cactch 是个冷冰冰的店。这是她们不一样的地方,“我看到很多人开一个海鲜店,就是卖产品。就像你开随便一个生意,比方说卖鞋啊,都一样的。”而在 Little Catch,买海鲜从交易变成了一种交流。她们乐于跟客人探讨烹饪技巧,并在各国人民的“怪奇”烹饪经中获得了无限乐趣。她们还会科普各种海鲜知识,“例如很多人买了真鳕自己却以为是银鳕鱼,我们就会告诉她们两个不一样。”黄温仪说, 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意有没有爱,客人是能够感觉得到的。
(好奇心日报 魏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