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网消息:近年来,实体零售商普遍处境艰难,关店潮此起彼伏。面对这一状况,业内人士通常将电商的崛起视作实体店的最大威胁,而“互联网+”也是目前实体零售业讨论最多的课题。对此,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零售商大会上,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的急速老龄化,而这也是被零售商所严重忽略的一个问题。
老龄化对零售业的冲击被低估
据联商网统计,2015年上半年,国内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共计关闭121家。其中,光是万达百货就关了10家。除了电商带来的冲击,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陈立平教授分析,未来5到10年,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会对零售业产生影响:一是人口快速老龄化。有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5亿;二是中国人普遍未富先老,多数人养老条件令人堪忧;三是与许多发达国家相似,中国正面临严重的少子化。家庭规模变小,空巢家庭和单身家庭越来越多。四是人口分布不均匀,主力消费群涌向一二线城市,小城市面临萧条。
陈立平教授认为,从长远看,中国零售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将会缩小,三四线城市更是不容乐观。但实际上,零售企业普遍低估了人口老龄化将对零售业带来的影响,目前实体零售仍在大肆扩张,大型购物中心遍地开花。他对此表示担忧:或许最惨烈的关店潮尚未真正到来。
日本实体零售业的前车之鉴
曾在日本生活过多年的陈立平教授表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日本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陈教授分析,日本实体零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方面是发展极不平衡,表现出过密和过疏。像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的零售业高度发达,地方城市零售业却一片萧条,大量购物中心、商业街倒闭,造成现在日本3000多万6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购物难民”(即住处周围500米内没有商店的居民),这已经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形成完全是以女性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女性教育程度变高、经济独立,导致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人口问题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以个人消费为主的社区店、小业态迅速发展,如小型超市、便利店、药妆店等,都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是以家庭消费为中心的体验式购物中心受到欢迎,从而产生个人消费和家庭消费的两极化发展。在日本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变革创新的企业都发展的相当顺利,如永旺、711、全家便利等,而象征大家庭化、大量消费时代的百货店和大卖场急剧衰落。
北京超市发的老年客户经
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变化?如何深入社区,挖掘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其实在这方面国内已有做得非常优秀的案例,那就是北京超市发的经营模式。
超市发目前总共有160家门店,主要集中在北京,又以海淀区为核心,在河北省部分城市也有分布。所有门店中最有名的要数双榆树店,其凭借4200平方米的门店面积连续多年创下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业绩,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超市的“坪效王”。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家连停车场都没有的老超市周围,还分布着家乐福、沃尔玛、京客隆等多家知名大卖场,它究竟是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逆袭胜出的呢?
据超市发总裁李燕川介绍,除了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之外,公司最大的特色是跟社区居民的深度互动,使得超市发的消费者具有极强的用户粘性。超市发的顾客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员工与这些老人大多熟识且关系十分密切,甚至亲如家人。超市发每个店都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定期探访周边社区的孤寡或独居老人,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天,这件事代代传承,已经坚持了20多年。
针对老年人顾客群,超市发的店铺环境也设计得非常温馨。所有门店都设有老年休息区,店内常备小药箱和轮椅,还有老年人专用的结账通道等。由此积累了一批忠诚度极高的老年粉丝群,他们平日的柴米油盐、日常消费都认准了这里。
李燕川表示,目前正在考虑增设老年人专用午餐,提供美味营养合老年人口味的配餐,在超市内专设一块区域,可以堂食也可以上门送餐,从而帮助老年人解决用餐问题,相信对超市来说也是不小的市场。这一想法与陈立平教授提到的日本便利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诚然,让员工能与消费者打亲情牌并非易事,李燕川说,要想员工如何对待消费者,企业就要首先如何对待员工。因此,超市发在企业内部一直推行家文化,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设置多种激励机制,与员工家属关系紧密……这些措施使得超市发的员工流失率非常低,人员结构稳定,从而使与消费者密切互动的模式成为可能。
李燕川表示,超市发虽然也在与京东等电商企业尝试O2O合作,但肯定不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去开发新的线上平台。他说:“实体店就该回归本质,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正如陈教授所言,人口老龄化是整个社会的沉重话题,它同时也是零售业应该正视的问题。对年轻人市场及电商领域虎视眈眈的零售商们,不应该忽略了老年人群体的消费需求,以及这一值得深挖的市场潜力。
(联商网 孙佳/文)
- 该帖于 2015-7-21 19:47: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