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解读失败: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的“中国劫”

来源: 赵向阳 2014-06-03 08:53

  联商网特约评论:关闭济南门店不久后,5月底,百盛关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新北店。这意味着,近两年时间内,百盛关闭6家中国区门店。

  ​与频频关店相比,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百盛商业2013年的业绩。百盛商业集团公布的2013年业绩显示,股东应占溢利约3.54亿元,较2012年同期约8.51亿元减少58.43%。​ ​

  与此同时,百盛商业高层发生变动:百盛商业行政总裁陈汉民以分配更多时间予家人为由请辞,将调任非执行董事职务;现任商品部高级总监及南区首席营运官张瑞雄,将出任临时行政总裁。​ ​

  尽管行业“寒冬”是目前零售业面临的考验,但在已经公布2013年业绩的百货业上市公司中,百盛商业的跌幅是最大的。作为连锁门店分布最广的“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商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 ​ ​

  济南店被曝亏损五千万​

  “两年前的春天,百盛入驻济南,基本没有做什么宣传,静悄悄地开了业。5日立夏,春天刚过,济南百盛关店。和两年前开张时的低调一样,只在店门口张贴了一张公告。很多不知情的消费者推门想要进去,门口的保安一一拦住,指着公告告诉他们‘关门了’。”对于百盛关闭济南门店,济南当地媒体如此形容。​

  ​当地媒体报道称,业绩亏损是关闭济南门店的主要原因。“开业后基本上每天在亏损,就没赚过钱。”百盛一位员工对济南当地媒体表示,据内部传言,百盛两年大约亏损了5千万,这也是总部关闭这个门店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百盛开业第一天,营业总额不足百万。之后,营业额一降再降,到去年底,日营业额大约降到20万。​ ​

  亏损背后则是百盛济南泉城路店在当地水土不服。商业地产专家吴子恒去年5月考察过百盛所在的泉城路商圈,在他看来,百盛所处的商圈位置尚可,但问题是遭遇当地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的激烈竞争。​

  ​“有观点认为传统百货业绩下滑是因为受到了电商冲击,但根据我的调研发现,传统百货最大的对手不是电商而是综合型的购物中心。在济南市场,百盛遭遇了本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它们大多数以商业综合体的形态存在”。吴子恒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百盛在济南市场面临万达广场、恒隆广场以及银座商场等竞争对手的冲击。“百盛入驻泉城路泰府广场前,万达广场、恒隆广场已经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群。”山东世联怡高公司市场调研员邢明明表示,百盛商场2012年4月29日开业,推中高端品牌,这种定位叫好不叫座。​ ​

  此外,济南当地的银座商场、贵和购物等老牌商场则是第三方冲击力量。“银座卡、贵和卡发售量很大,保留了绝大部分有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一般买高端产品,济南市民习惯去贵和、银座。”山东世联怡高物业顾问一位研究员表示。​ ​ ​ ​

  联营模式走到尽头​

  选择位置较好的城市网店,以整体租赁的方式拿下整个物业,按照传统百货的品类布局进行设计和规划,并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进行招商。按照扣点或者固定租金的方式获取收益。这是包括百盛在内的大部分百货企业的盈利模式。​ ​

  然而,在电商冲击以及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种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现在商业综合体呈现过程态势,一些地产商甚至不惜补贴租金来引入品牌。这使得百货店呈现千店一面的特征,差异化不明显,只有彼此的价格战。分流作用使得百货企业经营日渐艰难”。一位商业地产专家表示。​ ​

  从百盛近年来的业绩也可以反映出这种联营模式的弊端。对百盛而言,业绩的隐忧早在2012年就显山露水。百盛2012年年报显示净利自2005年上市以来首次下滑,同时销售额首现个位数增长,原定在2012年开设的7家新店,有3家延期开张。​

  ​事实上,自从2006年增长率达到峰值之后,百盛几乎是在走下坡路。销售总额增长率由86.5%下降到3.6%;净利润增长率由85.8%下降到2012年的~24.2%,而且,这样的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于此同时,百盛从2012年开始陆续关闭门店:贵阳鲜花店、上海虹桥店、贵阳金凤凰店和石家庄店。​ ​

  此外,缺乏创新是百盛商业另一大问题。“对比一下百盛商场和目前流行的商场,你会发现是几乎两个时代。从动线、灯光到商场陈设外立面装修,百盛百货还是老一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而目前开出的百货店则是采用最新的设计,更加符合消费者购物体验。”百盛商场一位供应商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

  笔者于5月6日来到北京复兴门的百盛购物中心。由于物业构造所限,这家购物中心分为南北两个楼,中间由走廊连接。从购物体验角度,这种构造容易让消费者“迷路”,此外,楼层低矮、灯光不够明亮也影响到购物体验。​ ​

  “百盛购物中心大多开设比较早,当时的物业构造不符合现代化购物中心的需求。这给百盛的调整带来一定的难度”。北京昭邑零售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晖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

  百盛购物中心模式守旧还表现在其在餐饮、娱乐、服务等功能上的缺失。目前,商业综合体概念大行其道,消费者也希望能在购物之余享受美食和其他休闲服务。但由于模式所限,百盛购物中心在上述配套功能不足。​

  ​对此,有专家评价:当大部分传统百货通过购物中心化谋求自救时,百盛的调整却姗姗来迟。从2012年开始着手核心门店的小修小补,对北京、上海的旗舰店进行改造,增加餐饮业态比例。但从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百盛依旧在“吃老本”。​ ​

  另一方面,“八项规定”相关政策的出台对百盛这样的传统百货业带来巨大冲击。大部分百货业有很大一块业务来自购物卡的销售。而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购物卡销售急剧下滑。尽管没有百货企业公布其购物卡销售的变化,但从职业“黄牛”生意的变化可窥一斑。一位“黄牛”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收到相关规定的影响,他们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甚至很多同行都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了。“好的时候我一个月收入能到一万多,现在能有五六千就不错了。一些固定的‘客户’收到的购物卡越来越少。”这位“黄牛”表示。​ ​

  百盛百货公告称,由于全球宏观经济前景未明,加上中国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令中国于2013年录得温和经济增长7.7%,创1999年以来新低。同时,中国零售销售增长亦于近年持续放缓,消费品零售销售总额增长于2013年仅为13.1%,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增长率。加上零售商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和新科技带来消费行为的变化,这对零售商而言充满挑战。业界人士分析,虽然百盛在公告中对“八项规定”带来的影响并未具体提到,但作为行业的大趋势,这方面的影响亦不可小觑。​ ​ ​

  扩张过度

  ​根据百盛官方网站资料,百盛目前在中国23个省(直辖市)37个城市拥有57家门店。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有百盛门店的地方标上红旗,则呈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一片红灿灿的景象。​ ​

  事实上,与内部调整相比,百盛更注重对外扩张。2013年百盛表示,未来将会进一步完善扩张战略,开店规模会有所减少,但规模会更大。而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数据,2012到2013年期间,百盛新增门店10家之多。百盛创始人钟廷森表示,百盛百货不能仅仅在一线城市发展,还应开设到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现在我们考虑到四线的城市去。”​ ​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百盛的快速扩张可以获得销售额的高幅增长,同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在经济低位运行时期,这种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开始显露。具体表现就是单店盈利下降,一些选址不好的门店出现亏损。​ ​

  以合肥市场为例。“百盛在合肥的几家门店中,位于逍遥津步行街上的是经营最好的,因为它开的较早,占据了很好的位置。但后来开设的门店经营状况一般”。一位合肥商界人士告诉笔者。​ ​

  再以石家庄市场为例。上世纪90年代,百盛百货便已经在石家庄经历了一次昂首入驻和黯然撤离的尴尬。当时百盛的高端定位引进了欧珀莱、贝纳通等品牌,但由于中外双方股东经营理念差异以及经营模式、品牌定位等多方原因,最终百盛不得不选择离开。十几年后,二次入驻石家庄仅仅4年的百盛,再次撤出。​ ​

  “从百盛自身来讲,如果说第一次失败是因为盲目入驻,那么这次就是因为准备不足。”省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分析说,选择闭店,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盈利达不到预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外来商家,对本土商业格局、品类的研究必不可少,如此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包括选址、品牌引进、经营模式等方面。​

  ​对于百盛中国市场遇到的困局,亦有观点认为,这并非百盛个案,而是整个时尚百货遭遇凋零。“不光是百盛,很多时尚百货都面临危机。只不过一些区域型的百货企业有多元化的产业,比如购物中心、超市等业态,通过综合收益化解了百货业态的下滑。”刘晖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联商网特约评论员 赵向阳/文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联商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