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乡村零售观察:做“熟人”的小生意|返乡看零售
联商网消息:2015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陆并没有向其他同学那样选择在大城市上班,而是毅然决定留在自家的小店开始“创业”。
小陆的家乡所在地是一个西北五线小城市,有着300多万的人口。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深厚但商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小县城,“乡镇集市”和“夫妻老婆店”在这里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陆家经营的小店已经有十几年了,这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过去小店一直是由他父母来经营,而现在他是这家店的小老板。
和其他乡村“小卖铺”一样,小陆家经营的小店起初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店铺没有经过装修,商品都是随意摆放,甚至连门头都没有。
小陆接手后,这一切慢慢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小陆家的小店扩大了面积,增加了水果蔬菜品类,而且还增加了收银系统。
于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家经营更加“标准化”的小店铺。
(1)位置:尽管店铺并没有开在村口,但依然临近村里道路的主干道,同样具备做铺面的条件。
(2)面积:店铺经营面积大约80平米,此外还有120平米左右的库房,主要用于货物周转,例如其中一间存放着日常销售的面粉,包装规格分别为10斤、20斤以及50斤。
(3)商品:商品主要包括烟酒、零食、粮油、水果蔬菜、日化、小电器以及文具等等,大概2000种左右。
(4)服务:充值话费,代缴电费,打印复印等。
(5)租金:80平米的门店租用的是亲戚家的房子,每年房租1万元,而120平米库房是自家房子,不需要承担租金。
(6)经营:店铺主要的经营者一共有三人,由于增加了蔬果类,所以小陆父亲主要负责采购,每天都会去临近的菜市场批发当日所需的蔬果。
(7)客群:小陆家所在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城乡结合处,这里有着大量的务工人员。所以主要客户群体就是这些租户。
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等保证了小陆店铺的稳定收益,不过他并不就此满足。2017年,他尝试了很多渠道来增加客流,例如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之后他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线上商城,再后来尝试小程序等等。
不过,这一系列的忙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在线上下单的主要是市区的居民,而我家店铺的位置比较尴尬,离市区算不上远,但也不近”,小陆稍显无奈的说道。不过他并没有放弃,接下来他还会尝试其他的途径。
小陆的店铺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他家对面就有一家面积差不多大的小店铺,而往前30米左右的地方又有一家。小陆倒是并不担心,“我们家的位置算是最好的,而且商品种类也比他们更加丰富,价格方面也有优势。”
在谈到过去三年多的经营心得时,小陆会心地笑了笑,他说:“我们这样的小铺子其实就是做‘熟人’的生意,基本上每天来买东西的就是那些人,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好顾客,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事实上,小陆家所在的村子算是“条件”比较好的,离他家更远的地方,小一点的村子里甚至都没有一家像样的小卖铺。每个乡镇的集市便成为他们日常所需的重要保障,因此,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赶集”的传统。
乡镇集市其实也是做“熟人”的生意,集市上仅有的几家“大型超市”基本都是镇上居民自己开的,街道上摆摊的也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而且有些人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他们面对的同样也是“熟悉”的顾客。
像小陆家店铺的这种经营模式通常被称为“夫妻老婆店”。类似的还有裁缝铺、理发店、小饭店等等。
在追求商业运营、讲究专业化管理的今天,这无疑是一种有趣的商业形态。相比连锁便利店,它们可能显得很low,但它们的体量要远远高于连锁便利店,而且经营年限通常都比较长。他们好像“蚂蚁”一样密布在乡村小镇,成为城市和农村商业连接中的重要一环。
不可否认,这样的商业形态有着天然优势,同样也存在致命缺陷。但时至今日,它们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把自己“有限的服务”做到了极致。
在不久的将来,四五线城市的商业形态终将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而发生巨变,但无论如何还是做的“熟人”的生意。
(本文系联商网特别策划“返乡看零售”系列报道 文/联商网 崔旭升,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小陆”为化名)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