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深逛超市爱好者也不爱逛超市了?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特约专栏作者吴明毅
近日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老友的分享,不由感慨万千。这位兄长原是一位资深超市专家,几乎负责过超市所有业务模块,也算是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超市的兴衰起伏,但如今的他已然离开了其深耕的超市行业,转型进入其他赛道,但由于那份早已成为习惯的牵挂,他总不由被超市相关话题所吸引,犹如未曾离开,这就是最早一代的零售人,一种植入骨髓的信仰与热爱,如今似乎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被稀释与消逝,而这难道与超市的现状没有深层的联系吗?
而他的分享也不由勾起了我的连篇浮想,作为资深逛超市爱好者,我好像已很久没去逛过那些之前每周数次的大卖场了,更可怕的是甚至连去逛一逛的想法都没有了…
一、为什么我之前那么爱逛超市
实话实说,我算是个较为无趣的人,这无趣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方面,工作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所谓休闲及休闲方式几乎都与“宅”有关,比如睡个懒觉、读书、看电影等,但有一项除外,逛超市。
所以,“曾经的超市”确实是极富魅力的,它居然能把“极宅”的我“引出来”,而且那时的我尚未成婚生子,可见那时的超市可谓“大小通吃”,不像现在这般成为了中老年人的专属。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曾经的超市好像更多的是年轻人,其中洋溢着一种活力、时尚与潮流,而并不是如今这般“暮气沉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时的我从未分析过“为什么那么爱逛超市”,如今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一切皆有因果。
1.生活气
“生活”是什么?若按最简单的拆字法解析,即“生与活”,意味着一种生机与活力,一种自由与释放,与相对拘谨与伪装的职场截然相反。所以,曾经的人们爱逛超市其实是源自一种“生活气的探寻”,可以在其中感受自由与释放,从而得到快乐。
那什么构成了超市的生活气?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随处可见的堆头、是各种促销与试吃以及各类醒目的“爆炸贴”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促销员此起彼伏的叫卖揽客声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流…这一切构成了浓郁的生活气,与如今再一对比可谓“沧海桑田”。但如果你细心观察你所生活城市的各大超市则会发现——只要还保留浓郁生活气的超市,一定依然客流如潮。
2.潮流气
在电商尚未“开攻最后一公里”之时,超市可谓是“蒸蒸日上”的,这蒸蒸日上不止指的是业绩、更指的是潮流。
不知是否还记得,那时的超市纷纷开始“拔高”,“进口商品”成为了最有潜力与火爆的品类,许多精品超市的“日杂区”(潮流洗护)格调与品质绝对不比屈臣氏低…那时逛超市更像是一种“感受潮流的方式”,每次逛完都感觉“自己又落伍了”,因为居然又出现了那么多的“新品”,而当下的超市在这方面可谓已完全放弃,固守着看似还尚有细微优势的基础品类,殊不知舍弃的不仅是潜力,更是消费者宽广的想象空间与到店欲望。
换言之,当下的超市“未有丝毫新意”,“有什么与没有什么”可以如数家珍,这还哪能勾起人游逛的乐趣与兴趣呢?就像歌手信之于华语乐坛的那段话一样——
“所有的电视台都在搞翻唱,你要叫我们怎么进步?唯一会进步的就是编曲,只有编曲在进步,只有唱功在进步,我们的原创音乐在哪里?”
难道当下的实体超市行业不是这样吗?未有丝毫差别。
3.烟火气
这烟火气主要是指各类现场的熟食制作、售卖以及促销试吃。不知为何,当下超市越来越收缩至“贩卖生鲜等基础品类”,熟食也不过是各大肉食品牌及相关衍生,那些曾经支撑着卖场烟火气的“味道”越来越少了——比如烤鸭,好像越来越少,即便有也已失去“烟火气与氛围”,变得尤为孤独与突兀,其他热气腾腾的熟食越来越少了,即便有品质也越来越差了,且品种也丝毫未见任何创新、甚至在创新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可想想曾经的超市熟食区,是否总有新品让你目不暇接、试吃不停?现在呢?为何“在吃方面从未停止过创新的中华民族的超市里,创新倒退了”…只是市场因素吗?更多还是自我麻痹的理由罢了。不信你再去看看如永旺之类的日式超市以及“以便当为特色的7-11”,它们的依旧火爆不是没有原因的,至少在我所在的城市里,这方面一直坚持如初且在不断创新的,唯有它们。
总之,一切皆是因果。
4.“生·气”
此“生气”指的是生机与活力。为何要再强调一遍,因为与上述的还略有不同,上述三点可谓构成了“生·气”,但尚非全部。史书记载“古时有会——望气的人”,比如秦始皇看到“东南有天子气”(刘邦)、范增也看到刘邦的天子气以及汉宣帝故事中的天子气(详查《资治通鉴》)等等。对此我的理解更多是一种“气场与感觉”,就像我们走进每一个项目会有不同感觉一样,当下再次走进曾经喜爱的传统超市,几乎都会有一个同样感受“暮气沉沉”。
这不仅表现在稀稀落落的人气(且以中老年客群为主)上面,更“写在所有超市员工的脸上”。不知为什么,当下的超市员工的眼神中少了点什么,好像是一种希望与信仰的光吧,还有那种热情与笑容也越来越少了…
总之,如今的超市愈发“冰冷”,不仅是人气,更在于“气场”,而“人气”难道不是“气场”导致的结果吗?依我看,超市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普遍的悲观与不思进取,陷入了恶性循环,导致绝大多数员工的状态都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何谈创新与服务?
所以,胖东来一直在灌输“爱的商业”,其实是植入一种信仰与希望。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尚存信仰与希望的超市依旧兴旺,答案也写在每个员工的脸上。
二、我现在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逛超市了
说完“之前喜欢逛超市的原因”,其实也给出了“当下不爱逛超市的答案”,但其实尚不完全,因为凡事的原因皆一分为二,一方面为主观,另一方面为客观。以上皆算是主观原因,即行业对未来普遍悲观预期导致的一系列收缩与固步自封,下面再说说客观原因。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之于“生活”二字而言,其实更像是在倒退,为生活而奔忙几乎成为了人们日常的所有,而智能手机与各类app又霸占了几乎所有碎片时间,所以当下大众的所谓生活,不过是“非工作时间的吃饭与睡觉”罢了,早已与之前的“生活含义越来越远”,成为了新的标准定义。
但这对于人而言确实是不好的,因为它让人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封闭,看似每天接触全球资讯,实则被封闭在越来越小的空间里面,愈发生活在虚拟世界(手机)之中,这也是为何扎克伯格会判断未来的机会在“元宇宙”的主要原因。随着“空间的愈发封闭与收缩”,人在社交方面出现了退化,这也是为何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社恐”,因为资讯的爆炸使之越发“务实”,但这“务实”实质是一种“保护机制”,但世界原本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
也因此,人们越来越不善于现实交往,加之电商、外卖等利用并不断激化人性中“懒惰天性”发展,所以人越来越“懒”了,越来越“宅”了,随之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了…
因此,以电商为代表的一些互联网发展确实应该受到限制的,因为它们不仅不断在消灭“价值”,更在不断强化人性中不良部分(比如懒)的发展,结果导致了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冲击及心理疾病越发普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所以,曾经那位英国爵士对于中国电商发展的“疑问与评判”现在看来更显深刻与精准,他说
“英国政府和企业家不是傻瓜,它们建几个电商平台易如反掌,但为什么不做?政府限制,企业家也很明智。因为英国政府知道,一个商业小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是社会的灾难。”
他方说出这段话之时,因为电商正“如日中天”,故多被人诟病,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当下再看呢?电商确实在某些方面提升了商品的流通与效率,但另一方面呢?商铺与住宅价格倒挂、线下实体闭店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失业潮,还有所有线下街边店的衰败与消失、乃至如今的经济大形势…哪个没有它的“身影”?
当下再看,被它改造的行业真的就“变好了吗”?好像变好的是极少数。就像曾仕强老师曾在某次讲座中提到
“中国人的讲理,讲的是情理,不仅是理性,更是指感性。如果完全都是理性了,那人不就是机器人了吗?”
如今来看,发人深省。以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思维不正是一种“完全理性的思维模式”吗?其优点在于效率,但缺点在于不利于创新与创造,就看电商冲击与改造下的零售市场吧,几乎更多是在倒退的。而超市本应是“最有‘情’的存在”,现在被改造成了“一板一眼的SOP与一个个冷冰冰的系统”,真能好吗?或真能长远吗?值得持续关注,或许答案即将揭晓。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