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购物中心自营模式(高化)白皮书》出炉
百货、购物中心企业生存现状
1.后疫情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9年年末,自新冠肺炎疫情首次爆发至今,已经过去了近三年的时间。疫情的时起时伏,无疑对整个零售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于百货、购物中心等顾客密集型业态而言,影响更为明显。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深圳从2022年1月开始,商场平均客流量环比下降66%,直至五一期间才恢复到81%;3月28日上海封控之前,商均客流只有上年同期的20%-30%,4月直接“静默”;北京三月中旬商场客流也开始下降,4月25日管控升级后客流下降了35%,五一期间降幅甚至达到55%;2022上半年没有出现严重疫情的成都、武汉、南京等城市,商场平均客流量也都同比下降30%以上。
而随着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成效渐显,经济社会秩序稳步高速恢复,多个省份的经济活动也逐步回归正常。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消费者也再度回归线下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在疫情影响之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购物方式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一方面,线下消费渠道受阻,增强了消费者对于线上消费渠道的黏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至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32887亿元,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提升至23.8%。线上消费增速正以明显高于线下消费增速的态势,成为促进消费回温的着力点。另一方面,除了日用百货和粮食果蔬等生活刚需商品之外,服饰和护肤、美妆产品的线上消费占比也保持着较高水平。
疫情促使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重新审视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调整工作方式的基础上,重塑生活工作结构。在充分保证生活必需品采购需求的同时,更愿意维持生活品质需求。纵然消费市场瞬息万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和购物体验感的需求。
2.国家积极拉动内需
疫情影响之下,世界经济遭受重挫,全球市场需求萎靡不振,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这些经济强国的发展规律中也能看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必须要逐步从以外向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以内向型为主的发展模式作出转变。从2020年起,中国经济就被疫情笼罩,随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发改委官网显示,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内需拉动为主。
2012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至35128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为8.75%。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为百货、购物中心市场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今年,发改委再次明确提出,将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活力,百货、购物中心作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导向的重要因子,也得到了政府消费券、商圈补贴等举措的有效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浙江、江西、四川等20个省市先后发放了总额超过34亿元的消费券,有效提振了消费。
例如,杭州消费券发放2.5天时间,拉动消费4.53亿。而在成都“520消费券促消费活动(第一期)”中,成都市政府发放消费券共计198万张,成都远大购物中心作为参与企业,场内可用消费券商家达到了70%以上,消费券发放后,远大购物中心整体客流量提升28%,核销消费券优惠金额超过24万,并带动了4.7倍的消费金额。
3.线上红利放缓
目前,大多数的电商平台已经成熟,市场相对饱满。2011-2020年,中国电商交易规模逐年增长,到2020年达到37.2万亿元。但从全国电商交易规模增速来看,2018年以前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19-2020年全国电商交易规模增速则下降至10%以下。
抛开疫情影响,电商的红利期基本已过,我国网络购物规模增速已呈现放缓趋势。以阿里巴巴为例,将阿里巴巴商业零售收入除以商品交易总额GMV,叠加快递费用率得到线上销售费用占比,与大悦城部分购物中心的租售比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截止到2019年,线上线下“租售比”已经十分接近。
传统线上平台对于实体零售业态流量的侵蚀或以见顶,在流量红利逐渐退去的时代,离消费者越近的业态,往往生存能力越强,这也给百货、购物中心这些强调体验的零售业态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行业自身发展亟需破局
一方面,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国内商业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及以上购物中心数量已超6000家,面积达4.2亿平方米。其中,2019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为529家,2020年约500家。
2021年全国拟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创新高,达到1113个,受疫情影响实际开业510个(含存量改造物业;不含专业市场、家居建材商场、纯商业街区、文化产业园区,商业建筑面积≥2万方),大部分延期项目将推迟至疫情缓和后开业。
至2025年,预计我国购物中心存量超过6亿平方米,我国百购业态存量时代到来,顾客将拥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
而这些新增的商业项目让原本就在疫情冲击下稀少的客流量变得更加分散。同时,疫情常态化又导致了能继续在商业项目中存活的品牌商户类型更加集中、单一。百购行业同质化变得越来越严重,品牌重合率高、商品大同小异。而商品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商品没有特色,商场的竞争优势就很难体现出来,更不用说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同业竞争局面2022年进一步加剧,百购行业不得不依靠打折促销等价格战手段,恶性竞争到亏本的惨境。行业“内卷”加剧的现象预计未来也将持续,如何实现破局,成为广大百货、购物中心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