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交的5个步骤:注意→兴趣→欲求→记忆→行动。
这就是“AIDMA”法则,翻译成中文就是“爱德玛”法则,可以很好的解释顾客的消费心理,在推出一件商品,首先要做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然后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并产生出一种需求,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加强其记忆,最后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推广新品时
在推广新品期间,保证新品占1/3的陈列空间,摆在同类最畅销的产品旁边“借光”。
3、橱窗灯光要高于店铺灯光的20%
橱窗区域是吸引顾客入店的重点功能区域,那橱窗区域就应该比店铺内的灯光亮度要更强,才能吸引到顾客(人都有着很强的趋光性。)
所以,橱窗区域的照明设计要和店铺内的基础亮度有所区别,一般要比店铺的整体亮度高出20%。由于临街店铺在白天自然光的照射,橱窗的外部亮度会较高,因此要考虑玻璃的会反射特点,要保证橱窗里的展示还能清晰可见。
4、橱窗要有四季的更换
一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不同,而且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鲜明特点,而且每季都有主打商品。 如果店铺在换季的时候,能够在橱窗上、店面布置上展现出季节的特点,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还可以有效地宣传新品上市信息,让顾客一目了然。
5、橱窗的“七秒营销定律”
顾客在购物时在观察一家店铺或商品时注意力只能停留七秒,在这七秒中他可能会决定是否对店铺或商品感兴趣;这就是著名的“七秒营销定律”;
对于服装品牌如何通过这短短的七秒钟抓住顾客的眼球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店铺的进店率与购买率,如何实现这一点呢?毋庸置疑,橱窗展示是实现“七秒营销”最佳的利器!
6、卖场的入口主客流动通道为:2.4~3.6米
在设计店铺卖场的通道时,应注意通道要有一定的宽度。一般来讲,营业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卖场入口主客流通道的宽度要在2.4~3.6米之间,可允许3名顾客并排进入,店铺的开口一定要大,顾客常规的心理是不想走入过于狭窄拥挤的地方购物。
空间数据:
1、60厘米:一个人通过的空间。
2、90厘米:一个人正面通过,交错经过的人侧身通过的空间。
3、120厘米:两个人能够正面交错通过的空间。
7、店内双向客流通道为:1.1~1.6米
店内的双向客流通道应为1.1~1.6米,这样的宽度可允许一个顾客正面通行,另一个顾客侧身通过。
8、店内双向客流通道为:1.8~2.1米
店内的双向客流通道为1.8~2.1米,这样的宽度可允许两位顾客交错/并排通过。
9、店内单向客流通道为:0.9~1.2米
店内单向客流通道为0.9~1.2米,可允许一个顾客通过。
10、重复陈列要3个或3个以上
指同样的商品、装饰、POP等陈列主体或标识、广告等,在一定范围内或不同的陈列面上最少3个或以上的物体/商品的重复出现,通过反复强调和暗示性的手段,加强顾客对服饰商品或品牌的视觉感受。
11、垂直陈列,每种至少三个排面
相同属性,相同形状的商品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式进行陈列,使顾客选购商品一目了然,增强商品陈列的立体感和印象感。
12、销售的黄金展示空间是:70~135厘米之间
对顾客而言,最容易看到,最容易接触到商品的高度,常被称为“黄金展示空间”。而这个手轻松可以接触到范围就是:70~135厘米之间。
13、最高层板高度:1.8米
最高层板1.8米,是顾客的手难以接触的范围,基本上用于作为PP点吸引远方顾客的目光。
14、最低层层高度:30厘米以下
层板30厘米以下则为无效陈列区,很少顾客会愿意蹲下来拿取商品。
15、每个层板三堆、每堆叠装四件是比较适用的堆叠方式
这样的放置让商品有一定商品空间,不会显得太拥挤,也更加美观。
16、模特的三色原则
如果不会搭配商品色彩,就参照三色原则(一个模特身上的配色不要超过三种以上)来搭配。
17、群模是3个或3个以上的模特形成的一组模特
“群模”指的是在店铺内部进行模特群组的陈列,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十分有利于你将店铺主推货品进行展示曝光,通常3个或3个以上的模特可以称为群组模特。
18、叠装的数量
叠装摆放时,要拆开包装,薄款摆放最好4~6件,厚款摆放3~4件,但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摆放,要避免太多而叠不起来,或是叠起来又倒了,影响顾客购买心情。
叠装陈列所占位置不要超过32cm×36cm。每摞叠装的间距应保持在10cm~15cm左右。这样的大小/间距,不会太大,太小,或离得太近、太远。方便顾客选购。
19、正挂数量
正挂一般是4~5同样商品的不同尺码,以前小后大的尺寸排列。
20、侧挂数量
每款服饰应同时连续挂2件以上,通常不超过4件,要有不同的尺寸排列。挂装应保持整洁,无折痕。
21、收银台最佳高度1.2米
这个高度是顾客在付款时感觉最舒适的高度,不会太高显得压抑,也不会太低不舒服。
(来源:陈列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