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老家这个词,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它: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儿女或许从小在此地成长;或许是过年过节时能回去聚会的场所;或许仅仅是履历表中填写的一个陌生的地理位置。
而对我言,老家,就是日落日出,袅袅生烟的安静恬淡,也是院子里那棵梧桐树的深沉。
一、他们好像没那么喜欢老家了
今年过年,和很多好久不见的朋友的见面,和他们聊的最多的就是以后的发展,有的说打算在外面买房子了,把老家的父母都接过去,要不就有的打算出国了,但也都是把家里二佬都接过去,说让他们过过好日子。
他们给的理由,却出奇意外的一致:他们活这么大了,是该享享福了。
他们说,老家的交通也不方便,出趟远门只能坐汽车。其中一个朋友说:我从外面回来,就希望能做顿好吃,给家里的老人,让他们吃点好的,比方说想吃个海鲜之类的,还得跑到远一点的县城去买,很不方便。
他们说,在老家上网也很受限制。他们跟我抱怨说没有wifi怎么活啊。他们看个视频,或者跟同事视频啥的,还得考虑流量够不够用,真的很心累。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们。
是啊,他们在外面想吃啥就能吃的到,想吃海鲜,去多伦多吃个够。无论什么稀奇的海鲜,大城市都有啊,再不济去超市逛一圈,也能买的到。还有,城市里到处都是无线网啊,根本不会担心把流量用完。
但是,他们好像忘了什么。
他们好像忘了还没离开老家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还小,条件也没这么好,逢年过节吃到妈妈做的糖醋排骨就很知足,那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弥漫了他们整个童年;他们好像也忘了还没离开老家的时候,每年盛夏的傍晚,撒满了整个天空的红蜻蜓,。他们不停的追逐着它们,那时候,天空才是他们的游乐场。
二、怀念那些陪伴我儿时的知了声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唯一能在别人面前炫耀的东西,是家里的一辆老飞鸽牌自行车。在那个出行全靠脚的年代,骑辆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就如何现在开着跑车在路上,回头率极高。
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和我姐是轮着骑自行车上学。今天她骑车带我,我就坐后头,明天我骑车,她就坐后头。所以,每次我坐在后头,我就特别盼着第二天能够早点来,因为第二天,我就可以骑着我们家那闪闪发光的自行车,把头抬得高高的,走在我们班女生面前。
印象里,老家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到夏天,我们村子里的小孩全部出动,去树上寻找夏天的一种美味:知了。以前,在我们小伙伴中树立威信,捕到知了的数量多少,绝对是个重要因素。
当然,让我们不顾夏天的炎热,去抓这种零活的生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带给我们乐趣的基础上,它还能满足我们对美味的需求。毕竟,把炸的黄灿灿的知了放在我们面前,流口水这种生理冲动,我们是控制不住的。
时至今日,每到夏天,我还经常想起,老家房子后面那颗最粗的槐树上,知了最多。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离开老家,在另一个新的城市慢慢的扎稳脚跟,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想吃什么都能吃的到,也不论去哪儿,有足够更好的出行方式。
但是,我始终觉得我的根还在老家。
因为老家有我们最爱的亲人啊。即使他们的模样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可能额头皱纹多了,白头发也渐渐地跑了出来。可是我们一心想让他们过过好日子,却没有察觉到每次你和他们在一起时,他们的笑容比吃到任何好吃的还要开心。
因为老家还留着我们儿时的奔跑啊。我们小时候从这个村跑到那个村,这样来回跑,仿佛脚停不下来似的,也不曾觉得累。那时候我们想去哪儿,跑一会就到了,也就动动脚的事儿。
然而老家,对于现在快节奏的社会来说,越来越难存活。殊不知,我们每次回老家抛给它的“白眼”,都会加速它的“死亡”。
每个人内心其实都需要归属感,而老家,陪伴我们长大的地方,无论我们在那儿,它都安安静静的在那儿,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我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可能很普通,它可能很简陋,但是它就静静的存在那儿,什么话也不说,你就觉得很安稳。
责篇:奇乐尼 文章转自:武汉儿童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