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百货店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基本上都是联营的,在日常经营中我们靠销售扣点来盈利,认真分析整个经营过程,我们百货店在其中主要发挥的功能是什么?首先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包括物业安保,水电灯光等),其次我们负责品牌招商调整,再次我们负责收银结算,最后还有一些现场管理。如果单单算上这些我们只能被叫做“房东”或者“二房东”,但其实我们不承认自己是房东,因为我们还参与了经营管理,我们一方面要负责日常促销管理,另一方面就是要参与商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一线经理主管主要精力就是和品牌商沟通促销活动力度,活动期间扣点以及货品支持等问题。本文在这里与大家主要谈谈货品的问题,我们百货管理人员面对众多的品牌商,我们对货品的关注最主要的是货品数量,货品价格带和货品款式,每当品牌销售不好时,我们就会从这几方面与供应商沟通,让他们必须增加货品数量,调整合适价格的商品,调整适合本地客群的商品款式。那么到这里问题也就来了:我们每个品牌多少库存标准才能达标呢?我们客群消费价格带是什么区间呢?我们客群最喜欢什么样的款式呢?我们的百货店管理人员能不能给出这些问题精准的答案呢?我们日常工作中给品牌商的建议有没有精准的数据基础呢?
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如上几个问题的,也可能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精准的答案吧。这些年,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劣,再加上电子商务的强势崛起,实体百货的日子也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为了能在这么一个市场环境下继续成长壮大,我们很多企业都想到了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好人性化服务,来提升我们的综合竞争力。口号一直喊得很响亮,但在具体的行动上就微不足道了。比如我们在商品管理上面,我们不再认真仔细数据化的分析商品销售的款式、流行色、价格带,不再认真进行商品质量把关,不在对单品销售进行管理,而是注重品牌整体销售,那些具体的商品销售工作大都是由品牌商来完成的,而品牌商的管理水平又参差不齐。这样一来加上我们不承担商品滞销的风险,导致我们逐渐丧失很多年前的自营管理能力,这样是很危险的,按照市场规律,我们将来如果要生存,还有可能走向买手制经营(也就是自营的另一种说法吧),到那时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现在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所谓的基础数据,我们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立足呢?所以个人认为现在百货店重新做好基础商品管理,重新做好基础销售数据维护,不仅对我们当前的经营决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将来的发展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做商品基础管理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关于商品管理的设想,与各位网友分享如下,欢迎补充指正:
1、首先是品牌本身的库存结构和商品销售数据,虽然我们现在一直在做这项工作,但是都是停留在各个楼层内部间,没有上升到公司统一管理层面上。个人认为,对每个品牌每天的库存总量、应季占比、新款占比、日销售、应季销售、新款销售、活动力度、畅销款式、品牌等级以及品牌当日主要管理指标(如当日当班人员数量、违纪情况、投诉情况)进行数据匹配,形成一个日台帐,这样一个庞大数据库形成后,我们纵横分析,一定有很大的发现;
2、我们要对不同的品牌在其入场前制定最低库存标准,每个节气应季占比,柜台新款占比要求,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做的是对整个品类进行了数量化的要求,这样有能力的品牌总是轻松达标,能力不及的品牌总是拉后腿,造成整个商品管理过程总是出现尴尬的局面。
3、将商品质量作为小品牌商品管理的重要指标,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往往会有一些小的代理商,其中难免有些套牌,以次充好的现象,对于此类代理商的管理,我们百货店要苦练看家本领,对于商品质量要明察秋毫,尽量避免质量问题投诉,这样的投诉虽然可以用钱解决问题,但是他的恶劣影响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
4、复制管理柜台商品电子账单,严格出入库管理。现在很多专柜对货品管理基本都有了电子账本,责任主管只需复制管理表格即可,日常对于专柜的出入库要严格管理,对于专柜跑单现象也能有较好的控制。
当然,我这里对商品管理不是系统的管理设想,仅仅是本人对于商品管理的一些随笔而已,期待您的补充指导!
- 该帖于 2015-2-28 11:59: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