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或年尾的时候,每个公司或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年度计划,而计划的成败怎么都绕不过去定位问题。 最近我写了一篇自己打脸的文章,对定位理论表示出浓浓的怀疑,既然一切都将产生连接,定位岂不是画地为牢?但通过了国内定位理论第一人吴春芳的博客后,我觉得互联网时代定位变得越来越难,但也越来越重要了。当企业创业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应该去反省,是不是定位错了。定位一旦错了,多强的执行力也枉然。
企业合并潮中的定位问题
这些都是头条,美团和点评、58和赶集、去哪儿和携程合并了。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烧了很多钱,还是看不到美好的未来。拿美团和点评来说,团购解决的是4P理论的促销问题,但促销并不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拿餐饮行业来说,中央厨房和终端厨房、丰富的菜品(打破菜系的门户区隔)、占领社区和高端写字楼、时尚的饮食体验和采购管理,这五件事都比促销要重要的多。如果不是靠大量的现金绑定餐饮品牌企业,谁会跟团购企业一起持续做促销呢?这意味着团购企业必须从促销进化到促销+,进一步帮餐饮企业解决数字化分销或数字化营销问题,才能逐渐降低补贴商家的费用,靠创造价值来增强商家的粘性而不是靠补贴。因此,巨大的补贴背后,最后是定位的迷失,让美团和点评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后只能走向合并。
58和赶集的定位是在线分类广告,但做着做着,就开始多元化,比如发展了招聘等新业务,最近58上线了一个闲置物品的交易平台。58和赶集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互联网2.0是自媒体+O2O时代。很多人今后可能在朋友圈发布租房信息,对在线分类广告的商业模型提出了挑战。而O2O在美国出现了共享经济的经典范式,Uber和Airbnb都验证了这个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共享经济是重度垂直模式,这与在线分类广告的横向延伸,又产生了矛盾。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等同于重度垂直,这对横向化的信息平台断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去哪儿和携程的合并,看上去是打通出行产业链和旅行产业链的完美组合。但是,需要看到二者的同质化,去哪儿和携程都不做内容。现在影响旅行目的地的不仅仅是性价比,更重要的反而是内容和体验。不在关键点上进行布局,同质化的合并让人有些担忧
美团和点评、58和赶集、去哪儿和携程,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在我看来,如果这些企业理顺定位问题,比冒然合并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合并后,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有时会牺牲一个企业的基因,满足管理的便利化。
智能手机竞争中的定位问题
小米手机的案例已经被很多人反复研究了,现在市场都清楚小米增长放缓了,雷军也很着急。关于小米手机异军突起的一个经典解释,是我非常欣赏的华为基本法的起草人之一,包政老师提出的“社区商务”理论。他认为小米手机率先从深度分销进入到“社区商务”营销阶段,通过影响需求侧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然而,按照定位理论,现在我对小米手机的发展有了新的看法。小米手机最开始是凭“为发烧而生”征服了很多用户,现在的瓶颈恰恰也在这里。“为发烧而生”是一个精准的定位,将小米手机定位为极客手机,这背后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科技营销,在德国等地方,小米的极客营销也成功复制,获得了市场成功。饥渴营销是极客营销的衍生品,有了极客手机的定位,市场上才产生了饥渴。而现在小米手机已经体量很大,极客营销恰恰覆盖不了小米手机所需要的巨大人群。
看看华为手机的定位就很清楚了。华为手机对小米手机的运营模式进行了模仿,但是,华为Mate7的成功,实际上与华为手机的定位有关,尽管华为手机并没有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但是已经成功地触动了消费者内心的需求。这个定位就是手机中的茅台。不需要太多解释,华为在国内的品牌效应已经深入人心,稍加改变,加上本身在供应链和研发上的底蕴,华为手机就是手机中的茅台,这一点对市场上所有的竞争者都将形成很大的杀伤力。从这个意义上,小米输的一点也不冤。
手机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从小众定位走向大众定位。极客手机是小众定位,小米手机在黎万强归来之后,需要尽快进行大众手机的定位升级。这里不得不也要提一下苹果手机。苹果手机的定位是什么?苹果手机的定位实际上是一种品类定位,苹果手机就是智能手机,这一点完全拜乔布斯所赐。但是,苹果手机依靠乔布斯的光环已经生存了很久,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转折口。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手机是两个品类。看得懂这句话的人举手。瞬间我变成了刘一秒。
魅族手机最开始的定位就是极客手机,但小米手机已经把极客手机的定位抢过去。接下来,罗永浩又来抢魅族手机的工匠精神的定位。互联网营销时代,品质对于营销的作用有些下降,消费者一年就换一次手机。极客和工匠精神,都不能支撑一个高端智能手机的定位,于是魅族还需要再寻找自身的定位。至于罗老师,一开始给锤子手机定位为工匠精神,不失为机敏。但锤子手机由于供应链管理比较弱,工匠精神被自己打脸。这给后来者一个启示,不要过分提高用户的期望值,这是定位的风险。锤子手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定位。提示一下,从魅力人格体中进行定位是有可能走得通的。
互联网时代的定位问题
吴春芳老师说,定位是品牌的DNA。大师就是大师。建议电商等从业者好好把吴老师的几十篇文章通读一遍。这里需要讲的重点,是互联网时代品牌如何再定位。最近的百度贴吧风波,从另外一面反倒是说出了贴吧的价值,而百度做了很多投资,却忽略了贴吧本身才是百度再定位的法宝。百度的定位就是搜索+,阿里的定位就是电商+,腾讯的定位就是社交+。从过去两年的并购来看,腾讯是最忠于定位的。尽管有互联网的加持,定位理论告诉企业,不能跑的太快,每一次做加法,都要产生协同效应,不能忘本。
网易是媒体+游戏+电商,而搜狐与新浪,都没有像网易一样,隐忍不发,看到跨境电商的风口,才奋力一搏。但网易需要看到,媒体是网易的基因,自媒体是媒体基因的升华。现在没有自媒体基因,网易的电商梦未必能实现。现在都想要自媒体基因,2016年是一个内容创业的投资年。而钛媒体和虎嗅,如果要做投资,也应该多投资自媒体。时刻牢记定位,才能获得收益。
互联网时代的定位,不象看上去那么简单。拿健康、安全、时尚等元素来定位的,最终并不能打动用户。先有定位,再有交互,然后才是算法。回归定位,2016年才是一个好年份。
科工网